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次全教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概念。它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谓创新教育,即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手段,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根本的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新世纪中小学教育的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的主要课题。
创新精神,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培养创新精神,它必须落实在学生的整个创新素质的方方面面。
何谓创新?顾名思义,它是指能打破常规,在个体从未经历过、毫无经验时想出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并把“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写进新课程的总目标。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语文科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营造创新的环境。
创新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只有一个合适的环境,才能使之发芽、生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去营造这样一种合适学生创新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他们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从而在这种创设的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挑山工》一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学习挑山工一些什么精神?”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挑山工那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上攀登的精神。”老师对这个答案很满意,给予肯定。又一个学生说:“老师,一定要步步踩实、脚踏实地吗?如果我能想出一个走捷径的办法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不是更好吗?”这位老师一惊,但随即给予肯定,并让同学们讨论应怎样走捷径。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老师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的环境。试想,如果当时老师只一味地追求统一的答案,而将这位同学大胆的回答否定了,这将扼杀多少学生内心潜伏的创新精神呀。他们的创新兴趣也就随之破灭了。
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教师应培养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学《蛇与庄稼》第三自然段时,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有关的问题提出来。结果,学生通过读课文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问:“什么叫简单联系?什么叫复杂联系?”有的问:“掌握规律与办好事情有什么关系?”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是文章的重点。这样不仅可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而且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
其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教《再见了,亲人》这课时,有学生提出:“课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回国时告别的一句话。”老师问:“那么是对谁说的呢?”学生看了第一段,说:“是对阿妈妮说的。”再读第二段,说:“是对小金花说的。”读了第三段,又说:“是对大嫂讲的。”老师问:“送别志愿军是不是只有这几个人?”学生活跃了,有的说:“这是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有的说:“也可以是送别时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被老师一引导,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不仅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通过学生不断创新的回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南辕北辙》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这个人,就这么一直走下去,结果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笨蛋,这样下去到最后肯定是灰溜溜的回来。”有的说:“这个人这样走下去,也有可能到达这个地方,因为地球是圆的么,不过时间长一点,刚好可以观光旅游。。。。”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4. 养成学生动手的习惯。
小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强,我们可以寓戏剧表演于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扮演文中人物的角色表演,从而达到自我体会感受的目的。
如教《小英雄雨来》雨来与鬼子作斗争一小节时,让学生先熟悉和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人物的内在联系后,要求学生想象人物各自的内心世界,模仿雨来和鬼子的神情、动作、语言。然后选择两位学生分别担任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学生认识事物更加深刻,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诚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我们共同的想法,也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创新精神,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培养创新精神,它必须落实在学生的整个创新素质的方方面面。
何谓创新?顾名思义,它是指能打破常规,在个体从未经历过、毫无经验时想出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并把“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写进新课程的总目标。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语文科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营造创新的环境。
创新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只有一个合适的环境,才能使之发芽、生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去营造这样一种合适学生创新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他们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从而在这种创设的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挑山工》一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学习挑山工一些什么精神?”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挑山工那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上攀登的精神。”老师对这个答案很满意,给予肯定。又一个学生说:“老师,一定要步步踩实、脚踏实地吗?如果我能想出一个走捷径的办法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不是更好吗?”这位老师一惊,但随即给予肯定,并让同学们讨论应怎样走捷径。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老师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的环境。试想,如果当时老师只一味地追求统一的答案,而将这位同学大胆的回答否定了,这将扼杀多少学生内心潜伏的创新精神呀。他们的创新兴趣也就随之破灭了。
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教师应培养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学《蛇与庄稼》第三自然段时,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有关的问题提出来。结果,学生通过读课文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问:“什么叫简单联系?什么叫复杂联系?”有的问:“掌握规律与办好事情有什么关系?”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是文章的重点。这样不仅可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而且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
其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教《再见了,亲人》这课时,有学生提出:“课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回国时告别的一句话。”老师问:“那么是对谁说的呢?”学生看了第一段,说:“是对阿妈妮说的。”再读第二段,说:“是对小金花说的。”读了第三段,又说:“是对大嫂讲的。”老师问:“送别志愿军是不是只有这几个人?”学生活跃了,有的说:“这是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有的说:“也可以是送别时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被老师一引导,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不仅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通过学生不断创新的回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南辕北辙》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这个人,就这么一直走下去,结果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笨蛋,这样下去到最后肯定是灰溜溜的回来。”有的说:“这个人这样走下去,也有可能到达这个地方,因为地球是圆的么,不过时间长一点,刚好可以观光旅游。。。。”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4. 养成学生动手的习惯。
小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强,我们可以寓戏剧表演于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扮演文中人物的角色表演,从而达到自我体会感受的目的。
如教《小英雄雨来》雨来与鬼子作斗争一小节时,让学生先熟悉和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人物的内在联系后,要求学生想象人物各自的内心世界,模仿雨来和鬼子的神情、动作、语言。然后选择两位学生分别担任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学生认识事物更加深刻,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诚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我们共同的想法,也是我们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