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是真正能够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其良好发展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而实体经济与金融关系密切,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此大力发展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着手,认真探讨了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不足之处,如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实际。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我国要想以强者之姿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保证实体经济发展强劲。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总量也已稳居第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特别是在自主创新上能力较弱。导致这一状况的很大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尽快振兴振兴是当前摆著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历史使命。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生存之本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金融的生存之本。但是近些年,我国地方政府与主要的工业企业出现负债过高的问题,使得大量的融资金额主要用在还本付息上面,而没有用在生产与投资上面。另一方面很多金融机构将资金主要用于房地产及IT等行业,这就加大了经济泡沫与债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金融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于生存与发展。
(二)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大力支持
最近几年,实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这主要是因为资金不足,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供应方未能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的使用需求。为此,金融应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采取一些宽松政策以普惠更多的实体经济企业。如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企业的不良贷款率进行适度的提升,已帮助实体经济企业更好地发展与转型;金融机构应该努力向上级机构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这样既可以帮助实体经济发展又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金融机构加强与保险、小贷、、担保、信托、融资租赁、创投等各方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构建起一个资源集成、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覆盖不全面
我国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系统与银行结构不合理,使得实体经济企业的需求与金融资源供给存在错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类型分布大致呈金字塔结构,大型企业数量的占比仅为1%,而65%的金融资源是由国有控股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掌控,呈倒金字塔结构。金融系统层次化缺陷及金融资源配置错位,致使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间存在结构性缺口。“体制内”正规金融缺少服务于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的专营性机构,现有非专营性金融组织基于“成本—收益”考量,对实体经济的分散性资金需求缺乏支持动力,尤其在银根紧缩时期更是将其排挤于正规金融之外。据测算,我国银行对规模或限额以下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不及5%,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4%的水平,而且低于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约25个百分点。
(二)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近些年,大量的金融资源都向房地产行业及高新技术行业聚集。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实体经济领域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例,按官方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为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而大型企业仅占1%。而大型企业一直以来都是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放贷的主要受益者,占据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使得很多的中小企业自创办以来都为曾获得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但是这些中小企业为了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在无法获得“体制内”的资金支持时,就不得不想目光转向“体制外”的高成本融资。通过笔者江苏、广东、杭州、温州等地区的调查显示: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等实体经济因为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资源发展得十分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体经济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三)对民间资本的监督与引导不充分
一直以来,我国在金融监与宏观调控上都将主要精力放于信贷规模、投向及利率层面上,对民间资本的监督与引导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得在民间资本的监管上存在监管真空或者多头监管等问题。其中,小额贷款公司是由当地所在政府进行监管,大型融资担保公司是由国家银监会及其下属机构进行监管,典当行及拍卖行是由当地所在工商局进行监管,还有一些民间资本处于自由发展状态,没有部门进行有效监管。这种多头监管或真空监管的情况,使得民间金融组织出现较多的问题,如民间金融组织在运作过程种经常出现失范行为、民间金融组织有意将资金“脱实就虚”处理以及设置较高的放贷率。据不完全统计,民间借贷利率阶段性高位时全国民间借贷年综合利率约为大型银行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信贷综合年利率的3倍甚至更高。显见,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的民间昂贵资金,对实体经济薄弱领域融资的高成本发挥了本不该有的推波助澜作用。
(四)实体经济薄弱领域融资缺乏针对性配套制度
因为信息不对称与层次化金融组织的缺失使得小微企业及“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融资活动。根据国际经验的研读可以发现,小微企业及“三农”等融资主体由于多种因素,如发展规模小、缺乏抵押品、经营机制不够先进科学、资信等级较为低等等,在进行资金贷款是需要一个健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融资担保等为其行为进行保障,然而我国恰恰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没有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制度。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放松货币撬动实体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信贷风险非常集中,对实体经济的信供贷矛盾异常突出,急需信贷资金支持的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等实体经济需要改造升级和科技创新,资金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和支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没有落到实处,金融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国家可以放松货币政策,强力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撬动实体经济发展。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总体保持一个稳中趋紧的政策走向,对金融机构经营适当施加政策压力,促进金融机构加快经营转型,规范倾向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向,改变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泡沫”,改变过去金融机构内部空转的“怪圈”。二是通过倒逼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加快存量信贷结构调整,给予金融机构货币政策,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多少,国家就按一定上比例补贴多少。这样,精细、科学地统筹安排对实体经济的信贷额度,彻底改变过去的信贷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过去,金融机构基本上都依靠抵押担保进行信贷,信用保守、方式单一,对实体经济极端无利。如何加强对实体经济的力度,如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信贷经营方式,如何大力发展信贷保险,如何创设新的信用风险分散机制,如何进行信贷尽职免责机制,如何发挥基层信贷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当然更要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对实体经济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将实体经济的发展优势,与金融传统信贷与金融产品重新组合与安排,对实体经济实现从被动放款提供者向主动放资推进者转变。 (二)发展动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通过动产金融扩大融资抵押、质押的范围和内容,有效地缓解实体经济企业抵押、质押不足的问题,发展动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明确抵押品权属关系、建立动产权属统一登记制度,鼓励和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将应收款、货单、库存、设备等动产作为抵押、质押,大力开展实体经济企业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拓展银行对实体经济企业的抵押、质押范围,并以此融资。不断缓解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问题。当然,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企业动产物权信息应统一的登记在糸统中,金融机构可以全面了解抵押、质押品流转情况,在发生抵押品权属纠纷时,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登记信息,有效地进行资产保全,防范信用风险。
(三)创新金融平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打造实体经济金融平台,有效解决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贷款难题,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并积极探索实际的金融创新产品。对实体的中小企业和“三农”等重点领域,可以采国内信用证、联保贷款、订单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满足实体经济重难点领域的融资需求。完善金融服务方式,包括创新营销服务方式和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对实体经济积极探索实施以“网格化服务、网络化营销和网点式经营战略,创新营销服务方式,建立分级营销服务机制,实行全面营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辐射能力和受益面。在拓寬金融服务渠道方面,则主要通过加快电子结算渠道建设、抓好网上银行和支付宝卡通业务拓展工作、拓展金融服务功能等方式进行。不断探索新的金融产品,联合农业部门积极策划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免保应急贷、农房抵押贷款,促进小型实体经济发展。
(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充足的资金储备是保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要对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更多的金融资源能够向实体经济转入。如果金融机构只注重将资金投向高收益领域而对实体经济领域采取漠视态度,那么实体型企业在经营过程将会困难重重,这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是灾难级的。所以,国家政府部门应该构建与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以前一度“迷失的货币”指明正确的方向,促使金融资金的流向能够得以调整,使之流入到“干旱”的实体经济领域中,进而大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要想将金融资源盘活,使之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应该的解决的问题是降低实体经济企业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准入门槛,其次应该增加实体经济企业在银行或其他融资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最后还应该对实体经济企业的利润空间进行深化拓展,只有保证金融资本流入实体经济是有利可图的,金融机构才愿意对实体经济进行真诚的、高水平的服务。(作者单位为济南市财政局)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实际。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我国要想以强者之姿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保证实体经济发展强劲。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总量也已稳居第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特别是在自主创新上能力较弱。导致这一状况的很大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尽快振兴振兴是当前摆著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历史使命。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生存之本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金融的生存之本。但是近些年,我国地方政府与主要的工业企业出现负债过高的问题,使得大量的融资金额主要用在还本付息上面,而没有用在生产与投资上面。另一方面很多金融机构将资金主要用于房地产及IT等行业,这就加大了经济泡沫与债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金融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于生存与发展。
(二)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大力支持
最近几年,实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这主要是因为资金不足,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供应方未能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的使用需求。为此,金融应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采取一些宽松政策以普惠更多的实体经济企业。如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企业的不良贷款率进行适度的提升,已帮助实体经济企业更好地发展与转型;金融机构应该努力向上级机构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这样既可以帮助实体经济发展又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金融机构加强与保险、小贷、、担保、信托、融资租赁、创投等各方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构建起一个资源集成、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覆盖不全面
我国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系统与银行结构不合理,使得实体经济企业的需求与金融资源供给存在错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类型分布大致呈金字塔结构,大型企业数量的占比仅为1%,而65%的金融资源是由国有控股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掌控,呈倒金字塔结构。金融系统层次化缺陷及金融资源配置错位,致使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间存在结构性缺口。“体制内”正规金融缺少服务于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的专营性机构,现有非专营性金融组织基于“成本—收益”考量,对实体经济的分散性资金需求缺乏支持动力,尤其在银根紧缩时期更是将其排挤于正规金融之外。据测算,我国银行对规模或限额以下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不及5%,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4%的水平,而且低于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约25个百分点。
(二)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近些年,大量的金融资源都向房地产行业及高新技术行业聚集。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实体经济领域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例,按官方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为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而大型企业仅占1%。而大型企业一直以来都是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放贷的主要受益者,占据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使得很多的中小企业自创办以来都为曾获得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但是这些中小企业为了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在无法获得“体制内”的资金支持时,就不得不想目光转向“体制外”的高成本融资。通过笔者江苏、广东、杭州、温州等地区的调查显示: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等实体经济因为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资源发展得十分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体经济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三)对民间资本的监督与引导不充分
一直以来,我国在金融监与宏观调控上都将主要精力放于信贷规模、投向及利率层面上,对民间资本的监督与引导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得在民间资本的监管上存在监管真空或者多头监管等问题。其中,小额贷款公司是由当地所在政府进行监管,大型融资担保公司是由国家银监会及其下属机构进行监管,典当行及拍卖行是由当地所在工商局进行监管,还有一些民间资本处于自由发展状态,没有部门进行有效监管。这种多头监管或真空监管的情况,使得民间金融组织出现较多的问题,如民间金融组织在运作过程种经常出现失范行为、民间金融组织有意将资金“脱实就虚”处理以及设置较高的放贷率。据不完全统计,民间借贷利率阶段性高位时全国民间借贷年综合利率约为大型银行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信贷综合年利率的3倍甚至更高。显见,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的民间昂贵资金,对实体经济薄弱领域融资的高成本发挥了本不该有的推波助澜作用。
(四)实体经济薄弱领域融资缺乏针对性配套制度
因为信息不对称与层次化金融组织的缺失使得小微企业及“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融资活动。根据国际经验的研读可以发现,小微企业及“三农”等融资主体由于多种因素,如发展规模小、缺乏抵押品、经营机制不够先进科学、资信等级较为低等等,在进行资金贷款是需要一个健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融资担保等为其行为进行保障,然而我国恰恰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没有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制度。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放松货币撬动实体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信贷风险非常集中,对实体经济的信供贷矛盾异常突出,急需信贷资金支持的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等实体经济需要改造升级和科技创新,资金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和支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没有落到实处,金融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国家可以放松货币政策,强力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撬动实体经济发展。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总体保持一个稳中趋紧的政策走向,对金融机构经营适当施加政策压力,促进金融机构加快经营转型,规范倾向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向,改变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泡沫”,改变过去金融机构内部空转的“怪圈”。二是通过倒逼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加快存量信贷结构调整,给予金融机构货币政策,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多少,国家就按一定上比例补贴多少。这样,精细、科学地统筹安排对实体经济的信贷额度,彻底改变过去的信贷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过去,金融机构基本上都依靠抵押担保进行信贷,信用保守、方式单一,对实体经济极端无利。如何加强对实体经济的力度,如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信贷经营方式,如何大力发展信贷保险,如何创设新的信用风险分散机制,如何进行信贷尽职免责机制,如何发挥基层信贷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当然更要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对实体经济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将实体经济的发展优势,与金融传统信贷与金融产品重新组合与安排,对实体经济实现从被动放款提供者向主动放资推进者转变。 (二)发展动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通过动产金融扩大融资抵押、质押的范围和内容,有效地缓解实体经济企业抵押、质押不足的问题,发展动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明确抵押品权属关系、建立动产权属统一登记制度,鼓励和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将应收款、货单、库存、设备等动产作为抵押、质押,大力开展实体经济企业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拓展银行对实体经济企业的抵押、质押范围,并以此融资。不断缓解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问题。当然,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企业动产物权信息应统一的登记在糸统中,金融机构可以全面了解抵押、质押品流转情况,在发生抵押品权属纠纷时,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登记信息,有效地进行资产保全,防范信用风险。
(三)创新金融平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打造实体经济金融平台,有效解决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贷款难题,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并积极探索实际的金融创新产品。对实体的中小企业和“三农”等重点领域,可以采国内信用证、联保贷款、订单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满足实体经济重难点领域的融资需求。完善金融服务方式,包括创新营销服务方式和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对实体经济积极探索实施以“网格化服务、网络化营销和网点式经营战略,创新营销服务方式,建立分级营销服务机制,实行全面营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辐射能力和受益面。在拓寬金融服务渠道方面,则主要通过加快电子结算渠道建设、抓好网上银行和支付宝卡通业务拓展工作、拓展金融服务功能等方式进行。不断探索新的金融产品,联合农业部门积极策划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免保应急贷、农房抵押贷款,促进小型实体经济发展。
(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充足的资金储备是保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要对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更多的金融资源能够向实体经济转入。如果金融机构只注重将资金投向高收益领域而对实体经济领域采取漠视态度,那么实体型企业在经营过程将会困难重重,这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是灾难级的。所以,国家政府部门应该构建与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以前一度“迷失的货币”指明正确的方向,促使金融资金的流向能够得以调整,使之流入到“干旱”的实体经济领域中,进而大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要想将金融资源盘活,使之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应该的解决的问题是降低实体经济企业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准入门槛,其次应该增加实体经济企业在银行或其他融资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最后还应该对实体经济企业的利润空间进行深化拓展,只有保证金融资本流入实体经济是有利可图的,金融机构才愿意对实体经济进行真诚的、高水平的服务。(作者单位为济南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