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叶舒宪先生为代表的文学人类学家们将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视为“大传统”。这一大传统的“大”,可以从前文字时代传统文化的历史真实性、缘起的自然性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去定位。
关键字:大传统;历史真实性;自然性;当代启示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于1956年出版了《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首次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小传统指的是乡民社会中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大传统则指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 .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 第157页.]也就是说,以文字记载为主的文化属于大传统,而民间的文化则属于小传统。但是,国内以叶舒宪先生为代表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者们在对传统作定义时并不认可这种定义,他们认为“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叫做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视为大传统。”[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 .文化讲坛.2012年第7期.]胡白如先生(河海大学)在论证以文字为记载的大传统时,提出了这种传统的文化霸权、文化暴力、话语权等问题。阎江先生(中山大学)在对“罗浮黄野人传说”的论文中探讨了作为小传统的民间口述,“早在文明起源之前就在东亚地区延续了四千年之久,其后续的文化影响力,对于汉字发生所带来的小传统而言,几乎是难以估量的。”[叶舒宪.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J].社会科学家.2011(11).]于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图像(图腾,画作等)和实物(器皿等考古所得)作为每个时代特定的文化产物,成为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文学人类学从这些研究对象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广阔性以及自然本性,所以称之为“大传统”。
我们知道已有的证据法有三重,包括了文献资料、考古材料和民族学(证言、口传叙事、仪式等),以论证中华传统文化的实相。但是,正如叶舒宪对民族学的认识:“民族学的材料只可帮助说明问题,但不是直接记录的正面证据,仅可作为‘辅助材料’,而不是直接史料。”[ 叶舒宪. 国学考据学的证据法研究及展望——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J] 证据科学. 2009年第17卷(第4期)]铜鼓图文的出现,具有巨大的“视觉说服力”,也引出了第四重证据法,也就是图像和实物作为证据,用考古出土和传世的实物及其图像来研究人类文化。第四重证据法的出现开始让人去思考第一和第二重证据法的可靠性,以及人类的传统史实是否要由文字转入非文字记载的实物研究之中。相对于前三种证据法来说,第四重证据法的出现直接从历史的角度给“大传统”进行一次定位。
神话、仪式、图腾、口传史诗等,可以说是人类最原生态的传统。如对于出土文物中众多有关于“熊”的图画,说明了远古初民崇拜的不是叫做“神”的符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的生物,可以探究远古人类的图腾文化。如叶舒宪用“玉”的研究来探讨没有文字记载的夏朝(甚至是商周)是否是神话传说。叶舒宪从出土的文物——“玉”证明了“尧舜禹之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的‘唯玉合葬’和王者风采”[ 叶舒宪. 玉的叙事——夏代神话历史的人类学解读[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7月1日],继而证明了“夏代以前的玉器时代已经有了近4000年之久;夏代以后的商周時代玉礼器传统仍在延续发展……可知,夏代必然是一个玉神话依然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时代…”[ 叶舒宪. 玉的叙事——夏代神话历史的人类学解读[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7月1日]将传统回归历史去探究,也可以说是将文化真实地呈现出来。两者结合便道出了前文字时代传统文化的历史真实性。
文学人类学中第三和第四重证据都是从自然出发,如多种禳灾仪式、祭祀习俗、神话传说等去还原前文字时代的传统。这些都是在结合或者脱离文字记载的状态下去探究的,针对的不是世界文明背后的各种形态,而是回到自然而然生成的一些东西中去寻找、去揭示,最终回归到自然之中。也就是说,这门学科在所属于人类文明的自然存在中去寻找未被后天文字时代的各种制度而限制的传统。“大传统”的“大”即在于这种自然的存在中。去自然之中寻找传统,正是在人的自然发生中,寻找人的传统文化的本源。从这个方面来说,叶舒宪先生定义的大传统之“大”却有其实义。
另外,前文字时代的民俗文化,涵盖了文化、宗教、心理、神话等方面,是属于世界范围内的活态的文化。比如在信仰方面有《圣经》中关于“替罪羊”的机制、中国相关到“羊大为美”的美学论调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对于“羊”的崇拜。又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中国妈祖庙祭祀,都是对于海的文化价值的阐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神话,不同的神话又蕴含不同的历史的社会的国家的民族传统。这些由远古遗留下来的众多祭祀仪式,最直接最真实地反应了某个时期的特殊供奉,对于了解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更有直接的作用。弗雷泽在《金枝》一书说说到古代神话中有很多人面兽身的神,仿佛都具有一些控制自然的神力,最初的根源就在于交感巫术在人们的信仰和行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弗雷泽 .金枝[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年 第6页]前文字时代的文化能将人的意识形态剥开,最终还原到人类文化的最初原型。抛却文字,前文字时代的文化更能表现传统的“根”。这些“根”正是所谓的“大传统”的众多分支。对于文学人类学来说,前文字时代的文化研究,实质上也是在找寻传统,让人们在文字和语言泛滥的当代反思自我,挖掘自我,并有意无意地指引着我们回归传统,从而寻找传统,塑造自我,扶植传统文化。
综上,我们知道,文字记载的诸多传统都受到了特定时代的文明所规范,文字史载价值多数停留在了上层的“精英文化”之中。而前文字时代的文化大传统则散落于民间的未被时代的文字文化多加影响的自然而然流传下来的活态的文化之中,包括民俗、神话、口传古诗、仪式等等。文学人类学提出了“大传统”,使人们发现民间的活态文化的意义,从而保护这种珍贵的传统不被文字文化所侵蚀,使人们最终认识传统、接受传统、形成传统,并保持传统。事实上,传统文化的背后正是每个民族的历史思维和文明价值。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各自的文化支撑着其发展,大传统的探讨可以让每个民族找到自己的“根”,并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样,民族才不至于淹没在众多的文化潮流之中。对于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在当代全球化到来的时刻,文学处于被同化或融合的危机中,大传统的“大”更应该被重视,民族的传统也更应该被树立起来,而不是被各种流变中的文字思维所代替。
参考文献
[1]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2]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4]叶舒宪.国学考据学的证据法研究及展望——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J].证据科学.2009(4)
[5]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文化讲坛.2012(7)
[6]叶舒宪.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J].社会科学家.2011(11)
[7]叶舒宪.玉的叙事——夏代神话历史的人类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7)
关键字:大传统;历史真实性;自然性;当代启示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于1956年出版了《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首次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小传统指的是乡民社会中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大传统则指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 .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 第157页.]也就是说,以文字记载为主的文化属于大传统,而民间的文化则属于小传统。但是,国内以叶舒宪先生为代表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者们在对传统作定义时并不认可这种定义,他们认为“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叫做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视为大传统。”[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 .文化讲坛.2012年第7期.]胡白如先生(河海大学)在论证以文字为记载的大传统时,提出了这种传统的文化霸权、文化暴力、话语权等问题。阎江先生(中山大学)在对“罗浮黄野人传说”的论文中探讨了作为小传统的民间口述,“早在文明起源之前就在东亚地区延续了四千年之久,其后续的文化影响力,对于汉字发生所带来的小传统而言,几乎是难以估量的。”[叶舒宪.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J].社会科学家.2011(11).]于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图像(图腾,画作等)和实物(器皿等考古所得)作为每个时代特定的文化产物,成为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文学人类学从这些研究对象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广阔性以及自然本性,所以称之为“大传统”。
我们知道已有的证据法有三重,包括了文献资料、考古材料和民族学(证言、口传叙事、仪式等),以论证中华传统文化的实相。但是,正如叶舒宪对民族学的认识:“民族学的材料只可帮助说明问题,但不是直接记录的正面证据,仅可作为‘辅助材料’,而不是直接史料。”[ 叶舒宪. 国学考据学的证据法研究及展望——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J] 证据科学. 2009年第17卷(第4期)]铜鼓图文的出现,具有巨大的“视觉说服力”,也引出了第四重证据法,也就是图像和实物作为证据,用考古出土和传世的实物及其图像来研究人类文化。第四重证据法的出现开始让人去思考第一和第二重证据法的可靠性,以及人类的传统史实是否要由文字转入非文字记载的实物研究之中。相对于前三种证据法来说,第四重证据法的出现直接从历史的角度给“大传统”进行一次定位。
神话、仪式、图腾、口传史诗等,可以说是人类最原生态的传统。如对于出土文物中众多有关于“熊”的图画,说明了远古初民崇拜的不是叫做“神”的符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的生物,可以探究远古人类的图腾文化。如叶舒宪用“玉”的研究来探讨没有文字记载的夏朝(甚至是商周)是否是神话传说。叶舒宪从出土的文物——“玉”证明了“尧舜禹之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的‘唯玉合葬’和王者风采”[ 叶舒宪. 玉的叙事——夏代神话历史的人类学解读[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7月1日],继而证明了“夏代以前的玉器时代已经有了近4000年之久;夏代以后的商周時代玉礼器传统仍在延续发展……可知,夏代必然是一个玉神话依然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时代…”[ 叶舒宪. 玉的叙事——夏代神话历史的人类学解读[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7月1日]将传统回归历史去探究,也可以说是将文化真实地呈现出来。两者结合便道出了前文字时代传统文化的历史真实性。
文学人类学中第三和第四重证据都是从自然出发,如多种禳灾仪式、祭祀习俗、神话传说等去还原前文字时代的传统。这些都是在结合或者脱离文字记载的状态下去探究的,针对的不是世界文明背后的各种形态,而是回到自然而然生成的一些东西中去寻找、去揭示,最终回归到自然之中。也就是说,这门学科在所属于人类文明的自然存在中去寻找未被后天文字时代的各种制度而限制的传统。“大传统”的“大”即在于这种自然的存在中。去自然之中寻找传统,正是在人的自然发生中,寻找人的传统文化的本源。从这个方面来说,叶舒宪先生定义的大传统之“大”却有其实义。
另外,前文字时代的民俗文化,涵盖了文化、宗教、心理、神话等方面,是属于世界范围内的活态的文化。比如在信仰方面有《圣经》中关于“替罪羊”的机制、中国相关到“羊大为美”的美学论调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对于“羊”的崇拜。又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中国妈祖庙祭祀,都是对于海的文化价值的阐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神话,不同的神话又蕴含不同的历史的社会的国家的民族传统。这些由远古遗留下来的众多祭祀仪式,最直接最真实地反应了某个时期的特殊供奉,对于了解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更有直接的作用。弗雷泽在《金枝》一书说说到古代神话中有很多人面兽身的神,仿佛都具有一些控制自然的神力,最初的根源就在于交感巫术在人们的信仰和行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弗雷泽 .金枝[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年 第6页]前文字时代的文化能将人的意识形态剥开,最终还原到人类文化的最初原型。抛却文字,前文字时代的文化更能表现传统的“根”。这些“根”正是所谓的“大传统”的众多分支。对于文学人类学来说,前文字时代的文化研究,实质上也是在找寻传统,让人们在文字和语言泛滥的当代反思自我,挖掘自我,并有意无意地指引着我们回归传统,从而寻找传统,塑造自我,扶植传统文化。
综上,我们知道,文字记载的诸多传统都受到了特定时代的文明所规范,文字史载价值多数停留在了上层的“精英文化”之中。而前文字时代的文化大传统则散落于民间的未被时代的文字文化多加影响的自然而然流传下来的活态的文化之中,包括民俗、神话、口传古诗、仪式等等。文学人类学提出了“大传统”,使人们发现民间的活态文化的意义,从而保护这种珍贵的传统不被文字文化所侵蚀,使人们最终认识传统、接受传统、形成传统,并保持传统。事实上,传统文化的背后正是每个民族的历史思维和文明价值。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各自的文化支撑着其发展,大传统的探讨可以让每个民族找到自己的“根”,并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样,民族才不至于淹没在众多的文化潮流之中。对于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在当代全球化到来的时刻,文学处于被同化或融合的危机中,大传统的“大”更应该被重视,民族的传统也更应该被树立起来,而不是被各种流变中的文字思维所代替。
参考文献
[1]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2]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4]叶舒宪.国学考据学的证据法研究及展望——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J].证据科学.2009(4)
[5]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文化讲坛.2012(7)
[6]叶舒宪.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J].社会科学家.2011(11)
[7]叶舒宪.玉的叙事——夏代神话历史的人类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