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影响着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父母的关爱,造就了会关爱他人的孩子;父母的信任,造就了情绪乐观信任他人的孩子;父母的勤奋,造就了勤奋进取的孩子。
一、果洛牧民家庭教育的社会化程度
个体的社会化是其认识与适应既定环境的结果,但其主要还是教育的结果。教育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它培养个人扮演角色所必需的‘承诺感和能力’。作为社会教育方式之一的家庭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但果洛牧民家庭教育还未达到如此水平。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不仅最基本的初级社会化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而且后来的次级社会化的很多部分也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一)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当前,众多的牧民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风”这种强烈的愿望煎熬着广大父母的心,家长一味为孩子设计宏伟蓝图,却忽视了自身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忽视了家庭这个特定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人生观的影响
对吉迈地区一所寄宿制中学和一所寄宿小学学生的调查表明,家长虽然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错误的家教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们出现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三)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行为的影响
做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民族地区,宗教在少年儿童行为当中的影响也是极其广泛的。宗教是以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这对藏民族的社会生活及各领域的影响根深蒂固,每个家庭的宗教氛围很浓厚。从小到大少年儿童在家中就耳濡目染的接受着宗教的熏陶和洗礼。同时,在这里宗教既有启蒙教化的功能,让儿童识字颂经,宣扬不偷、不淫、终身为善等道德教育的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宗教提倡幼年离家削发入寺为僧,还有正统的朝拜、苦修等宗教生活。使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过早离家、辍学。而在实际生活中,漫长的苦修和朝拜路上;不少少年儿童经不起外面世界的诱惑,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二、果洛牧民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果洛牧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师资力量都十分缺乏,家庭教育至今仍处于一种半自发的、带有极大主观随意性的教育状态,相当多的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匮乏,仅凭千百年流传至今所谓的“经验和传统”,对少年儿童进行着粗放式的保育和教育。
(一)牧民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所必备的条件
果洛牧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全县牧民家长中,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8%,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2%,文盲、半文盲人口居多,大多家庭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
(二)家庭教育方法简单而无效
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到学校上课,孩子的教育责任就交给了老师,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道德修养以及家人的和睦相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社会上普遍认为抓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的责任不大,可做可不做,没有标准衡量。学校对家庭教育也不够重视,开家长会就是讨论学生的成绩,向家长们通报一下,根本没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一体。
三、改变果洛牧区少年儿童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
(一)改善牧区学校的办学条件
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提高牧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牧民家庭教育的状况。今天的中小学生,一二十年以后又将成为家长,希望他们不要再重蹈父辈们的覆辙。要想真正缩小牧区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使牧区孩子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还是需要经过很大的努力,首先要有法律的保障,通过法律来完善和保障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切实缩小牧区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实现平等教育。
(二)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
(三)营造家庭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一个相对比较独立和安静的学习环境。调查发现,成绩优秀学生家庭中有书房、书桌的比例为83%,其次,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这样,就容易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孩子也会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第三,明确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四)扫盲工作家庭教育良好氛围形成的必备条件
目前,随着果洛“两基”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家长文化素质可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是离家庭教育客观的实际需求还相差很远。县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在抓紧扫盲的同时,强化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使学生家长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对家庭教育引起重视,彻底摆脱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的不负责任的思想,积极配合学习教育工作真正起到关心,指导和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
一、果洛牧民家庭教育的社会化程度
个体的社会化是其认识与适应既定环境的结果,但其主要还是教育的结果。教育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它培养个人扮演角色所必需的‘承诺感和能力’。作为社会教育方式之一的家庭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但果洛牧民家庭教育还未达到如此水平。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不仅最基本的初级社会化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而且后来的次级社会化的很多部分也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一)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当前,众多的牧民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风”这种强烈的愿望煎熬着广大父母的心,家长一味为孩子设计宏伟蓝图,却忽视了自身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忽视了家庭这个特定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人生观的影响
对吉迈地区一所寄宿制中学和一所寄宿小学学生的调查表明,家长虽然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错误的家教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们出现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三)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行为的影响
做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民族地区,宗教在少年儿童行为当中的影响也是极其广泛的。宗教是以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这对藏民族的社会生活及各领域的影响根深蒂固,每个家庭的宗教氛围很浓厚。从小到大少年儿童在家中就耳濡目染的接受着宗教的熏陶和洗礼。同时,在这里宗教既有启蒙教化的功能,让儿童识字颂经,宣扬不偷、不淫、终身为善等道德教育的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宗教提倡幼年离家削发入寺为僧,还有正统的朝拜、苦修等宗教生活。使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过早离家、辍学。而在实际生活中,漫长的苦修和朝拜路上;不少少年儿童经不起外面世界的诱惑,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二、果洛牧民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果洛牧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师资力量都十分缺乏,家庭教育至今仍处于一种半自发的、带有极大主观随意性的教育状态,相当多的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匮乏,仅凭千百年流传至今所谓的“经验和传统”,对少年儿童进行着粗放式的保育和教育。
(一)牧民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所必备的条件
果洛牧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全县牧民家长中,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8%,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2%,文盲、半文盲人口居多,大多家庭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
(二)家庭教育方法简单而无效
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到学校上课,孩子的教育责任就交给了老师,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道德修养以及家人的和睦相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社会上普遍认为抓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的责任不大,可做可不做,没有标准衡量。学校对家庭教育也不够重视,开家长会就是讨论学生的成绩,向家长们通报一下,根本没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一体。
三、改变果洛牧区少年儿童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
(一)改善牧区学校的办学条件
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提高牧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牧民家庭教育的状况。今天的中小学生,一二十年以后又将成为家长,希望他们不要再重蹈父辈们的覆辙。要想真正缩小牧区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使牧区孩子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还是需要经过很大的努力,首先要有法律的保障,通过法律来完善和保障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切实缩小牧区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实现平等教育。
(二)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
(三)营造家庭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一个相对比较独立和安静的学习环境。调查发现,成绩优秀学生家庭中有书房、书桌的比例为83%,其次,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这样,就容易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孩子也会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第三,明确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四)扫盲工作家庭教育良好氛围形成的必备条件
目前,随着果洛“两基”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家长文化素质可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是离家庭教育客观的实际需求还相差很远。县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在抓紧扫盲的同时,强化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使学生家长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对家庭教育引起重视,彻底摆脱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的不负责任的思想,积极配合学习教育工作真正起到关心,指导和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