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探误一:教学中的“精英论坛”主要因为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了少数,忽略了多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一是保护“优生”的积极性;二是鼓励后进生参与学习;三是学习活动“点面结合”。
探误二:信马由缰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需要认真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点拨作用。
探误三:以本为本越来越偏离正确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要让语文进入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
探误四:急功近利使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改精神”,盲目追求“第三维度”,而轻视了前两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不良现象。应使三个维度血肉交织,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依据,这才是真正的“课改精神”。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探误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新课程理念进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步入了一片新天地,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由于是探索和实践阶段,问题往往与成绩相伴而生,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问题不少,不容忽视。
一、精英论坛——少数学生表演,弱势群体庞大
有些课堂教学,粗一看学生参与很好,朗读、答疑、讨论、板演,气氛很活跃,可是细一看,问题来了。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只有几个学生重复“表演”,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听众和看客。为什么说这样的现象不好?主要因为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了少数,忽略了多数。而这“多数”,恰恰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倍加关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他们,为他们创造机会,帮助、指导和促进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和学习氛围来,养成大胆表现自己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不然,长期当听众和看客,会减退他们的学习兴趣,淡化学习意识,成为课堂学习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最终甚至会成为人格不健全、学习无长进的淘汰者。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保护“优生”的积极性,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才华,发展特长。比如口头表达与笔头表达结合,课上表现与课下表现结合,指导他们解决高难度问题等。二是鼓励后进生参与学习并为他们创造条件。比如创设宽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参与,谅解错漏,使胆小内敛的学生敢说愿说,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活动和学习情境,使基础差、能力弱的同学也力所能及。三是学习活动“点面结合”,既有“点”上的学生个体表现活动,又有“面”上的全体参与活动。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课堂教学面向全体的理念就有望落到实处。
二、信马由缰——教师的角色难以定位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现在许多人主张“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在“茶馆”里,师生能情感交融,气氛和谐,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然而,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茶馆”里找了很久也未曾找准自己的位置。有人告诉我:“根本无须寻找,在这里师生平等,没有你的特殊位置,你尽管去品你‘茶’好了。”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学习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位老师想来点创新,就采用了茶馆式的教学方式:
老师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最美的散文之一,哪一段写得最美呢?请你们进行探讨,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于是,有的同学开始默读课文,多数同学开始“交流”。我仔细倾听两个讨论最认真的同学的对话:“你见过荷花吗?”“荷花谁没见过。”“其实清华园的荷花并不怎么样。”“你到过清华园?”“去年爸爸带我去的。”……讨论内容与教学完全无关。过了大约五、六分钟,老师又提出第二个要求:按作者的行程概括出每个地方的景色,也可以小组讨论。十分钟后老师提出第三个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勾勒月光、荷叶、荷花、荷香等景色,并找出你们认为最美的句子。
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任何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无论表面多么新奇,课堂气氛何等热烈,但终究是华而不实甚至是干扰课堂教学的。只有建立起教学方法与目标内容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教学方法才会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的特质,这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又是有序,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这样才能保证其教学艺术的外在品格不变味不跑调。那么,我们究竟怎样确定自己的角色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需要认真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阅读个性时,更要注意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人提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主持人,我以为,仅仅是主持人是绝对不行的,也是十分危险的,教师有义务进行深入的点拨,有义务让学生获得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有义务进行补充,进行深化,而绝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意见的简单欣赏者、总结者。
三、以本为本,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绝缘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他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偏离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语文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远。
在这种情势下,新课标和实验教材应运而生。这套教材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挚爱与关注,人性的光辉与理性的光华在其中闪烁交织,因而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并尝试实施一种新课标下的新概念语文教学——“生命语文”教育,即让语文进入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对人进行的语文教育。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因为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家园。语文表达的是对人间生活的肯定,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同时语文又是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的生活的一种抛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语文教学就是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辉煌。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就不仅仅是在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甚至不能仅仅用自己的爱心与奉献去教育学生,而必须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教育与影响学生。老师与学生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全方位地进入语文,又从语文中得到丰富的生命。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师生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自由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教学的进行。只有在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活动中,师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创造行为的展现才成为可能。
四、急功近利——语文教学中施行“无土栽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三个维度的”的理念,本是非常正确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急于体现所谓的“课改精神”而片面追求“第三维度”,出现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轻视了前两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不良现象。
比如进行《我与地坛》的教学,教者把重点放在孤立地研讨“生命的意义”上,而对作品本身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和意蕴鉴赏充分扎实的准备置之度外;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时,又是电影又是动画,把多媒体用得发烫,还用大量时间研讨“对王熙凤的为人处事你是怎么看的”,而对作品本身的关键词语的作用、各种描写语言的运用、各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等不加到位的处理;进行《窦娥冤》的教学时,花费大量时间探讨窦娥的贞节观念,而并不将剧中语言的音韵美和它所代表的戏剧中的中国悲剧特点等语文学科自己特有的问题处理好……时下,教学中,这种越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两个基本性的维度而直奔“第三维度”的风气日渐盛行。
探误二:信马由缰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需要认真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点拨作用。
探误三:以本为本越来越偏离正确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要让语文进入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
探误四:急功近利使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改精神”,盲目追求“第三维度”,而轻视了前两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不良现象。应使三个维度血肉交织,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依据,这才是真正的“课改精神”。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探误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新课程理念进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步入了一片新天地,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由于是探索和实践阶段,问题往往与成绩相伴而生,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问题不少,不容忽视。
一、精英论坛——少数学生表演,弱势群体庞大
有些课堂教学,粗一看学生参与很好,朗读、答疑、讨论、板演,气氛很活跃,可是细一看,问题来了。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只有几个学生重复“表演”,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听众和看客。为什么说这样的现象不好?主要因为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了少数,忽略了多数。而这“多数”,恰恰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倍加关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他们,为他们创造机会,帮助、指导和促进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和学习氛围来,养成大胆表现自己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不然,长期当听众和看客,会减退他们的学习兴趣,淡化学习意识,成为课堂学习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最终甚至会成为人格不健全、学习无长进的淘汰者。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保护“优生”的积极性,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才华,发展特长。比如口头表达与笔头表达结合,课上表现与课下表现结合,指导他们解决高难度问题等。二是鼓励后进生参与学习并为他们创造条件。比如创设宽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参与,谅解错漏,使胆小内敛的学生敢说愿说,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活动和学习情境,使基础差、能力弱的同学也力所能及。三是学习活动“点面结合”,既有“点”上的学生个体表现活动,又有“面”上的全体参与活动。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课堂教学面向全体的理念就有望落到实处。
二、信马由缰——教师的角色难以定位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现在许多人主张“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在“茶馆”里,师生能情感交融,气氛和谐,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然而,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茶馆”里找了很久也未曾找准自己的位置。有人告诉我:“根本无须寻找,在这里师生平等,没有你的特殊位置,你尽管去品你‘茶’好了。”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学习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位老师想来点创新,就采用了茶馆式的教学方式:
老师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最美的散文之一,哪一段写得最美呢?请你们进行探讨,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于是,有的同学开始默读课文,多数同学开始“交流”。我仔细倾听两个讨论最认真的同学的对话:“你见过荷花吗?”“荷花谁没见过。”“其实清华园的荷花并不怎么样。”“你到过清华园?”“去年爸爸带我去的。”……讨论内容与教学完全无关。过了大约五、六分钟,老师又提出第二个要求:按作者的行程概括出每个地方的景色,也可以小组讨论。十分钟后老师提出第三个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勾勒月光、荷叶、荷花、荷香等景色,并找出你们认为最美的句子。
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任何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无论表面多么新奇,课堂气氛何等热烈,但终究是华而不实甚至是干扰课堂教学的。只有建立起教学方法与目标内容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教学方法才会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的特质,这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又是有序,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这样才能保证其教学艺术的外在品格不变味不跑调。那么,我们究竟怎样确定自己的角色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需要认真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阅读个性时,更要注意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人提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主持人,我以为,仅仅是主持人是绝对不行的,也是十分危险的,教师有义务进行深入的点拨,有义务让学生获得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有义务进行补充,进行深化,而绝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意见的简单欣赏者、总结者。
三、以本为本,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绝缘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他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偏离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语文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远。
在这种情势下,新课标和实验教材应运而生。这套教材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挚爱与关注,人性的光辉与理性的光华在其中闪烁交织,因而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并尝试实施一种新课标下的新概念语文教学——“生命语文”教育,即让语文进入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对人进行的语文教育。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因为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家园。语文表达的是对人间生活的肯定,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同时语文又是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的生活的一种抛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语文教学就是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辉煌。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就不仅仅是在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甚至不能仅仅用自己的爱心与奉献去教育学生,而必须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教育与影响学生。老师与学生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全方位地进入语文,又从语文中得到丰富的生命。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师生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自由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教学的进行。只有在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活动中,师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创造行为的展现才成为可能。
四、急功近利——语文教学中施行“无土栽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三个维度的”的理念,本是非常正确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急于体现所谓的“课改精神”而片面追求“第三维度”,出现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轻视了前两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不良现象。
比如进行《我与地坛》的教学,教者把重点放在孤立地研讨“生命的意义”上,而对作品本身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和意蕴鉴赏充分扎实的准备置之度外;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时,又是电影又是动画,把多媒体用得发烫,还用大量时间研讨“对王熙凤的为人处事你是怎么看的”,而对作品本身的关键词语的作用、各种描写语言的运用、各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等不加到位的处理;进行《窦娥冤》的教学时,花费大量时间探讨窦娥的贞节观念,而并不将剧中语言的音韵美和它所代表的戏剧中的中国悲剧特点等语文学科自己特有的问题处理好……时下,教学中,这种越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两个基本性的维度而直奔“第三维度”的风气日渐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