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体验教育特征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xuexu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体验教育,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实践为重要途径,以内心感悟为关键环节等三个特征,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 品德课堂;体验教育;生活实践;内心感悟
  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体验教育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笔者认为这过程体现了体验教育三个特征:
  一、体验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体验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重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全身心地参与,培养他们在实践和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儿童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特殊性。他们接受教育是有选择性的,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经过他们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其次,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竭诚为学生服务是品德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服务”的思想,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意识。再次,一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要有好的活动主题,周密详细的活动方案等条件外,还必须有重要的一条,即学生自己“我要学”“我要做”,而不是老师以自我为中心,靠权威的力量把教学的目标和方法强行灌输给儿童。因此,我们只有把活动的时空还给学生,把活动的权力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过程让给学生,把实现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我们的品德教学工作才会涌动生命的活力。
  虽然体验教育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却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教学活动既不是老师“扮代替”,也不是那种学生“无师自通”式。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一个“导”。打个比方,旅游时有一个好的导游,可以少走弯路,可以知道许多靠自己盲目追求而发现不了的景点,但导游就是导游,不能反客为主。当然教师的作用要比导游大得多,更多的是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参谋”和“助手”。
  二、体验教育以生活实践为重要途径
  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参加实践和活动,才会产生心理和行为体验,才能形成内化的道德准则。看品德教学活动的成效,不是看课堂气氛多么活跃,师生互动多么有效,而是要看品德教学活动是否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引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只有坚持把学生社会生活实践作为基础,强调在实践中体验,才能“入脑入心”。古代著名的《颜氏家训》一直提倡“眼学”,即不要道听途说的“耳学”,而要求到现实活动中去观察,去体味。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先生更是强调“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和“活动中学”(即实践)。
  实践是体验教育的导入阶段,具有基础、先导的作用,既是体验的前提又是体验的源泉,影响着体验内化的程度和效果。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量少,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特别是以往品德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倾向,忽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对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品德教学活动的实践性需要强调四点:(1)小。 注重引导学生从小事、从小处着手,从点点滴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2)近。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3)实。强调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活动。(4)趣。要以趣引人,通过演一演、做一做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景,将生活活水引入课堂,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三、体验教育以内心感悟为关键环节
  朱小蔓和梅仲荪两位专家提出,教育不仅要关心青少年是否有知识,而且要关心青少年是否有体验,关心青少年体验到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认知的再认知。要把外在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和习惯,必须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这是体验教育的关键所在,体验离不开内化。著名教育专家班华说过:“内化必须在反复实践、多次体验中才能逐渐形成。”所以,品德教学要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内化体验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式,深化心理体验,提高内化的效果。
  在教学《父母的难处》时,一名学生在“今天,我当家”体验活动后,激动地说:“父母每天下班回来,不仅料理家务,还要服侍奶奶,照顾我。而我连简单的早饭也做不好,想想以前我总是让他们为我操心,真是不应该!”这真是: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
  总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品质,无不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思维才能产生飞跃;只有在实践中体验,获得的思想和知识才能刻骨铭心;只有在实践中体验,才能使学生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习惯、品质;只有充满生活体验,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充满盎然的生机。
  责任编辑 如 水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现代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安全和使用性能问题受到了受众的广泛重
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宏和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