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築設計的靈魂在於天地人之間的和諧
一個人,能對偶然遇到的事情產生興趣,是一種緣分;繼而把自己的興趣變成一種職業,是一種幸福;如果能一生都為之奉獻,那則是一種無尚的光榮。
劉秀成教授與建築結緣,其實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緣分。小時候,他隨母親經過舊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被華麗的大堂深深吸引,自此便開始喜歡四處欣賞建築。在澳門讀小學時,他也曾被當地的廬九花園的獨特建築所吸引。雖然那時候還不懂得什麼是建築,但卻已愛上了建築。他大學就讀於加拿大明尼吐巴大學建築專業,並於1969年在這所著名學府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
1973年,他從加拿大回到香港,一邊在香港大學教建築設計,一邊設計建築作品。在此期間,劉秀成教授見證丁香港建築業的黄金時代和發展,並親自主持參與了很多學校和公益建築的設計工作。
在建築設計中,劉秀成教授始終遵循的一個理念:建築設計的靈魂在於天地人之間的和諧。他認為,“天”是没辦法改變的;“地”是大自然赋予人類的禮物,不能輕易去動它;只有人是可以改變的。因此,他在設計中非常注重建築的人性化,注重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並利用自然的地理與環境來優化自己的設計。
劉秀成教授的第一個作品是澳門東亞大學(現在叫澳門大學),這也是他1998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學校。他設計的這所學校教學樓、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圖書館,錯落有致。各種绿色植物點綴其中,既獨立成景,又融為一體。在此之前,澳門地區是没有大禮堂的,劉秀成教授在設計澳門大學時專門設計了一個禮堂,以供教師作報告、學生舉行集體活動,以及能舉辦各種社區活動時使用。
香港法國國際學校也是劉秀成教授的另一個得意作品,並獲得了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位於渣甸山的法國國際學校,是開設幼稚園至高中的“一條龍”式學校,以全人發展為教育理念,十分鼓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所以,劉秀成教授特别在校内設計了全天候游泳池和室内運動場,並在校舍設計中把低年级與高年级學生的活動空間分割。並採用了四層加四層的併合式設計,配合高班與低班學生不同需要而各自成一角的特色,並以中央庭園把兩者匯聚貫通,讓不同的學生聯繫起來,形成猶如大家庭般的親切歸屬感。此外,為了鼓勵香港人與法國人建立共融的社區網絡,他還專門為學校設計了一所劇院,定期放映法國電影,這也是最獨特之處。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利用地理、氣候等環境的特點,這在劉秀成教授的設計中體現得淋灘盡致。香港大澤國際學校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大澤原是一個低密度住宅區所在,多山少地,所以限制了學校的功能佈局必須盡量緊凑,此外建築也不能太高,因此需要在設計中需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理環境。劉秀成教授在設計時,一方面,講究建築方向,盡量選擇朝南,所有建築的採光、通風,都借助自然景觀來呈現;另一方面,由於香港天氣較熱,為了方便學生解暑游泳,他還特别在建築裏面設計了一個室内游泳池。
除了上述學校建築,劉秀成教授的許多公益性建築設計作品,也充分體現了天地人和諧相融的理念。
如香港深水埗盲人中心就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設計打造出了一個盲人的花園:園中鮮花盛開,他們雖看不見,亦能聞香而醉;建築的走廊還飼養小鳥,當盲人行走時小鳥就能發出叫聲,引導盲人前行;此外還使用了方便盲人觸摸的材料,並在每個房間門口設計了不同的圖案,讓盲人一觸摸就知道是他的房間。於設計中真正方便、改善盲人的生活。
劉秀成教授的設計許多都融進了環保的概念,例如設計沙田專業學院的圖書館,這裏面積比較小,樹木绿化很多,在設計時他充分因地制宜,盡量保留原有的樹木,而將建築設計在空曠些的地方。建造時整棟建築是用鋼鐵做好框架後再移進去,而盡量少用水泥,以减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總之,在實際的設計案例中,劉秀成教授天地人和諧的設計理念都得到了忠實的執行,也獲得了業界的認可和讚許。他對香港和國際建築設計行業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傳道授業 桃李滿天下
除了是一名建築大師,劉秀成教授亦是一位卓越的建築學教育家,他一邊從事建築設計,一邊教學,而今已是桃李滿天下。
他從加拿大回到香港後,進入香港大學建築系,從講師做起,後來晋升到高级講師、教授。1996年到2000年,他擔任了四年的建築系主任。其間,他把在加拿大明尼吐巴大學建築系就讀時,該校教授Gustavo da Roza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和注重實踐的教學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
他擔任系主任時,開設了一個設計項目,讓學生能實踐所學。當時,他帶領學生承接了校内幾個工程項目:荷花池、陸佑堂、校園風景規劃等。雖然有人有意見,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是學術性的,但他堅信這樣做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更專業的訓練。事實證明這是對的,他當系主任的四年裏,香港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奪得了超過四十個世界學生建築比賽的獎項,他們的才能得到肯定。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教學中,劉秀成教授不只教授學生建築專業知識,還教授其他諸如歷史方面的知識,並和學生一起研究,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說,現在的社會和以前不同了,以前學建築,就只能做建築師。現在,建築教育是一個很全面的教育,社會也是多元化的,青年人的機會很多,學建築的不是一定要做建築師的,可以有多方面的發展。因此,他認為在教學中不應只教授書本上的知識,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設計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
為了做好教學工作,劉秀成教授還經常到世界各地遊歷,包括中國内地的西藏、新疆等偏遠地區,他也鼓勵學生多去開闊眼界,多觀察。他認為,遊歷對建築師創作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中國幅員廣闊,每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都不同,人文文化也不同,受此影響,因此建築風格也都不同,可以從中進行研究並吸收其精華。
幾十年的教學經歷,讓他桃李滿天下。他常對自己的學生說:“從學校出來刚到社會工作,工資不應是首要考慮因素,能夠讓自己充分發揮才是最重要的。爭取好的工作機會,累積實踐經驗,願意承擔責任,逐步建立個人信譽,大的項目和重要工程,就會陸續交到你的手上。” 老驥伏幄 服務社會
2004年,年滿60歲的劉秀成教授告别講壇,進入政界,擔任了八年的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議員,為社會和大眾服務做了許多事實,為表彰他對社會作出的貢獻,香港政府特授予太平紳士、“銀紫荆星章”等榮譽。
而在劉秀成教授心中,這不僅是榮譽,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香港現在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現象,作為立法會議員,他一直踐行為群眾發聲、為行業發聲的職責。“功能組别的好處就是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立法會代表,將他們覺得重要的訴求表達出來。政府有做得不到位,或者不好的地方,議員有責任、有義務說出來,幫他們去改進。”他說。
因此擔任議員期間,劉秀成教授在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測量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園境師學會的支持與協助下,廣泛收集業界的意見,並在立法會内如實地反映業界的聲音。
其中一個案例就是旺角的發展改造意見,當時香港政府準備開發旺角,打算拆掉旺角的一條“波鞋街”。這條香港家喻户曉的波鞋街,主要經營與運動有關的商品,經過大部分商鋪老闆多年的努力經營,才形成集聚效應,成為一種特色文化,有了現在的規模。雖然業主普遍支持重建工作,但卻遭到商户的强烈反對,認為修復便已足夠。同時,一些區議員也反對,擔心會令旺角失去一個旅遊景點。於是,劉秀成教授車頭多方走訪,了解各方面的訴求,並從專業的角度給政府提出建議,最終推動了旺角的改造工作。
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導致房價居高不下,而且人口老年化曰漸嚴重,老年公寓的需求非常大。針對這種情况,劉秀成教授在2008年提出了“長者房屋政策”的建議,要求政府盡快制定有關政策,議案得到全體議員的通過。可惜,時隔兩年,政府只是回應了部分訴求,對於制定長遠的長者房屋政策,仍未有十分大的進展。劉秀成教授說:“我希望政府除了興建長者居住的硬件外,最重要的是同時考慮提供家居護理服務的軟件,尤其是針對獨居的隱閉長者。我認為‘長者房屋政策’應包括護理服務的全面規劃。”
除了直接向政府建言,劉秀成教授還深入底層,了解特殊人群的生存狀况,並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改善條件。每一年,他作為太平紳士都會到監獄去看看被關押人員的待遇,了解他們的訴求;並到精神病院探訪,進行溝通交流。之後再把了解的情况轉給政府,以解决、改善生活環境。他一直把這些工作真正當成義務來做,履行自己的職責,力求盡心盡力而為。
劉秀成教授還擔任了許多社會公職,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就是其中之一。現在世界仍存在諸多不和平現象,因此他經常呼籲要重視和平,特别是要讓年輕人認識到和平的重要性,包括自己的和平、社會的和平、國家的和平、世界的和平。
劉秀成教授還强調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年輕人,要有正確的心態。他說,香港有着很有發展機會,但現在發展不夠完善,很多市民對政府表達一些意見,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需要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幫助政府出謀劃策,真正為香港市民謀福利。
現在,退休後的劉秀成教授,依然積極活躍在服務建築界和社會服務之中。正所謂“老驥伏壢,志在千里”,只要心中的理想還在,肩上的責任還在,他就不會停止忙碌的脚步。
一個人,能對偶然遇到的事情產生興趣,是一種緣分;繼而把自己的興趣變成一種職業,是一種幸福;如果能一生都為之奉獻,那則是一種無尚的光榮。
劉秀成教授與建築結緣,其實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緣分。小時候,他隨母親經過舊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被華麗的大堂深深吸引,自此便開始喜歡四處欣賞建築。在澳門讀小學時,他也曾被當地的廬九花園的獨特建築所吸引。雖然那時候還不懂得什麼是建築,但卻已愛上了建築。他大學就讀於加拿大明尼吐巴大學建築專業,並於1969年在這所著名學府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
1973年,他從加拿大回到香港,一邊在香港大學教建築設計,一邊設計建築作品。在此期間,劉秀成教授見證丁香港建築業的黄金時代和發展,並親自主持參與了很多學校和公益建築的設計工作。
在建築設計中,劉秀成教授始終遵循的一個理念:建築設計的靈魂在於天地人之間的和諧。他認為,“天”是没辦法改變的;“地”是大自然赋予人類的禮物,不能輕易去動它;只有人是可以改變的。因此,他在設計中非常注重建築的人性化,注重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並利用自然的地理與環境來優化自己的設計。
劉秀成教授的第一個作品是澳門東亞大學(現在叫澳門大學),這也是他1998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學校。他設計的這所學校教學樓、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圖書館,錯落有致。各種绿色植物點綴其中,既獨立成景,又融為一體。在此之前,澳門地區是没有大禮堂的,劉秀成教授在設計澳門大學時專門設計了一個禮堂,以供教師作報告、學生舉行集體活動,以及能舉辦各種社區活動時使用。
香港法國國際學校也是劉秀成教授的另一個得意作品,並獲得了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位於渣甸山的法國國際學校,是開設幼稚園至高中的“一條龍”式學校,以全人發展為教育理念,十分鼓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所以,劉秀成教授特别在校内設計了全天候游泳池和室内運動場,並在校舍設計中把低年级與高年级學生的活動空間分割。並採用了四層加四層的併合式設計,配合高班與低班學生不同需要而各自成一角的特色,並以中央庭園把兩者匯聚貫通,讓不同的學生聯繫起來,形成猶如大家庭般的親切歸屬感。此外,為了鼓勵香港人與法國人建立共融的社區網絡,他還專門為學校設計了一所劇院,定期放映法國電影,這也是最獨特之處。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利用地理、氣候等環境的特點,這在劉秀成教授的設計中體現得淋灘盡致。香港大澤國際學校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大澤原是一個低密度住宅區所在,多山少地,所以限制了學校的功能佈局必須盡量緊凑,此外建築也不能太高,因此需要在設計中需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理環境。劉秀成教授在設計時,一方面,講究建築方向,盡量選擇朝南,所有建築的採光、通風,都借助自然景觀來呈現;另一方面,由於香港天氣較熱,為了方便學生解暑游泳,他還特别在建築裏面設計了一個室内游泳池。
除了上述學校建築,劉秀成教授的許多公益性建築設計作品,也充分體現了天地人和諧相融的理念。
如香港深水埗盲人中心就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設計打造出了一個盲人的花園:園中鮮花盛開,他們雖看不見,亦能聞香而醉;建築的走廊還飼養小鳥,當盲人行走時小鳥就能發出叫聲,引導盲人前行;此外還使用了方便盲人觸摸的材料,並在每個房間門口設計了不同的圖案,讓盲人一觸摸就知道是他的房間。於設計中真正方便、改善盲人的生活。
劉秀成教授的設計許多都融進了環保的概念,例如設計沙田專業學院的圖書館,這裏面積比較小,樹木绿化很多,在設計時他充分因地制宜,盡量保留原有的樹木,而將建築設計在空曠些的地方。建造時整棟建築是用鋼鐵做好框架後再移進去,而盡量少用水泥,以减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總之,在實際的設計案例中,劉秀成教授天地人和諧的設計理念都得到了忠實的執行,也獲得了業界的認可和讚許。他對香港和國際建築設計行業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傳道授業 桃李滿天下
除了是一名建築大師,劉秀成教授亦是一位卓越的建築學教育家,他一邊從事建築設計,一邊教學,而今已是桃李滿天下。
他從加拿大回到香港後,進入香港大學建築系,從講師做起,後來晋升到高级講師、教授。1996年到2000年,他擔任了四年的建築系主任。其間,他把在加拿大明尼吐巴大學建築系就讀時,該校教授Gustavo da Roza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和注重實踐的教學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
他擔任系主任時,開設了一個設計項目,讓學生能實踐所學。當時,他帶領學生承接了校内幾個工程項目:荷花池、陸佑堂、校園風景規劃等。雖然有人有意見,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是學術性的,但他堅信這樣做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更專業的訓練。事實證明這是對的,他當系主任的四年裏,香港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奪得了超過四十個世界學生建築比賽的獎項,他們的才能得到肯定。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教學中,劉秀成教授不只教授學生建築專業知識,還教授其他諸如歷史方面的知識,並和學生一起研究,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說,現在的社會和以前不同了,以前學建築,就只能做建築師。現在,建築教育是一個很全面的教育,社會也是多元化的,青年人的機會很多,學建築的不是一定要做建築師的,可以有多方面的發展。因此,他認為在教學中不應只教授書本上的知識,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設計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
為了做好教學工作,劉秀成教授還經常到世界各地遊歷,包括中國内地的西藏、新疆等偏遠地區,他也鼓勵學生多去開闊眼界,多觀察。他認為,遊歷對建築師創作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中國幅員廣闊,每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都不同,人文文化也不同,受此影響,因此建築風格也都不同,可以從中進行研究並吸收其精華。
幾十年的教學經歷,讓他桃李滿天下。他常對自己的學生說:“從學校出來刚到社會工作,工資不應是首要考慮因素,能夠讓自己充分發揮才是最重要的。爭取好的工作機會,累積實踐經驗,願意承擔責任,逐步建立個人信譽,大的項目和重要工程,就會陸續交到你的手上。” 老驥伏幄 服務社會
2004年,年滿60歲的劉秀成教授告别講壇,進入政界,擔任了八年的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議員,為社會和大眾服務做了許多事實,為表彰他對社會作出的貢獻,香港政府特授予太平紳士、“銀紫荆星章”等榮譽。
而在劉秀成教授心中,這不僅是榮譽,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香港現在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現象,作為立法會議員,他一直踐行為群眾發聲、為行業發聲的職責。“功能組别的好處就是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立法會代表,將他們覺得重要的訴求表達出來。政府有做得不到位,或者不好的地方,議員有責任、有義務說出來,幫他們去改進。”他說。
因此擔任議員期間,劉秀成教授在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測量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園境師學會的支持與協助下,廣泛收集業界的意見,並在立法會内如實地反映業界的聲音。
其中一個案例就是旺角的發展改造意見,當時香港政府準備開發旺角,打算拆掉旺角的一條“波鞋街”。這條香港家喻户曉的波鞋街,主要經營與運動有關的商品,經過大部分商鋪老闆多年的努力經營,才形成集聚效應,成為一種特色文化,有了現在的規模。雖然業主普遍支持重建工作,但卻遭到商户的强烈反對,認為修復便已足夠。同時,一些區議員也反對,擔心會令旺角失去一個旅遊景點。於是,劉秀成教授車頭多方走訪,了解各方面的訴求,並從專業的角度給政府提出建議,最終推動了旺角的改造工作。
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導致房價居高不下,而且人口老年化曰漸嚴重,老年公寓的需求非常大。針對這種情况,劉秀成教授在2008年提出了“長者房屋政策”的建議,要求政府盡快制定有關政策,議案得到全體議員的通過。可惜,時隔兩年,政府只是回應了部分訴求,對於制定長遠的長者房屋政策,仍未有十分大的進展。劉秀成教授說:“我希望政府除了興建長者居住的硬件外,最重要的是同時考慮提供家居護理服務的軟件,尤其是針對獨居的隱閉長者。我認為‘長者房屋政策’應包括護理服務的全面規劃。”
除了直接向政府建言,劉秀成教授還深入底層,了解特殊人群的生存狀况,並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改善條件。每一年,他作為太平紳士都會到監獄去看看被關押人員的待遇,了解他們的訴求;並到精神病院探訪,進行溝通交流。之後再把了解的情况轉給政府,以解决、改善生活環境。他一直把這些工作真正當成義務來做,履行自己的職責,力求盡心盡力而為。
劉秀成教授還擔任了許多社會公職,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就是其中之一。現在世界仍存在諸多不和平現象,因此他經常呼籲要重視和平,特别是要讓年輕人認識到和平的重要性,包括自己的和平、社會的和平、國家的和平、世界的和平。
劉秀成教授還强調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年輕人,要有正確的心態。他說,香港有着很有發展機會,但現在發展不夠完善,很多市民對政府表達一些意見,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需要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幫助政府出謀劃策,真正為香港市民謀福利。
現在,退休後的劉秀成教授,依然積極活躍在服務建築界和社會服務之中。正所謂“老驥伏壢,志在千里”,只要心中的理想還在,肩上的責任還在,他就不會停止忙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