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加强,高校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本文将在总结已有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以备提出更具实践意义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难点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36-02
一、引 言
201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的意见》着眼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加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要求,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就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3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前的舆论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全球全民全媒体时代。
面对全新的舆论环境,我们要主动适应、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主要负责人对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要高度重视,把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从以上的政策措施中,可以看出,教育舆情的应对工作已日益成为一些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年来的教育舆情事件,从教育层次上来看,高等教育领域的舆情事件一直保持在一个高发的状态,网络舆情开始越来越多的形成并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各大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舆情的特点与网络的特点相结合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加大。
在以往文献中提出了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或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监控技术水平 [1]、构建预警机制、监测机制、研判机制、上报机制、阅评机制、处置机制和反馈机制[2]等。但由于学者对现实管理中的难点认识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缺乏现实操作性。本文将在针对以上的管理方法,重点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
二、现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实施起来的难点分析
(一)难点一:网络信息量大,实时监测难度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从以往的校园BBS、新闻跟帖、贴吧、QQ、博客发展到目前的微博、微信等新型大众传播工具上;内容也由以往的学校突发事件以及与师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发展到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正处在思想最活跃的时期,通过网络这个可以即时互动的平台发表言论,随意性很强,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多变性更加突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中不但要将这些大量的并随时都在变化的信息收集整理,还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识别,而这其中,监测又是最繁重最据挑战性的一项工作。现有的监测方法只有两种:一是人工监测;二是:计算机软件监测。现实中,这两种方法实际实施起来均有一定的难度。
1.人工成本投入大,管理压力大
信息的监测在整个舆情管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定人定点的安排值班进行网上监测,不但延长了工作时间还加重了劳动强度,如果在学校单独组件这样的一个部门,不仅要增加一批人员,而且要对这批人员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无形中也会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即便成立这样的一支队伍,网络信息更新和舆论导向变化都很快,人工监测的速度难以满足网络舆情监测的速度要求,往往使得监测比较滞后,很难做到及时监测。再者,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是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在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和投入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还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去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得事。
2.监测软件成本高,准确度有待证实
现有的文献中均提到了加强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市面上这类软件多是由从事舆情监测系统开发的软件公司的在研发,其次就是高校自主研发。无论是运用软件公司的系统还是自主研发最大困难是成本很高。据笔者了解这些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售价多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在目前一些高校负担购买科研文献资源都很吃力的情况下,很少有高校有经济实力单独购买或去投入人力物力研发如此昂贵的网络监测软件。其次,网络监测软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证实。误报、漏报率有多高,还未见可靠的试验数据报导。
由以上分析可见,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测的实现还面临不小的难度,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首要难点。
(二)难点二:短时间内难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据研究文献显示,目前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办法有:培养“意见领袖”[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4]、建立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
1.培养“意见领袖”条件高
据本课题组随机抽取的1000名湖北大学生上网行为的调查显示,在网络上经常发言的学生比例只占16.2%,对网络热点关注但不参与讨论的占82.1%。由此可见,只有少数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而这少数人又是那些在上网比较活跃,经常会发言的人,要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看法,到目前为止,研究提出的培养政治思想过硬的“意见领袖”或“网上新闻发言人”是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要求比较高。首先“意见领袖”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觉悟,能把国家和学校的利益渗透到舆情引导工作中。其次,对新闻事件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能及时确定网络舆情产生的潜在事件点。再次“意见领袖”要思想清晰,对事件要看的清楚透彻,能及时把握住事件的关键点和发展方向。可见,寻找、培养一个“意见领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意见领袖”往往具有专一性,一个“意见领袖”只能在一个板块甚至一个事件中具有领袖功能,要想“意见领袖”遍布整个高校网络舆情阵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活跃期和不成熟期,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思想很快,很容易被网络思想捕获,并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厌烦情绪。在青年的道德思想教育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往往是经验教训,事先的说教一般不以为然或干脆听不进去,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和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一样,网络道德建设更是摸不着、看不见,难以把它作为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方法。
3.建立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难以适应网络舆情的快速多变性
在众多文献中都分别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如两级报送体系[5],即通过学校、教育部两级报送路径分别上报舆情, 分别对学校和教育部负责, 同时, 如果突发事件有可能向校外发展时, 学校应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这些机制的共同特点是“繁琐”。在高校,舆情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大学生工作处、辅导员、学校保卫处处都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有关,但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真正负责舆情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很难到位。再说层层上报机制,由于舆情问题处理,不但要上报上去,还需要及时干预解决,等舆情被上报上去、处理意见再反馈下来,往往网络舆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适应网络舆情的快速性。
三、结 语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日益加强,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许多学者和媒体工作者也都在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存在监测和引导方面的实际困难。这些困难单靠某个高校或几个高校的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需要政府联合国家新闻媒体机构给予资金和专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假以时日,培养一支过硬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同时,还需要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方法。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会取得巨大成效,高校网络舆情一定会健康发展,在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尚旗.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学术论坛,2011(2).
[2] 吴磊.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1(5).
[3] 陈新星.“意见领袖”:高校网络舆情新抓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5] 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难点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36-02
一、引 言
201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的意见》着眼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加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要求,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就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3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前的舆论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全球全民全媒体时代。
面对全新的舆论环境,我们要主动适应、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主要负责人对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要高度重视,把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从以上的政策措施中,可以看出,教育舆情的应对工作已日益成为一些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年来的教育舆情事件,从教育层次上来看,高等教育领域的舆情事件一直保持在一个高发的状态,网络舆情开始越来越多的形成并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各大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舆情的特点与网络的特点相结合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加大。
在以往文献中提出了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或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监控技术水平 [1]、构建预警机制、监测机制、研判机制、上报机制、阅评机制、处置机制和反馈机制[2]等。但由于学者对现实管理中的难点认识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缺乏现实操作性。本文将在针对以上的管理方法,重点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
二、现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实施起来的难点分析
(一)难点一:网络信息量大,实时监测难度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从以往的校园BBS、新闻跟帖、贴吧、QQ、博客发展到目前的微博、微信等新型大众传播工具上;内容也由以往的学校突发事件以及与师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发展到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正处在思想最活跃的时期,通过网络这个可以即时互动的平台发表言论,随意性很强,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多变性更加突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中不但要将这些大量的并随时都在变化的信息收集整理,还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识别,而这其中,监测又是最繁重最据挑战性的一项工作。现有的监测方法只有两种:一是人工监测;二是:计算机软件监测。现实中,这两种方法实际实施起来均有一定的难度。
1.人工成本投入大,管理压力大
信息的监测在整个舆情管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定人定点的安排值班进行网上监测,不但延长了工作时间还加重了劳动强度,如果在学校单独组件这样的一个部门,不仅要增加一批人员,而且要对这批人员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无形中也会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即便成立这样的一支队伍,网络信息更新和舆论导向变化都很快,人工监测的速度难以满足网络舆情监测的速度要求,往往使得监测比较滞后,很难做到及时监测。再者,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是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在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和投入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还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去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得事。
2.监测软件成本高,准确度有待证实
现有的文献中均提到了加强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市面上这类软件多是由从事舆情监测系统开发的软件公司的在研发,其次就是高校自主研发。无论是运用软件公司的系统还是自主研发最大困难是成本很高。据笔者了解这些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售价多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在目前一些高校负担购买科研文献资源都很吃力的情况下,很少有高校有经济实力单独购买或去投入人力物力研发如此昂贵的网络监测软件。其次,网络监测软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证实。误报、漏报率有多高,还未见可靠的试验数据报导。
由以上分析可见,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测的实现还面临不小的难度,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首要难点。
(二)难点二:短时间内难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据研究文献显示,目前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办法有:培养“意见领袖”[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4]、建立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
1.培养“意见领袖”条件高
据本课题组随机抽取的1000名湖北大学生上网行为的调查显示,在网络上经常发言的学生比例只占16.2%,对网络热点关注但不参与讨论的占82.1%。由此可见,只有少数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而这少数人又是那些在上网比较活跃,经常会发言的人,要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看法,到目前为止,研究提出的培养政治思想过硬的“意见领袖”或“网上新闻发言人”是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要求比较高。首先“意见领袖”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觉悟,能把国家和学校的利益渗透到舆情引导工作中。其次,对新闻事件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能及时确定网络舆情产生的潜在事件点。再次“意见领袖”要思想清晰,对事件要看的清楚透彻,能及时把握住事件的关键点和发展方向。可见,寻找、培养一个“意见领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意见领袖”往往具有专一性,一个“意见领袖”只能在一个板块甚至一个事件中具有领袖功能,要想“意见领袖”遍布整个高校网络舆情阵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活跃期和不成熟期,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思想很快,很容易被网络思想捕获,并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厌烦情绪。在青年的道德思想教育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往往是经验教训,事先的说教一般不以为然或干脆听不进去,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和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一样,网络道德建设更是摸不着、看不见,难以把它作为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方法。
3.建立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难以适应网络舆情的快速多变性
在众多文献中都分别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如两级报送体系[5],即通过学校、教育部两级报送路径分别上报舆情, 分别对学校和教育部负责, 同时, 如果突发事件有可能向校外发展时, 学校应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这些机制的共同特点是“繁琐”。在高校,舆情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大学生工作处、辅导员、学校保卫处处都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有关,但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真正负责舆情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很难到位。再说层层上报机制,由于舆情问题处理,不但要上报上去,还需要及时干预解决,等舆情被上报上去、处理意见再反馈下来,往往网络舆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适应网络舆情的快速性。
三、结 语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日益加强,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许多学者和媒体工作者也都在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存在监测和引导方面的实际困难。这些困难单靠某个高校或几个高校的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需要政府联合国家新闻媒体机构给予资金和专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假以时日,培养一支过硬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同时,还需要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方法。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会取得巨大成效,高校网络舆情一定会健康发展,在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尚旗.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学术论坛,2011(2).
[2] 吴磊.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1(5).
[3] 陈新星.“意见领袖”:高校网络舆情新抓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5] 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