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的俄语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为例,阐述了近年来我国俄语教育的新变化。
关键词:“一带一路”;“大俄语”;专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01
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达成发展共识。各国秉承“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发展”原则,不断深化合作,提高影响,为沿线各国人民争取最大利益。为架好“一带一路”这座桥梁,加深各国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心相通,语言先行。“一带一路”途经包括俄罗斯、中亚五国在内的数个“说俄语”和“懂俄语”的国家,全球使用俄语作为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人数超过2.85亿。作为联合国、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俄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的全球化环境以及俄语国家的快速发展,使世界范围内俄语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国的俄语教育教学都在经历一些新变化。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倡导国,中国的俄语教育教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中国与俄罗斯互为邻国,近二十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合作成效显著,中俄关系也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中俄两国人民共同努力,希冀在 “一带一路”、上合组织框架内,继续推进财政金融领域紧密协作,合力推动双边贸易额稳固提升,加强石油天然气能源合作共赢,深化农业、化工、交通、医疗、新技术领域的交流发展。鉴于此,近年来国内对高水平俄语人才,尤其是具有國际视野、专业性强的综合性人才需求不断提高,各高校俄语教育在经历数年沉寂后也再次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意味着,中国的 “大俄语”时代已经到来(刘利民,2015)。“一带一路”视野下,“大俄语”教育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院式”俄语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充专业内涵、深化学科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专业技能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满足时代发展的新需要,我国高校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办学模式應运而生,其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有效推动我国与俄语国家互联互通、全面合作的专门化俄语人才。
中俄合作办学是近年来中俄人文交流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的具体措施,其优势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中俄两国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众所周知,苏联时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长时间与西方国家不合,从而导致俄高校缺乏国际竞争力。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2003年俄罗斯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即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批俄罗斯名牌高校再次进入世界强校之林,其教学、科研成就备受全球瞩目。良好的发展态势促使俄高校不断拓宽国际合作,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又为中俄人文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截至目前,两国高校签署了近1000份合作协议,并成功开展了数百个中俄合作办学项目。这些项目历经数年发展,形成了专业+俄语的教学特色,为扩大中俄经贸、科技、文化领域的合作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以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该校自2013年以来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合作,陆续开设了《金融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市场营销》、《国际金融与贸易》等四个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培养模式进行,即学生在中国高校完成两年学业后继续在俄罗斯高校学习两年,毕业时获得中俄两国学位证书。2+2模式也是现阶段国内高校与俄罗斯合作办学最普遍、最切实可行的联合培养模式。
为了中国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俄高校就读,具备专业学习必需的俄语技能,中国高校在学生国内就读期间一般会不间断开设俄语课程。因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不同,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应有别于俄语专业及二外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方面寻求更多改变和创新。
一、严把语言关,夯实俄语基础
俄罗斯高校对外国学生入系有一定语言要求,即进入本科阶段学习需通过俄罗斯对外俄语一级考试,研究生阶段需通过二级考试。如不能达到该要求,学生需修读一年语言预科,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损失。因此各高校在制订中俄合作办学俄语课程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俄语语言技能、俄语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注重加强俄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俄语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在学期间,应鼓励其积极参加语言实践及专业实践,例如俄语志愿服务、商贸洽谈、对口专业实习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学以致用。
二、突出专业+俄语特色,注重语言教学与主修专业的联系
中俄合作办学培养的是能在国际事务中熟练运用俄语从事翻译、外事、外贸、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该模式下的俄语教学应以学生主修专业为导向,做到量体裁衣。高校在开设俄语课程时,应根据需要设置相关专业的俄语导论课程或讲座,包括专业词汇及专业绪论俄语原文的讲解,加强与俄高校课程对接,便于中国学生留俄后继续深化专业学习,毕业后能够在国际交往中发挥自己的俄语及专业特长。
三、以语言教学为媒介,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普及俄语国家国情、政策、法律、风土人情等在内的基本知识,确保学生进入俄高校后能够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与此同时,赴俄的中国留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者,其行为代表了国家形象,俄语教学中应加强对其良好国际礼仪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中国的俄语教育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大俄语”时代下,如何实现俄语教学模式升级、教学理念转型已成为我国俄语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合作办学模式因其专业+俄语的培养特色以及高质量的人才输出得到了两国高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对该模式下俄语教学的探索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1]刘利民.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俄人文合作与交流[J],《中国俄语教学》,北京,2015年8月,34卷,第3期,第4页。
[2]刘笑莹. 国际教育系统下的高校外语教学原则及方法 – 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俄合作办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河北,2016年7月,第193页。
作者简介:刘笑莹,女,1989-,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俄语专业博士在读。
关键词:“一带一路”;“大俄语”;专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01
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达成发展共识。各国秉承“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发展”原则,不断深化合作,提高影响,为沿线各国人民争取最大利益。为架好“一带一路”这座桥梁,加深各国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心相通,语言先行。“一带一路”途经包括俄罗斯、中亚五国在内的数个“说俄语”和“懂俄语”的国家,全球使用俄语作为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人数超过2.85亿。作为联合国、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俄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的全球化环境以及俄语国家的快速发展,使世界范围内俄语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国的俄语教育教学都在经历一些新变化。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倡导国,中国的俄语教育教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中国与俄罗斯互为邻国,近二十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合作成效显著,中俄关系也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中俄两国人民共同努力,希冀在 “一带一路”、上合组织框架内,继续推进财政金融领域紧密协作,合力推动双边贸易额稳固提升,加强石油天然气能源合作共赢,深化农业、化工、交通、医疗、新技术领域的交流发展。鉴于此,近年来国内对高水平俄语人才,尤其是具有國际视野、专业性强的综合性人才需求不断提高,各高校俄语教育在经历数年沉寂后也再次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意味着,中国的 “大俄语”时代已经到来(刘利民,2015)。“一带一路”视野下,“大俄语”教育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院式”俄语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充专业内涵、深化学科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专业技能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满足时代发展的新需要,我国高校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办学模式應运而生,其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有效推动我国与俄语国家互联互通、全面合作的专门化俄语人才。
中俄合作办学是近年来中俄人文交流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的具体措施,其优势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中俄两国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众所周知,苏联时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长时间与西方国家不合,从而导致俄高校缺乏国际竞争力。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2003年俄罗斯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即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批俄罗斯名牌高校再次进入世界强校之林,其教学、科研成就备受全球瞩目。良好的发展态势促使俄高校不断拓宽国际合作,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又为中俄人文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截至目前,两国高校签署了近1000份合作协议,并成功开展了数百个中俄合作办学项目。这些项目历经数年发展,形成了专业+俄语的教学特色,为扩大中俄经贸、科技、文化领域的合作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以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该校自2013年以来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合作,陆续开设了《金融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市场营销》、《国际金融与贸易》等四个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培养模式进行,即学生在中国高校完成两年学业后继续在俄罗斯高校学习两年,毕业时获得中俄两国学位证书。2+2模式也是现阶段国内高校与俄罗斯合作办学最普遍、最切实可行的联合培养模式。
为了中国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俄高校就读,具备专业学习必需的俄语技能,中国高校在学生国内就读期间一般会不间断开设俄语课程。因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不同,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应有别于俄语专业及二外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方面寻求更多改变和创新。
一、严把语言关,夯实俄语基础
俄罗斯高校对外国学生入系有一定语言要求,即进入本科阶段学习需通过俄罗斯对外俄语一级考试,研究生阶段需通过二级考试。如不能达到该要求,学生需修读一年语言预科,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损失。因此各高校在制订中俄合作办学俄语课程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俄语语言技能、俄语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注重加强俄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俄语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在学期间,应鼓励其积极参加语言实践及专业实践,例如俄语志愿服务、商贸洽谈、对口专业实习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学以致用。
二、突出专业+俄语特色,注重语言教学与主修专业的联系
中俄合作办学培养的是能在国际事务中熟练运用俄语从事翻译、外事、外贸、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该模式下的俄语教学应以学生主修专业为导向,做到量体裁衣。高校在开设俄语课程时,应根据需要设置相关专业的俄语导论课程或讲座,包括专业词汇及专业绪论俄语原文的讲解,加强与俄高校课程对接,便于中国学生留俄后继续深化专业学习,毕业后能够在国际交往中发挥自己的俄语及专业特长。
三、以语言教学为媒介,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普及俄语国家国情、政策、法律、风土人情等在内的基本知识,确保学生进入俄高校后能够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与此同时,赴俄的中国留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者,其行为代表了国家形象,俄语教学中应加强对其良好国际礼仪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中国的俄语教育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大俄语”时代下,如何实现俄语教学模式升级、教学理念转型已成为我国俄语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合作办学模式因其专业+俄语的培养特色以及高质量的人才输出得到了两国高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对该模式下俄语教学的探索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1]刘利民.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俄人文合作与交流[J],《中国俄语教学》,北京,2015年8月,34卷,第3期,第4页。
[2]刘笑莹. 国际教育系统下的高校外语教学原则及方法 – 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俄合作办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河北,2016年7月,第193页。
作者简介:刘笑莹,女,1989-,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俄语专业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