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倦怠是近年来新兴的课题,而教师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学生的问题、社会的压力和教师个人的问题等;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可从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教师自身的自我调节、优化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遏制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关键词】 高中教师 职业倦怠 现状 成因 解决办法
早在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上,职业倦怠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起初,职业倦怠的研究并不包括教师群体。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人们发现,教师行业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研究者发现,倦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还对教师队伍稳定性、教学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早在2004年12月份,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持完成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表明,教师倦怠指数高达50.34%。现在教师的倦怠现象更为严重。因而,重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深究原因,亟寻良策刻不容缓。
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国内外热门的研究课题。但是迄今为止,对职业倦怠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有的研究者对职业倦怠作了静态的定义,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过程。成因观者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强度等外部因素引起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症状观者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在心理、生理上的疲惫、精神枯竭、自我效能感降低或消失的状态;而过程观者认为:倦怠是包括应激、疲劳、防御应付等阶段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所有的理论中,被后续研究者引用得最多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的定义,她认为倦怠是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特征是身体的损耗和持续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和生命的消极态度。她提出了倦怠的三个维度:情感枯竭,指由于工作的情感要求而带来过度疲劳的感觉,代表了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冷漠的情感去对待同事或工作对象,甚至冷嘲热讽,代表了人际环境维度;低成就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自我效能感降低,积极性丧失,代表了个人评价维度。
综合国内外各种研究资料,笔者认为各种定义都是不相矛盾的,因为引起倦怠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发生倦怠情况的复杂性,各种理论各有偏重,总的来说职业倦怠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①倦怠的发生者没有精神病理学原因;
②存在典型的疲劳症状,如疲倦、抑郁、情感耗竭等;
③倦怠的发生有其特定的过程与原因,并且过程与原因息息相关;
④倦怠的发生者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下降。
根据文献资料,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包含有学生问题、角色压力、体制问题、人际关系、个人因素等源头。根据这些因素,结合研究过程中与访谈者交流得到的各种实际情况,我认为:
首先是学生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特别是重点高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班级人数太多,管理吃力。例如我市某校,是一所普通高中,而班级平均人数有75人,有些班级甚至达到80人;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且独生子女居多,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和无原则的放纵,使得他们的个性太强,有的学生甚至不服管教,从而使老师很头疼。
其次是教师的承担的角色压力大。主要是教师收入微薄,囊中羞涩,教师容易动摇信心;而且社会、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压力巨大;工作时间长,负荷大让教师身心疲惫,以高中语文教师为例,有早晚自习,担任班主任者时刻要留意班级管理,对自己的家庭更是无暇顾及;还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造成了新的学习负担,让教师倍感压力。
另外是教育学校的体制问题。职称评定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学校有些不切实际的检查、评比形成额外负担;教师评价体系不合理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机会使教师积极性受挫等等。
再者是人际关系。因为教师工作性质使教师家庭关系紧张;有时非良性竞争使教师在单位有压迫感;有时师生关系紧张让教师焦虑;领导与上级部门的不合理干预让教师工作受阻。
最后还有个人问题。有些教师经过实实践发现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适合教师岗位,这样,对于某些教师而言,教育工作成了迫不得已的谋生手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与晋升机会的落差也使一些教师希望另谋它职。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影响教育的未来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是教育战线的当务之急。
首先提高教师经济地位,加强对教育行业的激励。教师对经济收入的不满排在所有18个调查项目的第二位。长期以来,国家的分配制度没有体现出教育行业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收入问题导致大量师资特别是骨干师资的非正常流失,高中教师尤为突出,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有绩效工资,而高中阶段的教师连这点可怜的绩效都没有,高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的激励迫在眉睫。
其次是教师自我调整。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与晋升机会让很多教师希望另谋它职。确实,客观条件是形成教师倦怠的外部因素。但是教师要正确的认识自我,坦然接受现实发展对自己的要求,才能不为外界对教师的评价所动,从内心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调查表明,30岁以下以及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的倦怠程度要明显低于其它年龄段的教师。说明在入行之初,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而倦怠的产生源于教师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自身发生了变化。作为合格的教师,有必要建立指导自己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套哲学,清晰的哲学思想将引导和激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寻找可测量的和隐性的成功之间的平衡点。
再次对教师持合理期望。孩子成绩好,有的家长认为是他孩子聪明,跟老师的教育没有关系,有的甚至说不是因为某老师他孩子的成绩还会更优秀;孩子成绩差,好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没有遇上好老师老师。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教师是人而不是神。因此,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同时教师作为一个教育个体,也不要给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最后优化管理机制。领导与上级部门的不合理干预让教师正常的工作经常受到阻碍。学校各种不切实际的检查、评比形成额外负担和教师评价体系不合理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说明学校的组织结构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形成了掣肘。另外,有无行政职务教师之间在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学校作为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机构,其组织氛围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能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 高中教师 职业倦怠 现状 成因 解决办法
早在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上,职业倦怠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起初,职业倦怠的研究并不包括教师群体。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人们发现,教师行业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研究者发现,倦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还对教师队伍稳定性、教学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早在2004年12月份,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持完成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表明,教师倦怠指数高达50.34%。现在教师的倦怠现象更为严重。因而,重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深究原因,亟寻良策刻不容缓。
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国内外热门的研究课题。但是迄今为止,对职业倦怠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有的研究者对职业倦怠作了静态的定义,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过程。成因观者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强度等外部因素引起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症状观者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在心理、生理上的疲惫、精神枯竭、自我效能感降低或消失的状态;而过程观者认为:倦怠是包括应激、疲劳、防御应付等阶段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所有的理论中,被后续研究者引用得最多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的定义,她认为倦怠是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特征是身体的损耗和持续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和生命的消极态度。她提出了倦怠的三个维度:情感枯竭,指由于工作的情感要求而带来过度疲劳的感觉,代表了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冷漠的情感去对待同事或工作对象,甚至冷嘲热讽,代表了人际环境维度;低成就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自我效能感降低,积极性丧失,代表了个人评价维度。
综合国内外各种研究资料,笔者认为各种定义都是不相矛盾的,因为引起倦怠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发生倦怠情况的复杂性,各种理论各有偏重,总的来说职业倦怠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①倦怠的发生者没有精神病理学原因;
②存在典型的疲劳症状,如疲倦、抑郁、情感耗竭等;
③倦怠的发生有其特定的过程与原因,并且过程与原因息息相关;
④倦怠的发生者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下降。
根据文献资料,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包含有学生问题、角色压力、体制问题、人际关系、个人因素等源头。根据这些因素,结合研究过程中与访谈者交流得到的各种实际情况,我认为:
首先是学生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特别是重点高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班级人数太多,管理吃力。例如我市某校,是一所普通高中,而班级平均人数有75人,有些班级甚至达到80人;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且独生子女居多,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和无原则的放纵,使得他们的个性太强,有的学生甚至不服管教,从而使老师很头疼。
其次是教师的承担的角色压力大。主要是教师收入微薄,囊中羞涩,教师容易动摇信心;而且社会、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压力巨大;工作时间长,负荷大让教师身心疲惫,以高中语文教师为例,有早晚自习,担任班主任者时刻要留意班级管理,对自己的家庭更是无暇顾及;还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造成了新的学习负担,让教师倍感压力。
另外是教育学校的体制问题。职称评定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学校有些不切实际的检查、评比形成额外负担;教师评价体系不合理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机会使教师积极性受挫等等。
再者是人际关系。因为教师工作性质使教师家庭关系紧张;有时非良性竞争使教师在单位有压迫感;有时师生关系紧张让教师焦虑;领导与上级部门的不合理干预让教师工作受阻。
最后还有个人问题。有些教师经过实实践发现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适合教师岗位,这样,对于某些教师而言,教育工作成了迫不得已的谋生手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与晋升机会的落差也使一些教师希望另谋它职。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影响教育的未来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是教育战线的当务之急。
首先提高教师经济地位,加强对教育行业的激励。教师对经济收入的不满排在所有18个调查项目的第二位。长期以来,国家的分配制度没有体现出教育行业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收入问题导致大量师资特别是骨干师资的非正常流失,高中教师尤为突出,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有绩效工资,而高中阶段的教师连这点可怜的绩效都没有,高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的激励迫在眉睫。
其次是教师自我调整。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与晋升机会让很多教师希望另谋它职。确实,客观条件是形成教师倦怠的外部因素。但是教师要正确的认识自我,坦然接受现实发展对自己的要求,才能不为外界对教师的评价所动,从内心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调查表明,30岁以下以及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的倦怠程度要明显低于其它年龄段的教师。说明在入行之初,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而倦怠的产生源于教师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自身发生了变化。作为合格的教师,有必要建立指导自己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套哲学,清晰的哲学思想将引导和激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寻找可测量的和隐性的成功之间的平衡点。
再次对教师持合理期望。孩子成绩好,有的家长认为是他孩子聪明,跟老师的教育没有关系,有的甚至说不是因为某老师他孩子的成绩还会更优秀;孩子成绩差,好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没有遇上好老师老师。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教师是人而不是神。因此,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同时教师作为一个教育个体,也不要给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最后优化管理机制。领导与上级部门的不合理干预让教师正常的工作经常受到阻碍。学校各种不切实际的检查、评比形成额外负担和教师评价体系不合理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说明学校的组织结构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形成了掣肘。另外,有无行政职务教师之间在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学校作为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机构,其组织氛围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能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