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妙语如珠、落笔生花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616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要求“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1]。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准确表达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说明地理现象和准确书写地理名词等方面经常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其中,语言智能是一项基本智能,笔者认为这是包含了听、说、读、写,并落实到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广义的语言智能。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妙语如珠、落笔生花呢?
  在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引下,我们地理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地理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 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中要求“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2]。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提升表达能力的前提。在地理教学中,从以下三个阶段着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1)课前阅读:即预习阅读,要求纵览文字,了解梗概。通过课前阅读,学生可以预先发现一些平常不易理解的地理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活跃思维。
  ⑵课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往往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一般运用分段式阅读的形式,即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对要点反复推敲,全面正确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的实质。
  ⑶课后阅读:要求做到精读细读,重点落实。可采用重点句群的阅读、对比阅读、试背阅读、句子结构分解式阅读等。例如,对于主要气候类型、区域与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等概念,要求学生课后一定要对照定义反复对比阅读,并列出表格加以比较,这样能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3]
  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倡导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课堂设计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力求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氛围。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引,结合语言智能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辩论与交流、演讲等,都是彼此间传递信息,培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比如学习“人口与人种”时,可以让学生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开展辩论活动。再如,可以让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编成地理故事,在每堂课前进行“三分钟地理演说”等,日积月累,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很多问题可能在学生脑海里困扰了很久,在表述出来以后,老师三言两语就能廓清。一些原先被学生坚持已久的观点也可能会经过老师的分析而被摒弃或者得到修正。在这种时候,学生不但会切实感受到老师的教学魅力,更能享受到独立思考、思想碰撞所带来的乐趣。
  三、 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在目前的地理中考题型中,出现了一些文字表达题,许多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文字表达往往存在如下问题:没有使用地理学科术语答题;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不强虽是学生答题不规范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关于不使用专业术语答题的缺陷,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根本就没有用于解答该题所需的专业术语,或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而导致知识提取上的障碍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不同情况,要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改变过去以选择题、填空题等为主的状况,适当增加简答题、分析说明题、作文式作业等,给学生提供文字表达的平台。例如,在讲到“认识地区”时,就可以布置这样一个问题:选择一个教科书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发表见解。从实际交来的作业和课上的讨论来看,学生大都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文字表述形式丰富多样,各自从不同角度作了论述。这种作业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4]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数理逻辑智能,教师大搞“一言堂”和“满堂灌”,学生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总是在课堂上“沉默寡言”,没有自信心,广义的语言智能得不到开发。在贯彻执行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深入挖掘地理学科中能增强学生表达能力的内容,在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并带动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俐.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J].福建教学研究,2007(5).
  [4]周红杰.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
  (何芬,江苏省黄桥中学,225411)
其他文献
编者按:大班额的存在常常意味着学生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可是我们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里刊发海安县实验小学周振宇老师由一组课堂观察引发的思考。作者发现:如果能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规训,并巧妙地使这种规训内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和自我心理需求,就可能使更多的孩子获得参与课堂的机会,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作者的思考不可能放之任何课堂而皆准,还可
人是万物之灵,教育是对人的成全,学校教育是成全人的事业。教育要成全人的生命成长,成全人的成功成就,成全人当下和将来的幸福人生。教育的实质是成全和造就人格健全并富有个性的人。因此,我们把“一切为了引导、服务、支撑、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以“为人服务、成全成长”为核心,致力于以儿童视角和服务理念为出发点构建个性化的教育模式,着力培养“知书达理、勤学善思、能说会做”的阳光
摘要:撷取“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性做法,从理论上加以透析其“合理”因素,明晰该模式“以何能”,并从教学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分析该模式“何以能”。  关键词:课件;教学案;合一;生成论教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3-0023-05    2001年新课程实施以来,涌现出一些课改“排头兵”及其成功的教改案例:洋思中学的“堂
习题是对教学目标的基本检测,是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基本需要,同时还是沟通知识与能力、思想与方法的桥梁,更是发现数学美的有效资源。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已近10个年头,有的教师对习题教学的功能仍然认识不足,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的灌输,仅仅是“教教材”,以题讲题,简单应付,不能够灵活利用习题,忽视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思想、规律,忽视数学美的教育。这样的教学不但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容易抑制学生智力
【学校名片】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国家级)示范中学,始建于1957年,坐落于闻名遐迩的雨花台畔,学校现有81个教学班,4000多名在校学生。1999年,学校提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强势发展,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被南京教育界称为“雨中现象”。  和谐的校园、和谐的课程、和谐的教师、和谐的管理促成了学校在高位
2010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0年年会在广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8家教育理论刊物的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教育理论刊物如何宣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如何应对数字出版两个主题展开。    一、服务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一    201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与会代表
范云良,南京市力学小学校长,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京市名校长、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校长寄语】   语文学科一直以来是我非常钟爱和重视的学科。钟爱,是因为我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对这门学科有着天然的关切和特殊的关爱。重视,是因为母语学习很重要,关系着孩子的基本素养和未来。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关注学校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我们学校,目前有51个教学班,51位语文教师,占全校教师的
摘要:真正决定教育质量的是普遍存在着的“家常课”的品质。“家常味”是在“家常课”上所呈现并弥漫出来的日常教学所应有的规范性、常态化、真实、有序、有效的本质特征。本文从教学论的角度揭示了“家常味”课堂所应具备的成熟、生长、清新、真实等内涵,指出了“家常味”课堂的生成路径。  关键词:“家常味”;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江苏教育研究》: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回顾这十年,这三门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修订专家:经过调查,十年课改以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这三门新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就拿品德与社会的调查结果来看,98.2%的人认为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很好”和“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人物速写】  “在填写自己的履历表时,我有时会哑然发笑:几十年的时间里,从小学、中学、师范,再回母校工作,前前后后竟然只在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兜圈子!”每当这时,潘娜校长都是几多感慨,几多遗憾,几多自豪。  1978年夏末,潘娜走进位于皮市街的北塔中心小学读一年级。彼时的她身穿连衣裙,头扎蝴蝶结,天真烂漫。六年时光一晃而过,校内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被这个小姑娘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