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趋势
易珉(诺华中国区总裁):云计算,远程医疗,恰恰是中国未来5-10年所急需的。但我并不认为医药行业应该朝制药方面走,而是向上游、做健康。做医药,是生了病之后拿药治病,而做健康,是怎么能够不生病,包括研发,投入,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孟(摩托罗拉移动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从通信终端领域发掘价值,有几个竞争要点:创新,像苹果发掘并创造了新的产品体验;速度,像三星,也许很多产品并不是它所发明创造,但是,只要欧美顶尖创新概念一出来,它就能迅速响应、批量生产;成本控制。像中国华为、中兴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优秀。不同企业在产业竞争中要站住脚,要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模式。
黄辉(德国电信大中华区总裁):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型跨国公司几乎都在制订一整套战略,来降低不确定性对企业产生影响,包括生产资源转移,包括相关I T资源转移,私有云正好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是为什么私有云在欧洲、美国发展速度这么快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中国私有云正在慢慢启动,很多大型企业也在往这个方向走。抓住云计算这个I T行业发展趋势,对于创造新的企业价值非常重要。
高群耀(新闻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I T、互联网、电信对传统媒体而言,过去叫融合,后来是恶战,2011年是某种程度的颠覆。原来“一对多、大广播”被“多对多、自传播”的变革模式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所谓的“一云三网多屏”。事实证明,从苹果到Google、FaceBook,巨大市值的背后都对应着庞大消费者数量,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将“内容”最大程度的送达消费者,变成了巨大挑战。但是,传媒行业在中国,有两个发动机,一边是体制改革,一边是科技革命,从宏观上看,还是相当乐观。
模式
孙坚(如家酒店集团首席执行官):有的商业模式昙花一现式,有的是概念炒作式,有的是资本推动式,其实过去这一段时间,经过大浪淘沙,我想未来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上的表现和估值还是会回到商业本质。价值发现一定要和社会、消费者紧密相连,要持续的体现价值,对商业模式做微创新。
孙迎彤(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I T行业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从全球I T基础技术看,已经遇到瓶颈。所以,商业模式的变革变得更加重要。苹果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全新技术的出现,而是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在价值发现中,还要注意价值回归,中国企业不太重视人本需求,而对比美国成功企业,如G o o g l e、英特尔、微软的成功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根据人本需求的判断来引领产品发展。
孙陶然(北京拉卡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年和2011上半年,有一种观点是不需要创新,只需要拷贝美国模式就行了。从团购到社交网络,很多大佬都在倡导快速模仿,经过一年,被证明是有问题的。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创新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捷径,而不是简单模仿。
理性
丁健(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中国概念股被海外机构做空,更多应该反观自身。我想中概股在未来12个月,仍旧会上上下下的过山车,不要指望一下子就会峰回路转。但好公司长期来看,不会有太大问题。
前段时间泡沫和过高估值也造成很多初创公司不合理的期望值,不合理,不是因为创业者困惑,而是因为我们中期、后期,甚至早期投资人不合理出价,造成不合理的期望,使得整体估值上升非常快,超出了可信范围之内,也使得很多投资案例风险与回报相比之下,变成了一个扭曲图像。
吴克忠(优势资本(私募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企业价值并不在于现在资产多好、技术多好、产品多好,这些都是短暂的东西。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东西。就像可口可乐总裁说过一句话,如果可口可乐的工厂一夜之间烧掉了,可口可乐股价只会掉5%,因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烧不掉。
陈宏(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一定要清楚自己适不适合在国外上市。投资人如果看不清商业模式,而这个行业模式在国内又跟政府等多方有瓜葛,这种企业一旦遇到问题,很容易出事。最近很多公司市值跌的挺厉害,其实还是很真实反映了企业状况,上市时的确是虚高,我觉中国企业走出去,企业家在包装自己企业的时候应该更加真实一些。
王伟东(德国威能中国区总经理):我并不认为所有企业都适合资本市场,就以德国为例,很多家族企业运行了100多年、每年保持20%、30%发展速度也很健康。从长期发展角度来说,很多中国公司应该看一看是不是步子迈的太快了。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有句台词是:步子走快了会有严重结果。很多同行,片面追求一些速度,忽视了质量。
姜明(天明集团董事长):从投资角度看企业,应该有5个标准:领军人要有梦想;没有文化的企业不可能基业长青;有好的制度,包括股权和治理结构、监督机制等;有品牌、有创新;有现金流,有利润。
易珉(诺华中国区总裁):云计算,远程医疗,恰恰是中国未来5-10年所急需的。但我并不认为医药行业应该朝制药方面走,而是向上游、做健康。做医药,是生了病之后拿药治病,而做健康,是怎么能够不生病,包括研发,投入,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孟(摩托罗拉移动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从通信终端领域发掘价值,有几个竞争要点:创新,像苹果发掘并创造了新的产品体验;速度,像三星,也许很多产品并不是它所发明创造,但是,只要欧美顶尖创新概念一出来,它就能迅速响应、批量生产;成本控制。像中国华为、中兴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优秀。不同企业在产业竞争中要站住脚,要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模式。
黄辉(德国电信大中华区总裁):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型跨国公司几乎都在制订一整套战略,来降低不确定性对企业产生影响,包括生产资源转移,包括相关I T资源转移,私有云正好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是为什么私有云在欧洲、美国发展速度这么快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中国私有云正在慢慢启动,很多大型企业也在往这个方向走。抓住云计算这个I T行业发展趋势,对于创造新的企业价值非常重要。
高群耀(新闻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I T、互联网、电信对传统媒体而言,过去叫融合,后来是恶战,2011年是某种程度的颠覆。原来“一对多、大广播”被“多对多、自传播”的变革模式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所谓的“一云三网多屏”。事实证明,从苹果到Google、FaceBook,巨大市值的背后都对应着庞大消费者数量,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将“内容”最大程度的送达消费者,变成了巨大挑战。但是,传媒行业在中国,有两个发动机,一边是体制改革,一边是科技革命,从宏观上看,还是相当乐观。
模式
孙坚(如家酒店集团首席执行官):有的商业模式昙花一现式,有的是概念炒作式,有的是资本推动式,其实过去这一段时间,经过大浪淘沙,我想未来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上的表现和估值还是会回到商业本质。价值发现一定要和社会、消费者紧密相连,要持续的体现价值,对商业模式做微创新。
孙迎彤(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I T行业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从全球I T基础技术看,已经遇到瓶颈。所以,商业模式的变革变得更加重要。苹果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全新技术的出现,而是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在价值发现中,还要注意价值回归,中国企业不太重视人本需求,而对比美国成功企业,如G o o g l e、英特尔、微软的成功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根据人本需求的判断来引领产品发展。
孙陶然(北京拉卡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年和2011上半年,有一种观点是不需要创新,只需要拷贝美国模式就行了。从团购到社交网络,很多大佬都在倡导快速模仿,经过一年,被证明是有问题的。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创新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捷径,而不是简单模仿。
理性
丁健(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中国概念股被海外机构做空,更多应该反观自身。我想中概股在未来12个月,仍旧会上上下下的过山车,不要指望一下子就会峰回路转。但好公司长期来看,不会有太大问题。
前段时间泡沫和过高估值也造成很多初创公司不合理的期望值,不合理,不是因为创业者困惑,而是因为我们中期、后期,甚至早期投资人不合理出价,造成不合理的期望,使得整体估值上升非常快,超出了可信范围之内,也使得很多投资案例风险与回报相比之下,变成了一个扭曲图像。
吴克忠(优势资本(私募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企业价值并不在于现在资产多好、技术多好、产品多好,这些都是短暂的东西。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东西。就像可口可乐总裁说过一句话,如果可口可乐的工厂一夜之间烧掉了,可口可乐股价只会掉5%,因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烧不掉。
陈宏(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一定要清楚自己适不适合在国外上市。投资人如果看不清商业模式,而这个行业模式在国内又跟政府等多方有瓜葛,这种企业一旦遇到问题,很容易出事。最近很多公司市值跌的挺厉害,其实还是很真实反映了企业状况,上市时的确是虚高,我觉中国企业走出去,企业家在包装自己企业的时候应该更加真实一些。
王伟东(德国威能中国区总经理):我并不认为所有企业都适合资本市场,就以德国为例,很多家族企业运行了100多年、每年保持20%、30%发展速度也很健康。从长期发展角度来说,很多中国公司应该看一看是不是步子迈的太快了。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有句台词是:步子走快了会有严重结果。很多同行,片面追求一些速度,忽视了质量。
姜明(天明集团董事长):从投资角度看企业,应该有5个标准:领军人要有梦想;没有文化的企业不可能基业长青;有好的制度,包括股权和治理结构、监督机制等;有品牌、有创新;有现金流,有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