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赶在2015年的尾巴,由银监会等四部门发布的P2P监管细则正式公开征求意见。尽管未对P2P作门槛要求,但是在信息中介属性、备案管理、禁止业务、资金存款、线下业务等几大方面作了具体要求。
监管看上去开放了许多,实则收紧多项业务。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P2P行业已经在银行存管、规避资金池等方面开始做调整,监管细则一出,意味着一场更大的业态调整势在必行。以下几个方面最为迫切且关键。
忙更名
首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是针对个体对个体间的网络借贷,尽管全文中并未出现一次“P2P”的字样,但是根据之前十部委联合出台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个体网络借贷即P2P网络借贷。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那些认定自己从事P2P网络借贷的公司最迫切的事,就是到工商局为公司更名。按照要求,“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机构,其机构名称中应当包含‘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就此一点,大部分P2P网络借贷平台都难符合。目前,P2P网络借贷公司多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字样注册公司,那些曾经大费周章到地方金融办申请“金融信息服务”字样的公司更是有泪要往肚子里咽了。
当然,更名一事对于后续要调整的业务结构,应该是最轻松的一项了。更名之后,公司还得在地方金融办做备案。“拟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包含其分支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
但请注意,备案的公司并不意味着无风险且合规。“备案登记不构成对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
这就意味着P2P行业尽管明确了监管部门,但并不因此就有监管背书,备过案的平台一样存在跑路、经营破产的风险。
去增信
此次监管明确将网络借贷平台定义为信息中介,不容许网络借贷平台做信用中介,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按照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为借款人与出借人(即贷款人)实现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
在前期征求意见过程中,银监会尽管对许多条款都有过调整和放松,但对信息中介的定位一直没有松口,“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是银监会一直坚持的底线。
尽管在监管细则出台之前,P2P网络借贷平台已经有过一轮“去担保化”的行动,但是受国内信用市场发展尚不完整影响,刚性兑付仍将占有主要市场。目前行业多数采用担保或风险备付金制度来保证投资者安全。
但是,显然监管层是要让投资者认清投资风险,要求P2P网络借贷平台“持续开展网络借贷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活动,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引导出借人以小额分散的方式参与网络借贷,确保出借人充分知悉借贷风险。”
现在大多数平台都有着或明或暗的提示,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这就需要进行拆分和整改才能满足要求。由于监管并未明确规定不允许第三方担保机构进行担保,因此未来网络借贷平台与担保机构合作的空间会更大。当然,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可能会选择将自己的担保业务分拆出来,再与平台合作,这样就要面临申请融资性担保牌照的必要。
禁混业
尽管监管细则迟迟出台,但是却考虑到了行业发展新趋势。
由于网络借贷的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为了更好地满足投资人的投资需求,眼下大型P2P网络借贷平台纷纷向综合理财服务平台转型,卖基金、卖保险这类标准化产品都是初级,甚至有平台介入类投行业务,发行股权类投资产品。如今,这些门统统被关掉了。
在十二条禁止业务里面,监管明确要求网络借贷平台不得“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不得“与其他机构投资、代理销售、推介、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代理”。
目前,跑得快的P2P已开始涉猎基金、证券等领域。比如,积木盒子已开展代卖基金、投资美股业务;拍拍贷也在计划上线基金业务。按监管要求,这些业务一定是需要调整的。
如果不出意料,这些已经开展业务的平台将业务暂停的可能性不大,或许会采取分拆的办法将P2P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分开运作,但是相关的业务要先申请业务资格,整改起来难度和成本都很大。
当然,也可以预见,未来以P2P起家的金控集团可能会越来越多,不知会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多久,才能真正进入监管的视野。
砍线下
按要求,“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风险管理及网络借贷有关规定明确的部分必要经营环节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其他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开展业务。”
这无疑是对日前爆发的e租宝、大大集团事件最好的回应。因为监管的缺失,P2P网络借贷在中国的发展早已从线上走到了线下,那些街头巷尾轻易可见的财富管理机构多数是打着P2P旗号开展的理财服务门店。
这次监管明确了线下只能做资产端的一些服务,那些动辄几千、上万人的理财服务队伍看来要挥泪砍掉了。这里不排除刚刚上市的宜人贷、联想控股投资的翼龙贷等知名平台。
大幅度地缩减人员和清理门店是否会引发一波挤兑潮,尚难作判断,但是此类平台的转型整顿周期一定不短,势必对其在业内的影响力造成一定的损失。
最乐观的是,监管细则尚处征求意见阶段,大面积改动可能性不大,但是业界关注的这几大改革难点是否会有调整值得期待。当然,如果最终给予18个月的过渡期,也足够网络借贷平台自我修正了。
监管看上去开放了许多,实则收紧多项业务。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P2P行业已经在银行存管、规避资金池等方面开始做调整,监管细则一出,意味着一场更大的业态调整势在必行。以下几个方面最为迫切且关键。
忙更名
首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是针对个体对个体间的网络借贷,尽管全文中并未出现一次“P2P”的字样,但是根据之前十部委联合出台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个体网络借贷即P2P网络借贷。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那些认定自己从事P2P网络借贷的公司最迫切的事,就是到工商局为公司更名。按照要求,“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机构,其机构名称中应当包含‘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就此一点,大部分P2P网络借贷平台都难符合。目前,P2P网络借贷公司多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字样注册公司,那些曾经大费周章到地方金融办申请“金融信息服务”字样的公司更是有泪要往肚子里咽了。
当然,更名一事对于后续要调整的业务结构,应该是最轻松的一项了。更名之后,公司还得在地方金融办做备案。“拟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包含其分支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
但请注意,备案的公司并不意味着无风险且合规。“备案登记不构成对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
这就意味着P2P行业尽管明确了监管部门,但并不因此就有监管背书,备过案的平台一样存在跑路、经营破产的风险。
去增信
此次监管明确将网络借贷平台定义为信息中介,不容许网络借贷平台做信用中介,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按照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为借款人与出借人(即贷款人)实现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
在前期征求意见过程中,银监会尽管对许多条款都有过调整和放松,但对信息中介的定位一直没有松口,“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是银监会一直坚持的底线。
尽管在监管细则出台之前,P2P网络借贷平台已经有过一轮“去担保化”的行动,但是受国内信用市场发展尚不完整影响,刚性兑付仍将占有主要市场。目前行业多数采用担保或风险备付金制度来保证投资者安全。
但是,显然监管层是要让投资者认清投资风险,要求P2P网络借贷平台“持续开展网络借贷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活动,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引导出借人以小额分散的方式参与网络借贷,确保出借人充分知悉借贷风险。”
现在大多数平台都有着或明或暗的提示,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这就需要进行拆分和整改才能满足要求。由于监管并未明确规定不允许第三方担保机构进行担保,因此未来网络借贷平台与担保机构合作的空间会更大。当然,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可能会选择将自己的担保业务分拆出来,再与平台合作,这样就要面临申请融资性担保牌照的必要。
禁混业
尽管监管细则迟迟出台,但是却考虑到了行业发展新趋势。
由于网络借贷的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为了更好地满足投资人的投资需求,眼下大型P2P网络借贷平台纷纷向综合理财服务平台转型,卖基金、卖保险这类标准化产品都是初级,甚至有平台介入类投行业务,发行股权类投资产品。如今,这些门统统被关掉了。
在十二条禁止业务里面,监管明确要求网络借贷平台不得“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不得“与其他机构投资、代理销售、推介、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代理”。
目前,跑得快的P2P已开始涉猎基金、证券等领域。比如,积木盒子已开展代卖基金、投资美股业务;拍拍贷也在计划上线基金业务。按监管要求,这些业务一定是需要调整的。
如果不出意料,这些已经开展业务的平台将业务暂停的可能性不大,或许会采取分拆的办法将P2P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分开运作,但是相关的业务要先申请业务资格,整改起来难度和成本都很大。
当然,也可以预见,未来以P2P起家的金控集团可能会越来越多,不知会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多久,才能真正进入监管的视野。
砍线下
按要求,“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风险管理及网络借贷有关规定明确的部分必要经营环节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其他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开展业务。”
这无疑是对日前爆发的e租宝、大大集团事件最好的回应。因为监管的缺失,P2P网络借贷在中国的发展早已从线上走到了线下,那些街头巷尾轻易可见的财富管理机构多数是打着P2P旗号开展的理财服务门店。
这次监管明确了线下只能做资产端的一些服务,那些动辄几千、上万人的理财服务队伍看来要挥泪砍掉了。这里不排除刚刚上市的宜人贷、联想控股投资的翼龙贷等知名平台。
大幅度地缩减人员和清理门店是否会引发一波挤兑潮,尚难作判断,但是此类平台的转型整顿周期一定不短,势必对其在业内的影响力造成一定的损失。
最乐观的是,监管细则尚处征求意见阶段,大面积改动可能性不大,但是业界关注的这几大改革难点是否会有调整值得期待。当然,如果最终给予18个月的过渡期,也足够网络借贷平台自我修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