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增速正处在调档转换的关键期,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杠杆已然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回顾2017年经济运行情况,我国和宏观杠杆率增速有所下降,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也应看到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流动性危机已经成为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问题,处于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那么,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商业银行高杠杆的角度出发,就MS银行的经营发展情况,深入分析杠杆率对流动性风险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MS银行的杠杆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若MS银行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可能会减少贷款,降低表外业务的占比,其对银行杠杆率有扩张还是收缩的作用?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有助于防范MS银行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风险,为监管当局和其他商业银行银的流动性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去杠杆视角;MS银行;流动性风险
2008 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雷曼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中相继破产,该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各国的金融体系及全世界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与破坏。但是欧洲商业银行体系所遭受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远小于美国的银行体系,这与欧洲大型商业银行的杠杆为2.1%远低于美国银行业9.3%的银行杠杆水平有很大关系。同时就金融危机的源头来讲,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美国银行业普遍使用高杠杆的资金密不可分。这些现象逐步引起社会上的金融管理者和相关学者地重视:能否依靠杠杆率监管指标来有效的帮助MS银行检测潜在流动性危机?随着银监会多项规定性文件的相继实施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调控,监管标准会越来越高,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强,资金使用范围更是越来越透明。在此情境下银行表内资产会出现大幅度外移,但其表内资本要比实际拥有量大,流动性风险正是由此而来。这就导致了很多学者开始对“杠杆率对流动性风险有怎样的作用效果”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我国银行体系变化与流动性风险分析
1、 我国银行体系的变化
2017年中央经济会议把注重发展经济质量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金融机构也随之转向混业经营的发展方向。悄然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非金融企业的经济金融化现象明显。众所周知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银行业同质化的现象严重以及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快速融合,导致很多非金融企业通过不同渠道也逐步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金融资产规模随着我国货币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更为庞大的转变。
另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更加互联、更加多元化。就银行贷款与房地产市场方面而言:随着银监会多项规定性文件的相继实施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调控,监管标准会越来越高,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强,资金使用范围更是越来越透明。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很多公司开展涉及房地产项目的融资陷入融资难、成本高及贷款用途受限的困境。
2、新经济常态下的流动性风险点剖析
一是房地产市场隐含的风险加大。房地产行业历经20年的高速发展,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其投资、商品房的销售、房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关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关键所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银行贷款与项目所需的期限错配情况严重。目前公司与各大商业银行所签订的贷款合同均是短期贷款,大都用于公司的日常运营支付。但很多公司开展的主营业务是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许可的PPP项目以及房地产的投资开发等,均是需要长期资金的大力支持。所以,此类的短期贷款导致公司面临严重的期限错配。
二是股票市场作为直接融资渠道与金融机构(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机构)密切关联,发展状况直接关系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这主要由于融资融券市场的迅猛发展,股票市场与银行的表外业务及非银行机构的贷款高度相关;股票抵押的总价值在2017达到2万亿元以上,同时券商与非银行机构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银行的理财资金,这就将股票市场与银行信贷的风险紧密地绑在一起;以结构化融资的投资工具(如夹层基金、伞形信托等)层出不穷,为银行大规模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提供了通道服务;同业拆借市场为证券公司将可能的流动性风险转嫁于银行体系。
二、MS银行杠杆率与流动性风险的现状分析
1、MS银行杠杆情况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三去一补一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其中“去杠杆”更是重中之重,主要集中于企业但也包括政府财政、居民家庭杠杆等。这样的策略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增速在10%的平台过渡到以6.5%的中高速平台的窄幅波动、经济增速调档期。响应了十九大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策略。更深层次的讲:非金融部门的去杠杆最终会表现为银行体系的去杠杆。
经过分析研究MS近十年的杠杆水平,得出2016年杠杆水平最高达到35.4%,随后2007-2016年间的杠杆水平一直处于20%的水平线下,远低于同业水平1.2%个百分点。这和监管部门对MS银行资本的监管、流动性的把控及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银行规模扩张的速度,营业利润的增长率高于银行负债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银行杠杆水平保持在20%水平下。
2、MS银行流动性状况
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流动性指标分别为短期资金的流动性和长期融资稳定的比率,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与银行实际运营的角度,这两个标准指标的使用期限较短,可测数据年限较短,因此在实际估量银行流动性时,多采用实际代理指标——活期存款来衡量流动性,主要是由于其流动性最强,同时对银行而言也最不稳定。
统计发现MS银行10年来的活期存款分别与定期存款、负债总额的比率,从中可以发现两个比率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在2009年达到各自的最大值94.81%和48.67%。从2010-2014期间,逐步减少并达到最低点的53.61%、34.86%,说明该段时间内MS银行潜在流动性风险降低,但近三年来两个比率均呈現上升趋势的迹象。
理论分析与实证经验表明:MS银行的杆杆率并未表现出显著的顺周期效应,在此方面有别于国有银行的顺周期效应,但MS银行的杠杆率对流动性风险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效果,即MS银行杠杆越高,杠杆率越低的情况下,核心资本净额有所下降,其面临的流动性水平越低,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越大。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朱元倩、金玲玲等,巴塞尔III与金融监管大变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30- 31.
[2]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宏观审慎视角的流动性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57-70.
[3] 郑庆寰、牛玮璐,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顺周期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1):44-48.
作者简介:
王红(1993—),女,山西临汾人,山西财经大学2016(金融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关键词:去杠杆视角;MS银行;流动性风险
2008 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雷曼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中相继破产,该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各国的金融体系及全世界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与破坏。但是欧洲商业银行体系所遭受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远小于美国的银行体系,这与欧洲大型商业银行的杠杆为2.1%远低于美国银行业9.3%的银行杠杆水平有很大关系。同时就金融危机的源头来讲,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美国银行业普遍使用高杠杆的资金密不可分。这些现象逐步引起社会上的金融管理者和相关学者地重视:能否依靠杠杆率监管指标来有效的帮助MS银行检测潜在流动性危机?随着银监会多项规定性文件的相继实施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调控,监管标准会越来越高,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强,资金使用范围更是越来越透明。在此情境下银行表内资产会出现大幅度外移,但其表内资本要比实际拥有量大,流动性风险正是由此而来。这就导致了很多学者开始对“杠杆率对流动性风险有怎样的作用效果”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我国银行体系变化与流动性风险分析
1、 我国银行体系的变化
2017年中央经济会议把注重发展经济质量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金融机构也随之转向混业经营的发展方向。悄然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非金融企业的经济金融化现象明显。众所周知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银行业同质化的现象严重以及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快速融合,导致很多非金融企业通过不同渠道也逐步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金融资产规模随着我国货币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更为庞大的转变。
另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更加互联、更加多元化。就银行贷款与房地产市场方面而言:随着银监会多项规定性文件的相继实施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调控,监管标准会越来越高,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强,资金使用范围更是越来越透明。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很多公司开展涉及房地产项目的融资陷入融资难、成本高及贷款用途受限的困境。
2、新经济常态下的流动性风险点剖析
一是房地产市场隐含的风险加大。房地产行业历经20年的高速发展,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其投资、商品房的销售、房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关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关键所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银行贷款与项目所需的期限错配情况严重。目前公司与各大商业银行所签订的贷款合同均是短期贷款,大都用于公司的日常运营支付。但很多公司开展的主营业务是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许可的PPP项目以及房地产的投资开发等,均是需要长期资金的大力支持。所以,此类的短期贷款导致公司面临严重的期限错配。
二是股票市场作为直接融资渠道与金融机构(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机构)密切关联,发展状况直接关系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这主要由于融资融券市场的迅猛发展,股票市场与银行的表外业务及非银行机构的贷款高度相关;股票抵押的总价值在2017达到2万亿元以上,同时券商与非银行机构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银行的理财资金,这就将股票市场与银行信贷的风险紧密地绑在一起;以结构化融资的投资工具(如夹层基金、伞形信托等)层出不穷,为银行大规模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提供了通道服务;同业拆借市场为证券公司将可能的流动性风险转嫁于银行体系。
二、MS银行杠杆率与流动性风险的现状分析
1、MS银行杠杆情况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三去一补一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其中“去杠杆”更是重中之重,主要集中于企业但也包括政府财政、居民家庭杠杆等。这样的策略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增速在10%的平台过渡到以6.5%的中高速平台的窄幅波动、经济增速调档期。响应了十九大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策略。更深层次的讲:非金融部门的去杠杆最终会表现为银行体系的去杠杆。
经过分析研究MS近十年的杠杆水平,得出2016年杠杆水平最高达到35.4%,随后2007-2016年间的杠杆水平一直处于20%的水平线下,远低于同业水平1.2%个百分点。这和监管部门对MS银行资本的监管、流动性的把控及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银行规模扩张的速度,营业利润的增长率高于银行负债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银行杠杆水平保持在20%水平下。
2、MS银行流动性状况
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流动性指标分别为短期资金的流动性和长期融资稳定的比率,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与银行实际运营的角度,这两个标准指标的使用期限较短,可测数据年限较短,因此在实际估量银行流动性时,多采用实际代理指标——活期存款来衡量流动性,主要是由于其流动性最强,同时对银行而言也最不稳定。
统计发现MS银行10年来的活期存款分别与定期存款、负债总额的比率,从中可以发现两个比率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在2009年达到各自的最大值94.81%和48.67%。从2010-2014期间,逐步减少并达到最低点的53.61%、34.86%,说明该段时间内MS银行潜在流动性风险降低,但近三年来两个比率均呈現上升趋势的迹象。
理论分析与实证经验表明:MS银行的杆杆率并未表现出显著的顺周期效应,在此方面有别于国有银行的顺周期效应,但MS银行的杠杆率对流动性风险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效果,即MS银行杠杆越高,杠杆率越低的情况下,核心资本净额有所下降,其面临的流动性水平越低,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越大。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朱元倩、金玲玲等,巴塞尔III与金融监管大变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30- 31.
[2]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宏观审慎视角的流动性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57-70.
[3] 郑庆寰、牛玮璐,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顺周期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1):44-48.
作者简介:
王红(1993—),女,山西临汾人,山西财经大学2016(金融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