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绘画模式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现阶段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可以说,数字技术为传统绘畫提供了影像和技术,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绘画的形式和语言,本文从平面结构、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解析了多媒体图像对绘画语言的影响,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对媒体图像;绘画;创作语言;影响
从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多媒体图像的发展,很多绘画者都热衷于应用平面结构来展现画面,如果现代化的科技和图像得不到合理利用,那么现代化的科技和图像也会成为绘画创作的阻碍因素。另一方面,如果绘画者受制于科技和多媒体图像,艺术家也会失去掌控画面形式语言的能力。同时,如果绘画创作完全凭借电脑技术,绘画者就会片面性的追求图像的复制和拼贴,由此使受众只追求图像的新奇和刺激,即使增强了画面视觉效果,却使受众觉得庸俗、肤浅,这样只会表现出绘画者对艺术创作的无知,导致绘画的朴实性丧失。所以,利用多媒体图像进行绘画创作时,要注意传统绘画语言的优势和艺术性。多媒体图像对绘画语言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面结构的展现
在现代多媒体图像应用于绘画创作中,绘画者越来越注重用笔触、画面解构、色彩来深层次挖掘画面本身的元素,注重画面形象和组织结构的平面化变化。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人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平面化结构能够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轻松的感官世界,同时画面的平面化有着立体化语言没有的优势,即可以简单明晰的阐述某种观点,具有符号性强、形式感足的特点。一些绘画者喜欢在绘画创作中借用照片等多媒体图像进行创作,如章剑、李松松、张晓刚等。图1为章剑《长安街》。该作品属于风景作品,利用多媒体图像进行创作,使风景画面的空间景深感消除,更加平面化。
图2为张晓刚作品《记忆与失忆》,张晓刚的绘画作品则明显具备沉重的历史感,具有一定强度的平面符号性。《记忆与失忆》具有符号意义,平面化结构的特征非常明显,画面中边缘模糊,脸部特写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2.夸张变形的应用
现代派艺术进入绘画领域之后,在绘画创作上很多绘画者大胆的加入了夸张、变形的表现主义思维,通过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或者更为怪诞的处理,来展现绘画者的自身感受和内心情感。在这些绘画者看来,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是值得怀疑的,而主观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因此他们渴望用变形主义以及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身的精神世界,表现现阶段多元化的社会形态。而且,在现代多媒体图像对绘画创作有着较多的影响背景下,绘画者们更多的利用多媒体图像表现绘画的变形。如杨劲松的系列作品《2002年12月》,图3所示。以间接的“连体人”作为作品的标签。在这些作品中,与两个平整的脸庞形成对比的则是日常杂乱无序的杂碎生活用品、到处捣乱的小狗以及和目前多媒体关联的电视节目,作品中表现出夫妻二人的生活,其次在这幅作品中作者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高度概括夫妻二人的脸,小眼睛、毫无体积感的细长鼻子、宽宽的额头、微小的正在咧开的小嘴巴,这两张脸被压的扁平,非常容易让人想到莫迪里阿尼的绘画风格。
3.理性色彩的转移
色彩分为理性色彩和感性色彩两种。在传统的绘画创作中,绘画者甚至是一些绘画艺术大师们通常理性化的设计画面色彩,他们通过对色彩的理性分析,在画面中安排色彩;或者利用光与影来影响固有色,并设计和应用画面的对比色,以此来展现画面的美感。通常情况下,传统绘画中这种理性色彩的安排往往透露着浓烈的写实性,给人一种深刻感和扎实感。在多媒体图像影响下的现代绘画创作中,很多绘画者摆脱了传统绘画创作中的理性色彩运用,转而采用感性的色彩来展现画面,以表现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这方面的代表画家有周楠、唐可等等。如周楠的代表作品《冰激凌美梦》(见图4)
在绘画作品中,周楠采用局部特写的形式在画布上平面组织画面,画面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被无限扩大的嘴唇,唇部的转折被压缩成不同的色块,层次感十足,甚至连嘴唇上的高光都有着完整的轮廓,表现出嘴唇的质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作者并没有运用写实的手法理性的表现嘴唇的颜色,而是采用了绿色为背景,以浓郁的黄色为脸庞,以蓝色和红色这两种怪异但又绚烂的色彩来表现唇色,这种感性的色彩充分的表露出画面嘴唇浓郁的女性色彩。从周楠的作品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采用理性的色彩来表现画面,而是采用粉色、黄色、绿色、蓝色等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表现社会上存在的细腻魅惑的情感、青春狂野的气息。
4.抽象表现主义思维
抽象表现主义又称为抽象主义或者抽象派,是一种绘画流派。抽象表现主义指的是绘画者运用大胆的线条和色彩进行挥洒式的抽象画创作,这些抽象画或者安宁静怡或者奔放热情,绘画者有力的采用了抽象的方式来表现画面。在现代多媒体图像应用于绘画创作之后,很多绘画者也采用这种抽象表现主义思维进行绘画创作。比如周金华的绘画作品《点点》,在创作这幅绘画作品时,周金华采用计算机处理软件保留了具象的形,并利用高空俯瞰的角度来展现一个压缩的空间。作者在平整的大地空间上把街景、行人压缩成点状的抽象元素,使画面本身的点、线、面三者结合,形成一种抽象的规整性。而且,在这个画面上,作者利用抽象表现主义手法消解了现实中个人的本体意义,在作者看来,画面上的个性特征隐藏在群体的散漫和有序中,人具有抽象性和渺小性。
参考文献:
[1]桂小虎.視觉转向与资源转换——当代绘画对图像资源的利用[J].世界美术,2006(1).
作者简介:李慧玲(1995.08—),女,学历:本科,毕业于吉林动画学院,现有职称:漫画设计师,研究方向:绘画。
【关键词】:对媒体图像;绘画;创作语言;影响
从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多媒体图像的发展,很多绘画者都热衷于应用平面结构来展现画面,如果现代化的科技和图像得不到合理利用,那么现代化的科技和图像也会成为绘画创作的阻碍因素。另一方面,如果绘画者受制于科技和多媒体图像,艺术家也会失去掌控画面形式语言的能力。同时,如果绘画创作完全凭借电脑技术,绘画者就会片面性的追求图像的复制和拼贴,由此使受众只追求图像的新奇和刺激,即使增强了画面视觉效果,却使受众觉得庸俗、肤浅,这样只会表现出绘画者对艺术创作的无知,导致绘画的朴实性丧失。所以,利用多媒体图像进行绘画创作时,要注意传统绘画语言的优势和艺术性。多媒体图像对绘画语言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面结构的展现
在现代多媒体图像应用于绘画创作中,绘画者越来越注重用笔触、画面解构、色彩来深层次挖掘画面本身的元素,注重画面形象和组织结构的平面化变化。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人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平面化结构能够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轻松的感官世界,同时画面的平面化有着立体化语言没有的优势,即可以简单明晰的阐述某种观点,具有符号性强、形式感足的特点。一些绘画者喜欢在绘画创作中借用照片等多媒体图像进行创作,如章剑、李松松、张晓刚等。图1为章剑《长安街》。该作品属于风景作品,利用多媒体图像进行创作,使风景画面的空间景深感消除,更加平面化。
图2为张晓刚作品《记忆与失忆》,张晓刚的绘画作品则明显具备沉重的历史感,具有一定强度的平面符号性。《记忆与失忆》具有符号意义,平面化结构的特征非常明显,画面中边缘模糊,脸部特写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2.夸张变形的应用
现代派艺术进入绘画领域之后,在绘画创作上很多绘画者大胆的加入了夸张、变形的表现主义思维,通过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或者更为怪诞的处理,来展现绘画者的自身感受和内心情感。在这些绘画者看来,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是值得怀疑的,而主观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因此他们渴望用变形主义以及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身的精神世界,表现现阶段多元化的社会形态。而且,在现代多媒体图像对绘画创作有着较多的影响背景下,绘画者们更多的利用多媒体图像表现绘画的变形。如杨劲松的系列作品《2002年12月》,图3所示。以间接的“连体人”作为作品的标签。在这些作品中,与两个平整的脸庞形成对比的则是日常杂乱无序的杂碎生活用品、到处捣乱的小狗以及和目前多媒体关联的电视节目,作品中表现出夫妻二人的生活,其次在这幅作品中作者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高度概括夫妻二人的脸,小眼睛、毫无体积感的细长鼻子、宽宽的额头、微小的正在咧开的小嘴巴,这两张脸被压的扁平,非常容易让人想到莫迪里阿尼的绘画风格。
3.理性色彩的转移
色彩分为理性色彩和感性色彩两种。在传统的绘画创作中,绘画者甚至是一些绘画艺术大师们通常理性化的设计画面色彩,他们通过对色彩的理性分析,在画面中安排色彩;或者利用光与影来影响固有色,并设计和应用画面的对比色,以此来展现画面的美感。通常情况下,传统绘画中这种理性色彩的安排往往透露着浓烈的写实性,给人一种深刻感和扎实感。在多媒体图像影响下的现代绘画创作中,很多绘画者摆脱了传统绘画创作中的理性色彩运用,转而采用感性的色彩来展现画面,以表现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这方面的代表画家有周楠、唐可等等。如周楠的代表作品《冰激凌美梦》(见图4)
在绘画作品中,周楠采用局部特写的形式在画布上平面组织画面,画面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被无限扩大的嘴唇,唇部的转折被压缩成不同的色块,层次感十足,甚至连嘴唇上的高光都有着完整的轮廓,表现出嘴唇的质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作者并没有运用写实的手法理性的表现嘴唇的颜色,而是采用了绿色为背景,以浓郁的黄色为脸庞,以蓝色和红色这两种怪异但又绚烂的色彩来表现唇色,这种感性的色彩充分的表露出画面嘴唇浓郁的女性色彩。从周楠的作品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采用理性的色彩来表现画面,而是采用粉色、黄色、绿色、蓝色等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表现社会上存在的细腻魅惑的情感、青春狂野的气息。
4.抽象表现主义思维
抽象表现主义又称为抽象主义或者抽象派,是一种绘画流派。抽象表现主义指的是绘画者运用大胆的线条和色彩进行挥洒式的抽象画创作,这些抽象画或者安宁静怡或者奔放热情,绘画者有力的采用了抽象的方式来表现画面。在现代多媒体图像应用于绘画创作之后,很多绘画者也采用这种抽象表现主义思维进行绘画创作。比如周金华的绘画作品《点点》,在创作这幅绘画作品时,周金华采用计算机处理软件保留了具象的形,并利用高空俯瞰的角度来展现一个压缩的空间。作者在平整的大地空间上把街景、行人压缩成点状的抽象元素,使画面本身的点、线、面三者结合,形成一种抽象的规整性。而且,在这个画面上,作者利用抽象表现主义手法消解了现实中个人的本体意义,在作者看来,画面上的个性特征隐藏在群体的散漫和有序中,人具有抽象性和渺小性。
参考文献:
[1]桂小虎.視觉转向与资源转换——当代绘画对图像资源的利用[J].世界美术,2006(1).
作者简介:李慧玲(1995.08—),女,学历:本科,毕业于吉林动画学院,现有职称:漫画设计师,研究方向: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