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四方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立足自身行业办学特点,构建了行业指导、地方政府协同、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的“行地企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对于丰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行地企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6-0065-04
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四个相关体,互动合作,共同参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模式,坚持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措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结构更加稳定。国内一些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结合行业办学特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构建了行业部门指导、地方政府协同、企业与学校主体地位的“行地企校”多方联动的合作模式,形成了“行地企校”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几年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一、明晰“行地企校”协同育人内涵
“行地企校”协同育人,即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制定政策组织和调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行地企校”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四方良性互动,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行业组织提供实时的行业信息,对本行业的职业教育教学进行指导,行业组织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教育与行业发展对接。同时行业机构对行业内企业和学校有行政管理职能,能宏观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行业内校企合作,保证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有序进行。
地方政府对区域内企事业单位起组织和管理作用,可提供政策支持、有效措施引导区域内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2],在校企合作中起到中介和服务作用,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企业在与学校互惠互利基础上,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实训基地,参与教学进行专项技术技能指导,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起关键作用,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参与校企合作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最终受益者,在校企合作中依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把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四方合作,形成行业指导、地方政府协同、企业与学校双主体的“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企业的主体地位,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专业技能与岗位工作能力对接,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取决于企业的现实与战略需求;学校的主体地位,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调整,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的实现等[3]。学校主体和企业主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协调统一。
同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分析,行业部门发挥职业教育指导功能,引导教育贴近产业、企业发展,实现产教融合,助推行业技术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参与职业教育,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产业升级的能力,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达到缓解就业压力、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目标。企业主体地位参与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对接,为企业的技术改进、产品研发、科技攻关、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也赢得了自身可持续发展、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行地企校”协同育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协同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4],校企合作结构更具稳固性和发展性。
二、构建“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机制
(一)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成立“行地企校”协同育人平台
依托山东省水利厅,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发起成立了山东省水利与测绘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山东省水利和测绘类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山东省日照市政府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组织成立了日照市科技合作促进会,为日照市8所高校、60余家企业建立了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行业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搭建了“行地企校”协同育人平台——“行地企校”合作委员会,下设若干职能委员会。职能委员会发挥其在办学规划、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与管理、校企人力資源互动、科技与培训服务、发展基金筹措、人才需求与就业协调以及毕业生质量评价等事务中的作用,协调校企双方行动。实现委员会全程主持学校人才培养,协调各单位参与学校育人过程,促进校企合作和校企资源共享。
(二)建立校企合作三级工作机构,强化校企合作管理
在“行地企校”合作委员会的架构下,配套建成职能委员会——学院校企合作办—系校企合作部三级工作机构,强化合作办学机制。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自上而下为各系校企合作部传达合作办学委员会的发展精神及政策,自下而上为合作办学委员会呈送各校企合作部的发展需求,发挥上下协调及各种合作事务管理的职能。系相应成立系校企合作部,专门开展专业岗位人才需求与规格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条件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三方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跟踪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等工作。
(三)健全“行地企校”合作运行保障机制 山东省水利厅和日照市政府出台政策,明确规定行、地、企、校各方的职责、义务和要求,把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共同促进人才培养的举措落到实处。
建立考核机制,把行业内及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参与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和顶岗就业等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范围。建立行业内互兼互聘管理机制,行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管理干部可根据需要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实训实习基地共建共享,行业内各单位互相开放实验实训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将建设管理费用纳入部门财政预算,共同开展科技开发。行业内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与学校联合开展各类培训鉴定、科技研发和学生高技能训练。
职业院校制定和落实校内配套制度。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如在师资队伍保障机制方面,规范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和进修培训、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等工作;在人才共育工作运行机制方面,确保“行地企校”在学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及质量评价等方面共同开展工作,保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科技与培训服务的愿景与共同利益得到实现;在实训条件共建共享保障机制方面,引入企业和激励教师参与合作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三、“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
借助“行地企校”合作委员会平台,推动行业资源、企业资源全程介入人才培养工作,形成“行地企校”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托“行地企校”合作平台,校企双主体、多方协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并全程协作共同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以先进教学理论为指导,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共同育人,培养与企业需求完全对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行地企校”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为行业企业发展、地方政府区域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同时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现行地企校四方互惠共赢;校企合作不是在某一个环节上的合作,而是人才培养的全程合作,实现了学习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对接;教学模式以项目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为典型代表;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的师生关系,而是师生、师徒关系兼而有之。
四、创新“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方法
(一)突出行业主导作用,构建多对一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实训基地群,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一条龙式服务
依托行地企校合作委员会,在山东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對山东省水利行业内各企业展开走访、调查,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形成了多家企业对应一所院校的“多对一”合作模式,有效降低单个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投放度,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投入风险[5]。同时在山东省内形成由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等20余家企业组成的实训基地群,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阶段各项实训岗位需求,有利于实现学习、生产、服务一体化。另外,在专业教学总体框架下,学校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使教学过程和内容对接到工程项目,实现水利工程建设测量、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一条龙服务,有效保障学工紧密结合,同时为企业生产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二)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开展订单班、学徒班,实现学产研用一体化
依托行地企校合作平台,山东省及日照市政府协同促进校企深度融合。近3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与山东省水工机械厂、南水北调韩庄管理局、山东中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定位,优化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目标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多家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共育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与豪迈集团有限公司采用招工招生一体化模式连续招生3年,组建豪迈班,共计招生100人。该班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便于更好的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及管理工作,也为学生技能培养创造了真实企业环境。与当地合作企业共同尝试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双重身份、双元育人”的特征,对于学生而言,教室和车间都是课堂,学校教师和技术师傅都是导师,学生在“工学交替”下完成学业,获取全日制专科文凭后更可直接成为正式企业员工。学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试点,以“校企一体化育人”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校企共育,成立创新工作室,打造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真实实训环境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为主线,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实训与实习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密切协作,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按照利用率高、共享性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原则,该专业新建了与物流行业企业技术要求、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训室,建成了京东校园实训中心,进一步完善形成顺丰速递工作室,使该专业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72.9%。物流管理专业以“校企共育”为核心,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了“专业对口、布局合理、合作紧密、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打造了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参 考 文 献
[1]贺定修,涂用军,黄玲青.高职“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27):22-24.
[2]张欣欣,赵立民,欧阳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4):8-13.
[3]赵善庆,政校企行合作中不同人才培养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6-29.
[4]只海平,王明耀.构建“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6):3-5.
[5]朱小军.多元合作共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路向选择[J].职教论坛,2016(7):31-35.
关键词 行地企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6-0065-04
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四个相关体,互动合作,共同参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模式,坚持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措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结构更加稳定。国内一些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结合行业办学特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构建了行业部门指导、地方政府协同、企业与学校主体地位的“行地企校”多方联动的合作模式,形成了“行地企校”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几年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一、明晰“行地企校”协同育人内涵
“行地企校”协同育人,即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制定政策组织和调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行地企校”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四方良性互动,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行业组织提供实时的行业信息,对本行业的职业教育教学进行指导,行业组织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教育与行业发展对接。同时行业机构对行业内企业和学校有行政管理职能,能宏观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行业内校企合作,保证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有序进行。
地方政府对区域内企事业单位起组织和管理作用,可提供政策支持、有效措施引导区域内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2],在校企合作中起到中介和服务作用,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企业在与学校互惠互利基础上,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实训基地,参与教学进行专项技术技能指导,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起关键作用,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参与校企合作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最终受益者,在校企合作中依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把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四方合作,形成行业指导、地方政府协同、企业与学校双主体的“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企业的主体地位,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专业技能与岗位工作能力对接,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取决于企业的现实与战略需求;学校的主体地位,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调整,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的实现等[3]。学校主体和企业主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协调统一。
同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分析,行业部门发挥职业教育指导功能,引导教育贴近产业、企业发展,实现产教融合,助推行业技术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参与职业教育,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产业升级的能力,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达到缓解就业压力、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目标。企业主体地位参与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对接,为企业的技术改进、产品研发、科技攻关、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也赢得了自身可持续发展、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行地企校”协同育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协同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4],校企合作结构更具稳固性和发展性。
二、构建“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机制
(一)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成立“行地企校”协同育人平台
依托山东省水利厅,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发起成立了山东省水利与测绘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山东省水利和测绘类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山东省日照市政府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组织成立了日照市科技合作促进会,为日照市8所高校、60余家企业建立了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行业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搭建了“行地企校”协同育人平台——“行地企校”合作委员会,下设若干职能委员会。职能委员会发挥其在办学规划、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与管理、校企人力資源互动、科技与培训服务、发展基金筹措、人才需求与就业协调以及毕业生质量评价等事务中的作用,协调校企双方行动。实现委员会全程主持学校人才培养,协调各单位参与学校育人过程,促进校企合作和校企资源共享。
(二)建立校企合作三级工作机构,强化校企合作管理
在“行地企校”合作委员会的架构下,配套建成职能委员会——学院校企合作办—系校企合作部三级工作机构,强化合作办学机制。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自上而下为各系校企合作部传达合作办学委员会的发展精神及政策,自下而上为合作办学委员会呈送各校企合作部的发展需求,发挥上下协调及各种合作事务管理的职能。系相应成立系校企合作部,专门开展专业岗位人才需求与规格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条件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三方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跟踪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等工作。
(三)健全“行地企校”合作运行保障机制 山东省水利厅和日照市政府出台政策,明确规定行、地、企、校各方的职责、义务和要求,把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共同促进人才培养的举措落到实处。
建立考核机制,把行业内及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参与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和顶岗就业等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范围。建立行业内互兼互聘管理机制,行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管理干部可根据需要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实训实习基地共建共享,行业内各单位互相开放实验实训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将建设管理费用纳入部门财政预算,共同开展科技开发。行业内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与学校联合开展各类培训鉴定、科技研发和学生高技能训练。
职业院校制定和落实校内配套制度。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如在师资队伍保障机制方面,规范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和进修培训、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等工作;在人才共育工作运行机制方面,确保“行地企校”在学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及质量评价等方面共同开展工作,保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科技与培训服务的愿景与共同利益得到实现;在实训条件共建共享保障机制方面,引入企业和激励教师参与合作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三、“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
借助“行地企校”合作委员会平台,推动行业资源、企业资源全程介入人才培养工作,形成“行地企校”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托“行地企校”合作平台,校企双主体、多方协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并全程协作共同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以先进教学理论为指导,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共同育人,培养与企业需求完全对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行地企校”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为行业企业发展、地方政府区域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同时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现行地企校四方互惠共赢;校企合作不是在某一个环节上的合作,而是人才培养的全程合作,实现了学习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对接;教学模式以项目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为典型代表;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的师生关系,而是师生、师徒关系兼而有之。
四、创新“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方法
(一)突出行业主导作用,构建多对一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实训基地群,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一条龙式服务
依托行地企校合作委员会,在山东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對山东省水利行业内各企业展开走访、调查,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形成了多家企业对应一所院校的“多对一”合作模式,有效降低单个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投放度,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投入风险[5]。同时在山东省内形成由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等20余家企业组成的实训基地群,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阶段各项实训岗位需求,有利于实现学习、生产、服务一体化。另外,在专业教学总体框架下,学校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使教学过程和内容对接到工程项目,实现水利工程建设测量、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一条龙服务,有效保障学工紧密结合,同时为企业生产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二)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开展订单班、学徒班,实现学产研用一体化
依托行地企校合作平台,山东省及日照市政府协同促进校企深度融合。近3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与山东省水工机械厂、南水北调韩庄管理局、山东中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定位,优化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目标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多家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共育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与豪迈集团有限公司采用招工招生一体化模式连续招生3年,组建豪迈班,共计招生100人。该班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便于更好的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及管理工作,也为学生技能培养创造了真实企业环境。与当地合作企业共同尝试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双重身份、双元育人”的特征,对于学生而言,教室和车间都是课堂,学校教师和技术师傅都是导师,学生在“工学交替”下完成学业,获取全日制专科文凭后更可直接成为正式企业员工。学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试点,以“校企一体化育人”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校企共育,成立创新工作室,打造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真实实训环境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为主线,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实训与实习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密切协作,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按照利用率高、共享性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原则,该专业新建了与物流行业企业技术要求、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训室,建成了京东校园实训中心,进一步完善形成顺丰速递工作室,使该专业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72.9%。物流管理专业以“校企共育”为核心,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了“专业对口、布局合理、合作紧密、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打造了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参 考 文 献
[1]贺定修,涂用军,黄玲青.高职“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27):22-24.
[2]张欣欣,赵立民,欧阳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4):8-13.
[3]赵善庆,政校企行合作中不同人才培养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6-29.
[4]只海平,王明耀.构建“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6):3-5.
[5]朱小军.多元合作共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路向选择[J].职教论坛,2016(7):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