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是学生获得新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只有让学生产生问题,他们才会自觉地去学习,有目的地去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校学习,是在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下的学习,所以问题的提出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创设,其次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创设情境质疑这一关,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产生我要学、乐于学的良好心理,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意所传授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经验、知识水平的关系。不要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学生就会感到物理高不可攀,物理太难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丧生学习兴趣。
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一般来自于下面几个方面:1.利用学生感知过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如:讲压强时,提出:坐沙发舒服,还是坐硬板凳舒服?原因是什么?再如:讲改变物体内能时,提出:冬天感到手冷时,采取过哪些办法使手变得暖和些?你可知道其中的道理?2.利用实验提出问题。如:取两只额定电压相等、功率不同的灯泡,向学生提出,你知道哪一个灯泡发光时更亮些?实验,将两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并联后再接入同一电路,观察前后两次灯泡的发光亮度,提问,灯泡的亮度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你能否从理论上加以证明?3.利用故事、歇后语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提出问题。如:你能否说出“马尾提豆腐,提不起来”的道理吗?再如:古书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生火”你认为这可能吗?道理是什么?4.利用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题型要多样化)。
在创设情境时,要力求做到语音生动、形象、准确、简练、富有情趣;实验要做到可见度高、可信度强,并在实验中及时准确地进行重点观察、数据测量方法的引导,确保思维材料的获得。当然,不论如何创设情境,都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求学心理,为学生顺利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条件。
二、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加活动,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思维材料,确保良好思维的进行。
(一)思维材料的获得途径
1.学生的实践活动(感知过的物理现象和经验)
2.教科书、教师的讲授、板书和图示
3.物理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小实验)
4.挂图、电教片等
(二)诱导学生思维的一般步骤
1.分析物理现象的物理过程(包括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主要环节的内在联系等)
2.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与主要矛盾有关的方面)
3.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检验结论是否符合题意和实际
同时,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的安排。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排除思维障碍,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思维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基础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意义,明确适用条件和范围。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为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思维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思维障碍的排除。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起点迷茫、方向偏离、思维逻辑絮乱等现象,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启发、诱导或精讲,使学生的思维步入正确的轨道。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发表不同见解,哪怕是不够正确的。对于正确的见解应给予肯定的表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中感到学习的乐趣。对于不完善的或错误的见解,给予引导和纠正,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思维更加活跃。
为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精选例题和习题,不搞题海战术,将一些针对性强、代表性强、可一题多解(多个答案或多种解法)、一题多变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分析、思考、求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强化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只有让学生产生问题,他们才会自觉地去学习,有目的地去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校学习,是在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下的学习,所以问题的提出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创设,其次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创设情境质疑这一关,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产生我要学、乐于学的良好心理,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意所传授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经验、知识水平的关系。不要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学生就会感到物理高不可攀,物理太难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丧生学习兴趣。
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一般来自于下面几个方面:1.利用学生感知过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如:讲压强时,提出:坐沙发舒服,还是坐硬板凳舒服?原因是什么?再如:讲改变物体内能时,提出:冬天感到手冷时,采取过哪些办法使手变得暖和些?你可知道其中的道理?2.利用实验提出问题。如:取两只额定电压相等、功率不同的灯泡,向学生提出,你知道哪一个灯泡发光时更亮些?实验,将两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并联后再接入同一电路,观察前后两次灯泡的发光亮度,提问,灯泡的亮度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你能否从理论上加以证明?3.利用故事、歇后语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提出问题。如:你能否说出“马尾提豆腐,提不起来”的道理吗?再如:古书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生火”你认为这可能吗?道理是什么?4.利用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题型要多样化)。
在创设情境时,要力求做到语音生动、形象、准确、简练、富有情趣;实验要做到可见度高、可信度强,并在实验中及时准确地进行重点观察、数据测量方法的引导,确保思维材料的获得。当然,不论如何创设情境,都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求学心理,为学生顺利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条件。
二、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加活动,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思维材料,确保良好思维的进行。
(一)思维材料的获得途径
1.学生的实践活动(感知过的物理现象和经验)
2.教科书、教师的讲授、板书和图示
3.物理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小实验)
4.挂图、电教片等
(二)诱导学生思维的一般步骤
1.分析物理现象的物理过程(包括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主要环节的内在联系等)
2.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与主要矛盾有关的方面)
3.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检验结论是否符合题意和实际
同时,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的安排。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排除思维障碍,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思维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基础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意义,明确适用条件和范围。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为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思维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思维障碍的排除。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起点迷茫、方向偏离、思维逻辑絮乱等现象,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启发、诱导或精讲,使学生的思维步入正确的轨道。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发表不同见解,哪怕是不够正确的。对于正确的见解应给予肯定的表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中感到学习的乐趣。对于不完善的或错误的见解,给予引导和纠正,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思维更加活跃。
为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精选例题和习题,不搞题海战术,将一些针对性强、代表性强、可一题多解(多个答案或多种解法)、一题多变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分析、思考、求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强化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