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阳窑陶瓷烧造工艺流程
取陶土:选用当地红陶土。山里面的石头,经历多年的风化,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转变成一种黏土。这种黏土能耐高温,是烧陶瓷最好的原料。
水洗陶土:将取回来的陶土进行反复水洗,去除杂质。
过筛:将洗好的陶土进行过筛,过滤小的石块,使陶土更加细腻。
练泥:将选好的土沉淀后用细密的白布装浆渗水,去水成泥。经过半年的时间,保湿封存,让泥发酵。
揉泥:将发酵好的泥按所需要的湿度不断揉捏,里面不能有气泡,不能有夹层。朝一个方向旋转揉练泥团,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让泥团变得更加有生命力,更有稳定性。在定型拉坯之前,为了保证器物不开裂,要经过多次仔细检查,用手触摸,感觉泥团的湿度。
拉坯:圆形的东西就要用拉坯的方法来完成,平阳窑的很多器皿都是拉坯成型的。
晾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体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修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要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修坯的时候,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
烧素坯:为提高坯体强度,便于施釉操作,将生坯不挂釉,入窑烧,800~900 ℃素烧后即成为素烧坯。素烧坯可提高釉面质量、坯体强度、施釉装匣工效和釉烧成品率。
采釉土:古代窑口一般建设在具备有水、燃料、陶瓷泥、釉料的地方,一切就地取材,因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平阳窑也不例外,在实践中尽量采集窑口附近优质的白甘土与质感很细腻的黄土,釉料以黄黏土为主。
炼釉:将黄黏土添加配以草木灰和风化岩石粉末制成的釉,即自然物配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配釉方法。加入草木灰的量逐渐增加至总体釉料比例的8%~10%,黑釉釉质开始肥润,釉色变化呈现温润的层次感。草木灰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有机物质与釉质进行反应,这也是造成土釉气泡密集、自然,釉色变化丰富的关键。
上釉:上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注意观察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在上釉方面,段禹光一般采取沾釉法,较厚,约2毫米。如今已有机器可以完成整个上釉工作,但是段禹光坚持手工上釉,用身体感觉釉的黏度。
烧制:烧窑是制作陶瓷的最后一关,把瓷器胚胎在窑堂中精心摆放,准确地把握间距。低温阶段,在200 ℃以前,采取慢烧,约需3小时;中温阶段,200~800 ℃,约需5小时;高温快烧阶段,800~1 200 ℃,约需1.5小时;烧成阶段,1 280 ℃,并保温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