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沈华英,1984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江苏省语文领军人才班学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千师万教”优秀个人,无锡市名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岗位明星,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在语文教育之路上,一直追求回归教育的本真,秉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宗旨, 坚持“让语文走向生活”“教学向着儿童成长的方向”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实、活、新、趣”的教学特色 ,经常对外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指导多位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赛课、论文评比获得优异成绩。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实验;撰写的三十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报纸杂志上发表,在论文评比中获奖。
沈华英新近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她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改革很能唤起人们的思考。怎样让儿童喜欢作文并学会写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学生刚学写作文时普遍觉得无从下笔,即使勉强成文,也常常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儿童的口语表达大多还是比较流利顺畅的,为什么以书面语言表达时便词不达意、面目全非呢?难道仅仅是认字太少且词汇贫乏吗?儿童学说话时,并没有掌握多少词汇,但他们说话积极性很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作文教学的研究,多年来总是从科学性、序列性、规范性这些方面着眼,基于语言文字的视角,从识字、组词、造句练习入手,再逐步由片段过渡到文章写作,认为这种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自在到规范的训练,系统、科学而有章法。然而,这种组装式的语言训练,多年来似乎收效甚微。枯燥而机械的分解训练,合于成人的主观臆想,却不适合儿童的思维方式,所以儿童不喜欢。这种训练方式远离了儿童生活,使语言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完全背离,儿童觉得不习惯,也不适应,所以对于作文一是不喜欢,二是无话可说。
倘若儿童学话之初,父母便根据语法规范不断对他们进行纠正,不时要求他们说出更美好的句子,表达更为深刻的意义,如此,儿童可能便不会说话了。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文状况的诊断以及措施都不是根据儿童的喜好、儿童的生活进行改革,而是根据语法规范、写作规程之类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判剪裁,儿童作文常常被改得面目全非,儿童总是感到失望和沮丧。于是他们也就慢慢学会迎合教师的喜好,说些貌似大话和套话之类,作文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绝不是内心表达的愿望。教师越是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锤炼上指导学生,学生越是觉得作文难,觉得高不可攀,作文了无情趣。现在依然有语文教学专家大声疾呼,语文教学要回到“双基”去,进行语言、文字、词汇、语法方面的训练,突出作文作法之类的指导。突出语文教学的语言属性本无可厚非,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无视学生的意愿需求,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是进行一厢情愿的语言知识训练和写作知识的灌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有实际的效果。
沈华英的作文教学是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学。在她眼里,儿童小小的心灵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她带着这种肯定,带着这种期望,带着一种对儿童生命的敬畏去从事作文教学,指导儿童作文的过程便是和儿童一起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去交流。她进入儿童的心灵,融进了儿童的生活,于是能观察到童心的涌动,感受到童真的洋溢。她的作文指导和儿童的语言表达是一致的,显得童趣盎然;她的语文教学和儿童的生活完全重合,这种重合水乳交融,与儿童精神贯通,心心相印。儿童一旦成为生活的主人,作文便是他们一种自然而自觉的要求,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情动而辞发,情生而文成,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作文成为儿童情感发展的动力,作文过程也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过程。
沈华英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目标。儿童是成长中的生命。生命成长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就像种子发芽要冲破一切束缚。教育是对这种成长中生命的应答,是呵护和帮助这种成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杜威提醒说教育就是生长。沈华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要依靠儿童成长的自然力量,教学方式必须因势利导,这样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便成为一种独特的写作资源。教师所要遵循的原则是从每一个儿童的生活出发,从儿童心灵出发,朝着儿童成长的方向努力。教师所要做的主要工作,便是呵护儿童语言,尊重童年文化,让作文真正成为儿童的内在生命欲求。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对此似乎没有异议。儿童作文须“我手写我心”,对此似乎也没有分歧。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似乎也没人反对。然而真正做到很难,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口头之语与书面之文之间的转换和融合似乎困难重重,写作文与教作文都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沈华英指出,教师总是过分严肃而庄重地出示作文题目,机械地进行写作指导,令学生望而生畏,忧心忡忡。儿童作文从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语言的创造,对于稚嫩的心灵而言,这种从无到有的语言创造是那样神圣,倘若这种创造在教师权威的挤压下成为一种被动的差使,且处处不合教师预设的规矩,他们该多么无助和无奈。
沈华英说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种民主的氛围。她认为,语言的学习和创造都必须基于心理的自由,让儿童能充分展示自己,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沈华英深有体会地说,理想的教育应该在创设情境、相机诱导上下工夫,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我要写”的兴奋状态。儿童的思维是形象的,儿童的活动是富于想象的,儿童的兴奋中心是容易转移的,所以针对儿童的教育活动最好能以游戏方式呈现,如沈华英那样,教者把教学意图隐藏于游戏之中,从游戏到写作,不露痕迹,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即是教育回归生活。有人将生活理解为日常的生活,有人理解为一种理想中的生活,这都有失偏颇。教育要从符号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既指当下的繁芜复杂的直接的日常生活,又指由文字符号构成的理念中的或图面中的间接生活。儿童的教育生活既要有日常的原生态、规定性和丰富性,又要体现精神世界的想象性、多样性和理想性,这种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的沟通,形成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沈华英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丰盈的生活世界,作文教学是儿童世界的观察和发现,要丰富儿童的生活,使他们有充盈的童年,并及时为儿童开掘适时的言语通道。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基于教材,但不限于教材。叶老又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多样的课外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为他们的精神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同时也使他们的视野和心胸更为开阔,学养更为丰富,品质更为高雅,生命的体验更为深入。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想水平得到提高,对生活有更多的反思与理解,也使作文的表达有了更多的素材,语言表达有了参照的典范。让阅读融进儿童生活,丰富儿童生活;让阅读推动写作,提升写作,读写过程便成为生命发展成长的过程。
沈华英在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所进行的“成语系列、古诗系列、国学精典诵读及课外阅读优秀读本推荐”四大系列活动,极大调动了儿童的参与热情,丰富了儿童精神世界的文化积淀。生活的充实和作文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沈华英认为,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致力于为儿童开拓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让儿童置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校园生活之中。儿童不再是生活的局外人,自然便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沈华英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以感受时代的脉搏,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和情景剧的角色扮演体验生活。她善于沟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各种学科的联系,尤其能够敏锐地将学生中不时出现的一些共同的话题以及他们热衷的各种游戏化作作文的资源。她的作文指导好学生之所好,说学生之所欲言,写学生之所想写,于是写作的确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难事,而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抒发。
沈华英深有体会地说,身处童年的孩子,寻求新鲜快乐的生活是他们的本性。“无知的嬉闹”“冥顽的童性”,在儿童眼里,都是一次次意外的快乐,一个个特别的发现,一种种别样的交往。沈华英动情地说,语文教师,应该把儿童当儿童去关注、唤醒,留住这些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让童年留下故事。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的区别或许正在于是否有敏锐的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才能鉴赏美,进而创造美;发现儿童生活之美,才能陶冶儿童心灵,进而引导儿童有美好的表达。
当下班级授课制是主要教学形式,这种普遍性、规格化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益,也有利于同伴间的交流,但其弊端在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明智的教师在对学生作出普遍要求的同时,必须因材施教和个别指导,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沈华英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个体生命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作文,也应当是富于个性的。她认为务必抓好四个环节:其一,写作材料的选择“有意思”胜过“有意义”,题材无禁区;其二,“我思故我在”,作文的想象和构思要有独特性;其三,要大胆,要有创造,要在创意表达上下工夫,有利于表达,而又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其四,“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即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沈华英归纳得很好,显然她既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沈华英认为,儿童词汇不够丰富但生动,语言虽然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虽然不精确,但足以描写他们的生活。对儿童的这种充分肯定,一般教师很难做到。我们常常说要理解儿童,要有儿童立场,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失落并遗忘。沈华英说,习作教学要心向儿童,老师需放下架子,低下身子,把自己当作孩子,去聆听孩子的话语,去欣赏孩子的文字。说得多好!这是由衷的表达,这是发自肺腑的声音。这种眼光、气度和胸襟,或许正是她迅速成长的奥秘之所在,不仅仅限于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指导的主要形式是作文评价。沈华英说儿童习作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儿童言说什么,而是为了儿童拥有言说的力量。习作教学的成功不在于能够写什么,而在于每一次习作都能让儿童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积累自我的写作信心。这段论述独到而精要,似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指导的共识。她提倡多角度评价儿童习作,多给孩子反思的时空,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心向儿童,让儿童信心满满”,这是作文评价宗旨。“没有什么文字是无意义的”,她认为即使看来糟糕的文字,也是生活的经历、心灵的展示、精神的物化、文化的追求、个性的凝聚,是世界上最美的创造!教师应该真诚地欣赏,努力去放大他们的美好!我想,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这是令人感动的胸襟。语文教师倘能普遍地这样看,这样做,作文一定会成为儿童幸福的表达,习作自然呈现儿童生命的美丽成长,作文教学也就成为一首美妙的诗、一曲动听的乐曲。
以儿童的视角指导学生作文,我们会听到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让我们和沈华英一起为孩子们撑起生命的“艳阳天”!
沈华英,1984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江苏省语文领军人才班学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千师万教”优秀个人,无锡市名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岗位明星,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在语文教育之路上,一直追求回归教育的本真,秉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宗旨, 坚持“让语文走向生活”“教学向着儿童成长的方向”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实、活、新、趣”的教学特色 ,经常对外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指导多位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赛课、论文评比获得优异成绩。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实验;撰写的三十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报纸杂志上发表,在论文评比中获奖。
沈华英新近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她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改革很能唤起人们的思考。怎样让儿童喜欢作文并学会写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学生刚学写作文时普遍觉得无从下笔,即使勉强成文,也常常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儿童的口语表达大多还是比较流利顺畅的,为什么以书面语言表达时便词不达意、面目全非呢?难道仅仅是认字太少且词汇贫乏吗?儿童学说话时,并没有掌握多少词汇,但他们说话积极性很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作文教学的研究,多年来总是从科学性、序列性、规范性这些方面着眼,基于语言文字的视角,从识字、组词、造句练习入手,再逐步由片段过渡到文章写作,认为这种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自在到规范的训练,系统、科学而有章法。然而,这种组装式的语言训练,多年来似乎收效甚微。枯燥而机械的分解训练,合于成人的主观臆想,却不适合儿童的思维方式,所以儿童不喜欢。这种训练方式远离了儿童生活,使语言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完全背离,儿童觉得不习惯,也不适应,所以对于作文一是不喜欢,二是无话可说。
倘若儿童学话之初,父母便根据语法规范不断对他们进行纠正,不时要求他们说出更美好的句子,表达更为深刻的意义,如此,儿童可能便不会说话了。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文状况的诊断以及措施都不是根据儿童的喜好、儿童的生活进行改革,而是根据语法规范、写作规程之类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判剪裁,儿童作文常常被改得面目全非,儿童总是感到失望和沮丧。于是他们也就慢慢学会迎合教师的喜好,说些貌似大话和套话之类,作文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绝不是内心表达的愿望。教师越是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锤炼上指导学生,学生越是觉得作文难,觉得高不可攀,作文了无情趣。现在依然有语文教学专家大声疾呼,语文教学要回到“双基”去,进行语言、文字、词汇、语法方面的训练,突出作文作法之类的指导。突出语文教学的语言属性本无可厚非,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无视学生的意愿需求,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是进行一厢情愿的语言知识训练和写作知识的灌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有实际的效果。
沈华英的作文教学是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学。在她眼里,儿童小小的心灵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她带着这种肯定,带着这种期望,带着一种对儿童生命的敬畏去从事作文教学,指导儿童作文的过程便是和儿童一起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去交流。她进入儿童的心灵,融进了儿童的生活,于是能观察到童心的涌动,感受到童真的洋溢。她的作文指导和儿童的语言表达是一致的,显得童趣盎然;她的语文教学和儿童的生活完全重合,这种重合水乳交融,与儿童精神贯通,心心相印。儿童一旦成为生活的主人,作文便是他们一种自然而自觉的要求,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情动而辞发,情生而文成,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作文成为儿童情感发展的动力,作文过程也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过程。
沈华英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目标。儿童是成长中的生命。生命成长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就像种子发芽要冲破一切束缚。教育是对这种成长中生命的应答,是呵护和帮助这种成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杜威提醒说教育就是生长。沈华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要依靠儿童成长的自然力量,教学方式必须因势利导,这样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便成为一种独特的写作资源。教师所要遵循的原则是从每一个儿童的生活出发,从儿童心灵出发,朝着儿童成长的方向努力。教师所要做的主要工作,便是呵护儿童语言,尊重童年文化,让作文真正成为儿童的内在生命欲求。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对此似乎没有异议。儿童作文须“我手写我心”,对此似乎也没有分歧。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似乎也没人反对。然而真正做到很难,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口头之语与书面之文之间的转换和融合似乎困难重重,写作文与教作文都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沈华英指出,教师总是过分严肃而庄重地出示作文题目,机械地进行写作指导,令学生望而生畏,忧心忡忡。儿童作文从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语言的创造,对于稚嫩的心灵而言,这种从无到有的语言创造是那样神圣,倘若这种创造在教师权威的挤压下成为一种被动的差使,且处处不合教师预设的规矩,他们该多么无助和无奈。
沈华英说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种民主的氛围。她认为,语言的学习和创造都必须基于心理的自由,让儿童能充分展示自己,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沈华英深有体会地说,理想的教育应该在创设情境、相机诱导上下工夫,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我要写”的兴奋状态。儿童的思维是形象的,儿童的活动是富于想象的,儿童的兴奋中心是容易转移的,所以针对儿童的教育活动最好能以游戏方式呈现,如沈华英那样,教者把教学意图隐藏于游戏之中,从游戏到写作,不露痕迹,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即是教育回归生活。有人将生活理解为日常的生活,有人理解为一种理想中的生活,这都有失偏颇。教育要从符号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既指当下的繁芜复杂的直接的日常生活,又指由文字符号构成的理念中的或图面中的间接生活。儿童的教育生活既要有日常的原生态、规定性和丰富性,又要体现精神世界的想象性、多样性和理想性,这种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的沟通,形成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沈华英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丰盈的生活世界,作文教学是儿童世界的观察和发现,要丰富儿童的生活,使他们有充盈的童年,并及时为儿童开掘适时的言语通道。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基于教材,但不限于教材。叶老又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多样的课外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为他们的精神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同时也使他们的视野和心胸更为开阔,学养更为丰富,品质更为高雅,生命的体验更为深入。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想水平得到提高,对生活有更多的反思与理解,也使作文的表达有了更多的素材,语言表达有了参照的典范。让阅读融进儿童生活,丰富儿童生活;让阅读推动写作,提升写作,读写过程便成为生命发展成长的过程。
沈华英在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所进行的“成语系列、古诗系列、国学精典诵读及课外阅读优秀读本推荐”四大系列活动,极大调动了儿童的参与热情,丰富了儿童精神世界的文化积淀。生活的充实和作文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沈华英认为,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致力于为儿童开拓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让儿童置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校园生活之中。儿童不再是生活的局外人,自然便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沈华英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以感受时代的脉搏,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和情景剧的角色扮演体验生活。她善于沟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各种学科的联系,尤其能够敏锐地将学生中不时出现的一些共同的话题以及他们热衷的各种游戏化作作文的资源。她的作文指导好学生之所好,说学生之所欲言,写学生之所想写,于是写作的确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难事,而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抒发。
沈华英深有体会地说,身处童年的孩子,寻求新鲜快乐的生活是他们的本性。“无知的嬉闹”“冥顽的童性”,在儿童眼里,都是一次次意外的快乐,一个个特别的发现,一种种别样的交往。沈华英动情地说,语文教师,应该把儿童当儿童去关注、唤醒,留住这些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让童年留下故事。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的区别或许正在于是否有敏锐的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才能鉴赏美,进而创造美;发现儿童生活之美,才能陶冶儿童心灵,进而引导儿童有美好的表达。
当下班级授课制是主要教学形式,这种普遍性、规格化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益,也有利于同伴间的交流,但其弊端在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明智的教师在对学生作出普遍要求的同时,必须因材施教和个别指导,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沈华英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个体生命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作文,也应当是富于个性的。她认为务必抓好四个环节:其一,写作材料的选择“有意思”胜过“有意义”,题材无禁区;其二,“我思故我在”,作文的想象和构思要有独特性;其三,要大胆,要有创造,要在创意表达上下工夫,有利于表达,而又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其四,“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即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沈华英归纳得很好,显然她既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沈华英认为,儿童词汇不够丰富但生动,语言虽然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虽然不精确,但足以描写他们的生活。对儿童的这种充分肯定,一般教师很难做到。我们常常说要理解儿童,要有儿童立场,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失落并遗忘。沈华英说,习作教学要心向儿童,老师需放下架子,低下身子,把自己当作孩子,去聆听孩子的话语,去欣赏孩子的文字。说得多好!这是由衷的表达,这是发自肺腑的声音。这种眼光、气度和胸襟,或许正是她迅速成长的奥秘之所在,不仅仅限于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指导的主要形式是作文评价。沈华英说儿童习作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儿童言说什么,而是为了儿童拥有言说的力量。习作教学的成功不在于能够写什么,而在于每一次习作都能让儿童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积累自我的写作信心。这段论述独到而精要,似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指导的共识。她提倡多角度评价儿童习作,多给孩子反思的时空,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心向儿童,让儿童信心满满”,这是作文评价宗旨。“没有什么文字是无意义的”,她认为即使看来糟糕的文字,也是生活的经历、心灵的展示、精神的物化、文化的追求、个性的凝聚,是世界上最美的创造!教师应该真诚地欣赏,努力去放大他们的美好!我想,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这是令人感动的胸襟。语文教师倘能普遍地这样看,这样做,作文一定会成为儿童幸福的表达,习作自然呈现儿童生命的美丽成长,作文教学也就成为一首美妙的诗、一曲动听的乐曲。
以儿童的视角指导学生作文,我们会听到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让我们和沈华英一起为孩子们撑起生命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