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一词的原义,最早被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统称为“体操”,而其本名自英文或俄语中译为“身体教育”以来,所含本义不单只有“体”而没有“人”,也不单只有“体”而没有“文化”。体育教育不仅仅指“育体”“健身”,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育心”、“育情”和“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等应有之义。体育及整个教育都只是手段,运动项目及训练是手段,体育课也是手段,而人自身才真正是目的,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精神与真谛。人本质上就是尺度,人本来就是主体存在。体育之本是“人”,体育学也是一门人学或人类学,体育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
  世界上大多数科技创新、科技发明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支撑,都是以人文精神为先导的。在创新教育中,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一体,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大力推进的教育理念。当今教育对于学生的科技素质的培养,理当非常重视,但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却被淡漠了。其实,在学校的各专业学科中都有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鲜活的事例,把握身边的契机,使人文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内化学生个体思想的作用。体育教学能使学生的身心同时参与,与其他专业相比,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创新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一、重视教师形象的感染教育作用
  
  人文精神的树立和人格的养成,不仅“靠言传”,还要靠“身教”,从某种意义上讲“身教重于言传”。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并反馈于教学课堂和生活之中。因此,体育教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校内还是校外,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规范仪表——衣着得体,精神饱满;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文明用语和体育专业用语;规范环境,体育场地有坦率情调与真诚风度的美的表现范畴。在这一美的范畴下,美术作品带给人的既是一种本真,又是一种高雅,更是一种尊贵。因而在美术教学中,雅的“超俗”范畴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纯真的情感以及美好的理想,从而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其“心远地自偏”的艺术境界与精神境界。
  
  二、发挥体育的生命功能,开拓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新境界
  
  西方哲学家卡西尔基于功能主义的人学建构,把人看作是符号或文化符号的动物。我国台湾地区哲学家牟宗三在对宋明唯心主义理学做出人学唯实论奠基和实体化心学推进时,曾提出“心体”和“性体”两个经典范畴。参照哲学人学和文化论人学的思路,我们认为对体育之“体”的理解,不单单指体质、体能、体格、体形等常义,还涉及到“身体”、“心体”、“性体”、“灵体”四个方面的生命哲理范畴。体育之体是生命形而上之本体与完整人格存在的主体,人的生命是人的健康与社会文化的多重关系的总和,并非健康和文化简单相加的部分之和。因此,体育的生命功能就是体育的文化功能与健康功能的优化整合,也就是用体育文化来保育生命、化育生命、敬爱生命、关爱生命,使人的生命健康与万物的生命存在和生态环境相和谐,由此我们可以发掘出高校体育教育四个方面的创新点:“育体”,即健身健体,这是“立其体”;“美体”,即健美健情,这是“立其美”;“育心”,即健心健智,这是“立其德”;“育人”,即健脑健行,这是“立其人”。发挥体育的生命功能,生成“人”“心”“身”“体”和谐的生命系统,造就与生命皈依、渐趋完美的人性系统,塑造既适应社会又全面发展、人格完整的高素质人才。
  
  三、寓“美”于教的体育教学路径分析
  
  “美”的内在话语权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相关范畴的拓展,决定了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理性的路径选择,努力使学生在成功的体育教育中得到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体育教学在实际操上应遵循理性的、寓“美”于教的教学路径,从而把学生对“美”的认识、理解与创作力的培养寓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在大美学基础上营造“美”的教学氛围。所“谓大美学”,我们通常用“三结合”来体现,即音乐与体育的结合,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结合,专业体育教育与普及艺术教育的结合。反映在具体操作上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对其进行有效结合,让体育类学生在姐妹体育中拓展其美的范畴,促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并能从中吸取营养,获得美感,丰富自己的美学认知与感受。同时,教育者也应遵循美的内在话语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美的氛围塑造,让学生在大美学环境下接触各种美的范畴,并在崇尚之美的欣赏中激发其美术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在和谐之美的体会中实现心情愉悦并为新的体育创作提供良好的素材和对象。其次,在情境设置下让学生进行“美”的欣赏。作为体育最直观表现形式之一的体育艺术作品,是人们对美的感受的典型载体。这一载体因时代、现实以及创作主体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同的理解深度,从而造成了美感定位的多样化,也由此涵盖了美学范畴的方方面面。此外,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多样化的美感定位也就必要形成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和欣赏角度,因此,在对美术“美”之范畴的认识上,教师应努力通过多种方式的美术欣赏行为指导学生深入挖掘分析生活中各种物象带给人的优美感,以提高学生有关“美”的具体认知与理解,继而实现对学生的美术思路的开拓、美术视野与美术修养的塑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也将为学生创作高质量的美术作品打下坚实的美学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新理念下,我们必须坚持“寓美”于教的体育教学路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各种美的范畴在认知、理解和创作方面的拓展,保证其课程的合理安排、过程的良好操作以及任务的有效实现上具有合理性,从而在寓美于教的体育教学路径中有效开阔学生的美学素养与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创作力。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在我国,股权集中度相当高,在缺乏外部控制的情况下,大股东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通过追求公司价值目标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大股东的隧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络化的进一步推进,通过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已经越来越受到全国各高校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都致力于构建自己的网络教学环境。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
县域经济既不是纯粹的城镇经济也不是纯粹的农村经济,是既有城镇经济,又有农村经济的混合经济体。  如何正确处理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二三产业和农业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的关系,是县域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县域经济既不是纯粹的城镇经济,也不是纯粹的农村经济,是既有城镇经济,又有农村经济的混合经济体。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既相
作为家庭出身、求学背景、气质性格都迥然相异的鲁迅与胡适,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极大困惑,作为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游离政治之外,而是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拯救祖国的大任。他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念表达了他们对政治的关怀与主张,基本上代表了那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这样说:“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
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
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拉开加快农村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大幕,消除户籍制度这一横亘在中国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巨大鸿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期望。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消除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待遇差别,剥离户口本上的种种“附加值”,包括保险、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提出户籍制度改革,时至今日在全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建设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为国家所急需而迅速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交叉多重优势的学科。在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规划下,成都理工大学依据市场的要求,遵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定的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多年实践教学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历程,本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针对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了避免出现“二次探底”,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转变”、“两个开放”、“三个替代”和“四项战略”    我国经济可能出现“二次探底”风险    目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仍然十分脆弱,业已存在的各种经济结构问题不仅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在某些领域变得更加突出了。  首先,驱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结构失衡。在2009年前三季度中,投资对经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