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从文化视角来看高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在德育教育上目标明确,但是在主体作用上发挥得不够;在内容上较为丰富,但是在人文精神渗透上有所忽视。在文化视域下的德育要求是提升高校德育的文化内涵,进而拓展高校的文化资源,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化视域 高校德育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35-02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制度的综合体,同时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思想对当代学生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分析造成高校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对于构建高校德育教育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文化视域下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进行探究。
一、对当前高校德育现状的思考
(一)在目标上较为明确,但是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发挥较弱
在当前教育中,德育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德育目标上开展的德育工作都是以社会需要为内容,在整体上强调学生对社会的责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心理自觉性,这样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忽视了高校德育的内在意义,同时也淡化了高校德育中真正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教育者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教育者对学生实施灌输式教育,这样的方式在一定层次上使德育教育变成了机械式的传送,而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最终形成反复练习的机械式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影响发挥主体作用的因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整体上以老师为教育的主体,老师实施灌输式教育,使学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自身的主體作用。第二,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中,没有把德育活动注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在一定意义上使学生与社会实际相脱离。道德规范性知识是较为抽象的,在生活中如果缺少了道德规范知识,就如无源之水一样,没有了生机。第三,对于学生来说,自身的主体作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因素制约,在自己喜欢的德育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主动地接受老师教育的内容。反之,在负面情感的作用下,就不会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同时在语言输入上较为困难。
(二)在内容上较为丰富,但是在人文精神上有所忽视
应用政治思想以及道德准则对人进行培养。在德育发展环节上,是以德育内容为主要的环节,在整体上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在德育目标要求上,高校德育主要包括了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积极落实这些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存在诚信缺失以及违法违规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对于德育教育来说,是针对人的德行进行培育的,但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些“失德”的现象?
在传统德育教育中,过多强调的是对本身的约束作用以及一定的限制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学生被控制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中,而忽视了德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很多学生价值观不成熟,缺乏信仰,对其具体的行为只能起到暂时性的约束作用,不能起到长久的影响效果。当这种约束逐渐减弱时,一些内在隐藏的矛盾就会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学生具体行为中有失德的现象。
二、文化视域下高校德育教育的特征
(一)高校德育应注重价值观的引领
道德品质的教育,就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在当前文化视域下针对德育教育进行审视,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及重要性逐渐地凸现出来。具体来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德育效果并不是既定的,而是以一种文化角度的意义生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以及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注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在价值观上的引领,正确处理好核心主导以及多元发展的关系。高校德育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先进文化为引领,增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真正促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积极互动。大学生通过价值判断,最终达到理性上的认同以及选择主流价值观的目的。
(二)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人格的塑造
德育教育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价值引导,应该通过文化这一载体进行文化育人,这是高校德育教育成功的关键。在德育目标上文化育人是较为重要的,但并不是工具性的政治教化。这就决定了在文化育人中应该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人的塑造。通过一定的精神引领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赋予学生一定的文化特性,为学生实现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应该通过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帮助学生树立相关的文化意识,保有包容的心态,为学生今后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提供较好的人格基础。
三、文化视域下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
第一,增强高校的文化自觉性。积极增强高校教师的文化育人意识。一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但是对运用文化“隐性”渗透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上重视度较低。
第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德育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所以高校德育应该在整体上借助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全面性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文化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深刻的思想文化具体化,最终做到在无形中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德育工作者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立德树人,就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育人的能力。
第三,高校教育者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运用文化进行培育式的教育,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保持和学生之间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既学到真正的知识,还能得到德育的引领,实现能力培育和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
多元化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学生自身的文化意识不断减弱。所以,要想实现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的转换,就应主动吸取他者文化中的精髓,这不仅是高校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使命,同时还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中形成德育的实践自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高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在真正意义上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云霞.大学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创新探索[J].黑河学刊,2015(2).
[2]张艺凡.浅析文化自觉视角下高校德育[J].亚太教育,2015(1).
[3]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4]王璐璐.文化生态视域下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6.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文化视域 高校德育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35-02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制度的综合体,同时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思想对当代学生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分析造成高校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对于构建高校德育教育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文化视域下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进行探究。
一、对当前高校德育现状的思考
(一)在目标上较为明确,但是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发挥较弱
在当前教育中,德育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德育目标上开展的德育工作都是以社会需要为内容,在整体上强调学生对社会的责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心理自觉性,这样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忽视了高校德育的内在意义,同时也淡化了高校德育中真正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教育者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教育者对学生实施灌输式教育,这样的方式在一定层次上使德育教育变成了机械式的传送,而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最终形成反复练习的机械式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影响发挥主体作用的因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整体上以老师为教育的主体,老师实施灌输式教育,使学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自身的主體作用。第二,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中,没有把德育活动注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在一定意义上使学生与社会实际相脱离。道德规范性知识是较为抽象的,在生活中如果缺少了道德规范知识,就如无源之水一样,没有了生机。第三,对于学生来说,自身的主体作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因素制约,在自己喜欢的德育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主动地接受老师教育的内容。反之,在负面情感的作用下,就不会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同时在语言输入上较为困难。
(二)在内容上较为丰富,但是在人文精神上有所忽视
应用政治思想以及道德准则对人进行培养。在德育发展环节上,是以德育内容为主要的环节,在整体上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在德育目标要求上,高校德育主要包括了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积极落实这些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存在诚信缺失以及违法违规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对于德育教育来说,是针对人的德行进行培育的,但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些“失德”的现象?
在传统德育教育中,过多强调的是对本身的约束作用以及一定的限制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学生被控制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中,而忽视了德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很多学生价值观不成熟,缺乏信仰,对其具体的行为只能起到暂时性的约束作用,不能起到长久的影响效果。当这种约束逐渐减弱时,一些内在隐藏的矛盾就会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学生具体行为中有失德的现象。
二、文化视域下高校德育教育的特征
(一)高校德育应注重价值观的引领
道德品质的教育,就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在当前文化视域下针对德育教育进行审视,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及重要性逐渐地凸现出来。具体来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德育效果并不是既定的,而是以一种文化角度的意义生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以及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注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在价值观上的引领,正确处理好核心主导以及多元发展的关系。高校德育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先进文化为引领,增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真正促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积极互动。大学生通过价值判断,最终达到理性上的认同以及选择主流价值观的目的。
(二)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人格的塑造
德育教育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价值引导,应该通过文化这一载体进行文化育人,这是高校德育教育成功的关键。在德育目标上文化育人是较为重要的,但并不是工具性的政治教化。这就决定了在文化育人中应该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人的塑造。通过一定的精神引领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赋予学生一定的文化特性,为学生实现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应该通过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帮助学生树立相关的文化意识,保有包容的心态,为学生今后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提供较好的人格基础。
三、文化视域下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
第一,增强高校的文化自觉性。积极增强高校教师的文化育人意识。一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但是对运用文化“隐性”渗透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上重视度较低。
第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德育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所以高校德育应该在整体上借助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全面性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文化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深刻的思想文化具体化,最终做到在无形中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德育工作者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立德树人,就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育人的能力。
第三,高校教育者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运用文化进行培育式的教育,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保持和学生之间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既学到真正的知识,还能得到德育的引领,实现能力培育和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
多元化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学生自身的文化意识不断减弱。所以,要想实现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的转换,就应主动吸取他者文化中的精髓,这不仅是高校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使命,同时还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中形成德育的实践自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高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在真正意义上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云霞.大学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创新探索[J].黑河学刊,2015(2).
[2]张艺凡.浅析文化自觉视角下高校德育[J].亚太教育,2015(1).
[3]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4]王璐璐.文化生态视域下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