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严歌苓,中国电影将失三分色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8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芳华》的上海路演现场,身着一袭白裙、外加一件刺绣牛仔外套的编剧严歌苓,默默地站在冯小刚身后。话筒递到她手上时,她细声细气地说,“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我就知道,他们拍这部电影吃了很多苦……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报偿。”
  现在看来,《芳华》退出国庆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看一眼票房榜吧,除了《羞羞的铁拳》打下了十亿票房,其他大片都是惨淡收场。毕竟好几亿人都出城去了,旅游的旅游,回家的回家,堵车的堵车,还有多少人去看电影?
  粗略一算,严歌苓已经有十几部小说被搬上大银幕。从李翰祥、张艾嘉、李安,到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当代最知名的导演都跟严歌苓有过合作。可以说,如果没有严歌苓,中国电影将会缺少一大批优秀作品。早年较著名的有《天浴》《少女小渔》,近几年有张艺谋改编的《金陵十三钗》《归来》,以及陈凯歌请严歌苓编剧的《梅兰芳》。而《芳华》的原著《你触碰了我》,还是冯小刚专门跟严歌苓约的稿。
  严歌苓做客《锵锵三人行》时曾直言自己不喜欢当编剧,因为“被电影牵扯的精力太多,有点身不由己的感觉”。但为什么偏偏是严歌苓的作品受到热捧呢?也许还要从她的小说本身说起。
  A像剧本的小说容易拍电影
  多次被人问到编剧和作家身份的问题,严歌苓开玩笑说,要写一些“抗拍”的小说,多作一些纯文学的创作。但实际上,爱用严歌苓的大导演心里明白,严歌苓的小说就是容易拍成电影,而这与严歌苓的编剧身份息息相关。
  一直自诩为小说家的严歌苓,其实也是写剧本出身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严歌苓就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无词的歌》。剧本被上影厂选中拍成了电影《心弦》,20出头的严歌苓开始声名鹊起。此后,她又写了不少剧本,像《残缺的月亮》《七个战士和一个零》。虽然这些剧本大部分拿不到投资,但剧本写作的影像思维、镜头技巧已经慢慢内化为严歌苓的创作本能。
  在学界,严歌苓的小说被冠以“视觉化小说”“电影化小说”的名头。也就是说,严歌苓擅长运用镜头语言讲故事,文字叙述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并且节奏推进迅速,多用白描手法。有人就总结道,读严歌苓的小说不用仔细品析字句,将其想象成电影画面就行了。
  试看这一例:
  “丁丁回过头的一瞬,耳机掉在了地上。刘峰抢先一步替她捡起,直起身的时候突然觉得脖颈儿一凉。一颗水珠顺着他的涤纶白衬衫领子滴了进去。”
  这是严歌苓新书《芳华》中的一小段叙述。丁丁回头、刘峰捡耳机、水珠滴在刘峰的脖颈上,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画面靠人物动作切换,而不是一长串心理描写,这是电影镜头常用的表现形式。而那一颗顺着衬衫领子滴进去的水珠,值得一个特写镜头,将观众的情绪放大。
  在这短短三句话中,视觉、触觉都被调动起来,画面富有动感,撩拨人心的气氛慢慢升起。而这正是严歌苓追求的,“一个人学会编剧,脑子里要有一双眼睛,这非常重要,因为你要看到方位、看到道具,人物充满动作,看起来动感就比较好。有了动感小说不枯燥,也不说废话。”
  另外,借鉴电影镜头的推拉升降,还有利用闪回、蒙太奇来处理小说画面,也是严歌苓一贯使用的手法。上过鲁迅研究院和西方创意写作课的严歌苓,小说技巧运用娴熟,对故事节奏的把握也滴水不漏。她的中短篇小说往往情节推进迅速,人物也比较有个性,故事完成度高,而这也是严歌苓的小说适合拍成电影的原因——好看、流畅,挑不出毛病。
  B大制作栽跟头的中国导演急需好剧本
  严歌苓小说改编频率之高,似乎为严肃作家的商业化写作,寻求了一条可供仿效的道路。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影视改编,基本是网文IP加流量明星的模式。但严歌苓小说的营销模式却是相反的流程,往往是影视作品改编带旺了小说的销售,为严歌苓争取了更多读者。
  赴美留学前,严歌苓已经出版了多部中长篇小说,屡次在国内获奖。赴美留学后,严歌苓向港台文学报刊投稿,文学创作真正进入了高产期。
  此后的十多年,她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史诗》《天浴》《扶桑》《少女小渔》《小姨多鹤》等作品,拿遍了海外华文文学奖项。严歌苓的一些小说也获得了美国报刊的好评,像长篇小说《扶桑》就登上了2002年《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
  与一般海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严歌苓的作品已经脱离了海外华文文学一贯关于“乡愁”“身份认同”的母题,但同时又具备跨文化、跨国度、跨种族的视野与质感。
  严歌苓本人丰富的履历也为小说添色不少,作协大院的童年时光、青少年时期的军旅生涯、三十而立之后的留学生活,还有作为大使夫人四处游历的逍遥日子,都让她的生命体验不断丰满、充盈。到处听来的故事成了写作素材,而个性较真的严歌苓往往会翻阅无数典籍,到处采访、求证,寻找灵感。
  在她的小说中,主人公多为命运不济的女性,故事都讲得曲折动人,不乏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探索。《天浴》写的是知青少女在时代大机器下被蹂躏的历史,《少女小渔》写的是移民少女在异乡遭逢情感的波折与责难,《小姨多鹤》把笔触伸到了流落异乡的日本孤女,《扶桑》描绘的却是被卖到唐人街当妓女的中国妇人。独特的女性视角与细腻的情感体验,是严歌苓小说的最大魅力。
  一个好剧本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基础,而新世纪以来迷恋大制作的名导们,都在剧本上栽了跟头。故事讲不好,再华丽的阵容与布景,也仅仅是金玉其外。而严歌苓小说本身的厚度,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先天优势。
  C电影也成了严歌苓的桎梏
  严歌苓一直说,电影是她的世俗生活,文學是她的宗教生活。她喜欢看电影,因为电影给予她的视觉冲击,比小说还要震撼。所以她和电影走得很近,也喜欢在小说里涂抹色彩、制造声响、调动感官,运用镜头语言推拉升降。
  但她一直很克制,担心编剧身份对她纯文学创作的影响。她对自己的定位是严肃作家,写的都不是很商业的东西。为了戏剧效果而把小说通俗化,是她尽量避免的方向。“那种隔几分钟就要出现一个危机的东西我是不会写的。当然别人让你写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我会尽量坚持自己的原则。”
  她甚至对拖泥带水的电视剧很不耐烦,“我喜欢电影,但从来不看电视。文字之外的东西,可以通过电影语言表达。但是这些东西在电视里,全部没有了。电视剧要一集集让人上瘾,必须煽情。煽情是我最讨厌的东西。”
  她的小说一如既往地适合改编,人物性格鲜明,是非曲折都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也成为了严歌苓的短板,她懂得怎么让故事好看,但过于纯熟的技巧运用却让小说变得匠气十足。
  这一短板在改编影视作品中很容易暴露出来,因为过分追求流畅、工整和戏剧效果,当故事要深入探讨某个问题时,往往流于表面,浅尝辄止。除了早期几部获奖作品之外,近几年严歌苓的影视改编作品几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恐怕跟小说本身后劲不足有关。就像很多作家一样,严歌苓不可避免地在功成名就以后,创作力有所下降。
  严歌苓曾说,每年写出一个好剧本就可以过很好的生活,“所有手段都是为了达到写小说的目的,使我能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如果生活很困窘的话,你会变得很虚弱,很容易受诱惑。”是的,作家也要过体面的生活,毕竟实现财务自由以后才能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但往往也是这样,世俗生活的满足有时也会吞噬作者本人。
  摘自《新周刊》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得体,是大学英语十分关注的课题。利用英语文化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英语礼仪教育,提高他们的礼仪意识,将会增强其语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英语;礼仪教育;跨文化交际;综合素质  许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都十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却不知怎么关注英语礼仪教育,结果对社交的场合、社交中表现技巧、基本礼仪、文化禁忌都知之甚少,这严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是著名的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而被称为“田园诗人”,“真”这一种诗歌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曾多次出现,其实质是对自然本性的追求.陶渊明
01你还会写多少汉字?  在互联网日渐发展的现在,每当我们需要手写时,很多人都会有“提笔忘字”的状况发生。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第二外语,识别能力会高出写作能力很多,不幸的是,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汉语也渐渐变成了一门只负责识别阅读,鲜少进行输出的语言,或者说输出越来越匮乏。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块字,正在和我们慢慢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前些年比较火爆的一款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有一期,随机选取现场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语言学这门学科中,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与研究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具有实践意义的。本文主要对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和罗常培先生对云南及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