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成为一名临场的聪慧者,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特殊情境、资源和时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但还需要激发。激发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帮助学生寻找“激情”的“喷发点”
关键词:潜能;唤醒;激发;激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66-02
背景介绍:有一次,我与几位学生闲聊,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写作文无话可说,脑中空无一物。其中一名学生说:“老师,我并不是不想把作文写好,就是一提笔就无话可说。看到别的同学都在不停地写着,我是干着急,恨不得打自己的脑袋。”在我平时接触的学生当中提笔无话可说的情形很多,为什么提笔脑中空呢?我觉得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写作素材造成的。那么什么是素材呢?就相当于盖房所用的砖、土、木、灰一样。
提出问题: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一宣布上作文课,学生便叫苦不迭;一铺开稿纸,学生就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笔。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传统的作文指导侧重于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对于写作素材,教师是蜻蜓点水,所以多数学生是模仿或张冠李戴和流水账式的叙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学生写作的“米”成了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我觉得动态式的作文课堂教学对解决学生类似的问题还是比较合适的。我曾设计这样一种活动性作文教学的案例:教师布置活动内容:这次活动内容是请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来讲话,讲话内容不限制,可以介绍自己的爱好,可以谈自己的理想,也可以谈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大事等,但总的要求是真实、健康、简明,并且一定要发自内心。教师布置活动的准备工作:请同学们先思考五分钟,不要用笔打草稿,然后按前后位置的顺序分别到台上来说,如果你认为上台的同学说得好,请给以适当的掌声加以鼓励,然后同学们再选出讲得不错的同学若干名。活动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便热烈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讲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掌声不断,不时有笑声传出。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地投入到此时的情境中了。活动结束,开始进行评选。教师提出作文任务:在刚才我们举行的这次活动中,我们多数同学都参与了,而且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活动中了,我想同学们肯定都会有所感受、想法,自己先给自己的作文拟定一个题目。如:我的心情、我第一次上讲台、当我走上讲台的时候、使我激动的时刻、难忘的一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一节课等。
教师引导立意:根据这次活动,同学们都确定了自己的作文题目,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内容来表述些什么呢?教师提出构思要求,布置学生现场作文。作文批改过程中,我发现全班的同学笔下都有内容可写,并且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所阐述的哲理也不再是空谈,有了一定的思考深度。如:①以叙述自己上台式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胆怯到试探,再到树立信心,从而总结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勇气,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②以台下的眼光看台上,多了一份理解与宽容,真正领悟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③还有描述当时活动场面如何激烈、同学们多么激动的。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再也不怵头写作文了。而且,他们还收集了很多写作素材。那种提笔忘字的情形消失了,他们都写出了心中所想,并从中收获了写作的兴趣。
案例分析:从活动的形式上,无疑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看来,并不是同学们不会写作文,而是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是新奇的,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和创作欲。有效的参与无疑为他们的写作张本,活跃的课堂气氛更为写作内容锦上添花,拓宽了他们的写作思路,进入角色的学生们自然文思如泉涌。从活动效果上看,这次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摆脱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学生们的踊跃参与鼓舞了全班的创作信心,创作激情的到位怎么能不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从指导的目的上看,我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有广度地蔓延写作内容。“上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所以写出的过程和感触也一定是真实的。没有任何框架,不存在任何限制,还学生自由命题、自主立意的空间,只要合情合理,就大胆亮出风采,因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激发。
从学生写的作文来看,我觉得这次活动确实为学生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的“米”,学生有内容可写,并且能够从感受到、观察到的素材中挖掘新意。
反思:1.这种形式的作文教学课堂应该以“活动”为主,不过这里的活动并不是单一地指课上的活动,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活动。需要明确的是在组织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提出活动的要求,要充分把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他们充分活跃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全部地进入角色,同时注意在组织活动中要尽量让全体学生参加,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我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
2.这种形式的作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活动后的指导,它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有力的写作素材,但是只有素材而不会合理地安排,学生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这时就需要老师指点迷津。如果不进行指导,学生们仍然记“流水账”,仍然没有中心、主题,没有路子。那么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活动后的指导重视起来。我建议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分析,老师从中积极指导,对素材的挖掘,对结构的安排,把写作的“点”,指导给学生去思考,让他们认真地去整理素材内容。
3.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等待着老师的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内心应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把积淀在他们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的一种天性。有时,学生无话可说,或者表达磕磕绊绊,那多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还在沉睡,激情还没有被唤醒。现在新采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成为一个临场的聪慧者,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特殊情境、资源和时机,来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但还需要激发。激发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帮助学生寻找“激情”的“喷发”点。
关键词:潜能;唤醒;激发;激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66-02
背景介绍:有一次,我与几位学生闲聊,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写作文无话可说,脑中空无一物。其中一名学生说:“老师,我并不是不想把作文写好,就是一提笔就无话可说。看到别的同学都在不停地写着,我是干着急,恨不得打自己的脑袋。”在我平时接触的学生当中提笔无话可说的情形很多,为什么提笔脑中空呢?我觉得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写作素材造成的。那么什么是素材呢?就相当于盖房所用的砖、土、木、灰一样。
提出问题: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一宣布上作文课,学生便叫苦不迭;一铺开稿纸,学生就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笔。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传统的作文指导侧重于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对于写作素材,教师是蜻蜓点水,所以多数学生是模仿或张冠李戴和流水账式的叙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学生写作的“米”成了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我觉得动态式的作文课堂教学对解决学生类似的问题还是比较合适的。我曾设计这样一种活动性作文教学的案例:教师布置活动内容:这次活动内容是请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来讲话,讲话内容不限制,可以介绍自己的爱好,可以谈自己的理想,也可以谈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大事等,但总的要求是真实、健康、简明,并且一定要发自内心。教师布置活动的准备工作:请同学们先思考五分钟,不要用笔打草稿,然后按前后位置的顺序分别到台上来说,如果你认为上台的同学说得好,请给以适当的掌声加以鼓励,然后同学们再选出讲得不错的同学若干名。活动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便热烈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讲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掌声不断,不时有笑声传出。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地投入到此时的情境中了。活动结束,开始进行评选。教师提出作文任务:在刚才我们举行的这次活动中,我们多数同学都参与了,而且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活动中了,我想同学们肯定都会有所感受、想法,自己先给自己的作文拟定一个题目。如:我的心情、我第一次上讲台、当我走上讲台的时候、使我激动的时刻、难忘的一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一节课等。
教师引导立意:根据这次活动,同学们都确定了自己的作文题目,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内容来表述些什么呢?教师提出构思要求,布置学生现场作文。作文批改过程中,我发现全班的同学笔下都有内容可写,并且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所阐述的哲理也不再是空谈,有了一定的思考深度。如:①以叙述自己上台式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胆怯到试探,再到树立信心,从而总结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勇气,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②以台下的眼光看台上,多了一份理解与宽容,真正领悟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③还有描述当时活动场面如何激烈、同学们多么激动的。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再也不怵头写作文了。而且,他们还收集了很多写作素材。那种提笔忘字的情形消失了,他们都写出了心中所想,并从中收获了写作的兴趣。
案例分析:从活动的形式上,无疑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看来,并不是同学们不会写作文,而是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是新奇的,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和创作欲。有效的参与无疑为他们的写作张本,活跃的课堂气氛更为写作内容锦上添花,拓宽了他们的写作思路,进入角色的学生们自然文思如泉涌。从活动效果上看,这次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摆脱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学生们的踊跃参与鼓舞了全班的创作信心,创作激情的到位怎么能不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从指导的目的上看,我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有广度地蔓延写作内容。“上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所以写出的过程和感触也一定是真实的。没有任何框架,不存在任何限制,还学生自由命题、自主立意的空间,只要合情合理,就大胆亮出风采,因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激发。
从学生写的作文来看,我觉得这次活动确实为学生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的“米”,学生有内容可写,并且能够从感受到、观察到的素材中挖掘新意。
反思:1.这种形式的作文教学课堂应该以“活动”为主,不过这里的活动并不是单一地指课上的活动,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活动。需要明确的是在组织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提出活动的要求,要充分把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他们充分活跃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全部地进入角色,同时注意在组织活动中要尽量让全体学生参加,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我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
2.这种形式的作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活动后的指导,它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有力的写作素材,但是只有素材而不会合理地安排,学生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这时就需要老师指点迷津。如果不进行指导,学生们仍然记“流水账”,仍然没有中心、主题,没有路子。那么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活动后的指导重视起来。我建议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分析,老师从中积极指导,对素材的挖掘,对结构的安排,把写作的“点”,指导给学生去思考,让他们认真地去整理素材内容。
3.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等待着老师的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内心应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把积淀在他们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的一种天性。有时,学生无话可说,或者表达磕磕绊绊,那多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还在沉睡,激情还没有被唤醒。现在新采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成为一个临场的聪慧者,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特殊情境、资源和时机,来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但还需要激发。激发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帮助学生寻找“激情”的“喷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