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赛罗》的创伤叙事艺术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内外学界对《奥赛罗》的研究可谓炙手可热,视角多样,但是将创伤叙事作为切入点的并不多,笔者认为剧作中的创伤叙事艺术极具深意。莎士比亚将种族问题带来的创伤融入到戏剧中,通过对奥赛罗的创伤性人格及其悲剧的描写,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出该剧作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奥赛罗;创伤叙事;种族创伤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反映时代创伤的代表戏剧,其创作时间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关系紧张,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扩大,人文主义广为盛行。反封建、妇女解放以及种族平等也是当时的主流进步思想,而剧中的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可以说所代表的就是此种进步思想。但中世纪的英国社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特权等级和攀附权贵的思想深入人心,普通人必须循规蹈矩。在社会经济变革时期,莎士比亚对一般社会群体生活的关注以及对社会政治文化的质疑是其创伤意识的先驱动力。
  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伤叙事艺术体现在各种创伤性人格上,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看成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正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封建传统思想的冲突导致了人物的悲剧。莎士比亚对异族人奥赛罗的描述多放在时代背景下被过度压抑和扭曲的创伤性人格上,而这种创伤性人格的形成就是由种族创伤所致,他将奥赛罗的痛苦经历展现出来,企图唤醒人们对人性和权力的思考。
  一、种族创伤:精神创伤源自种族歧视
  精神创伤是指那些由于生活中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对于较为严重的精神创伤,在心理学和精神科的分类中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弗洛伊德这样论述创伤:“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1]战争、种族歧视、性侵犯和自然灾害等成为文学史上常见的创伤叙事题材。结合莎翁剧作的人物奥赛罗,他就是在经历了严重的民族歧视的状态下形成了破坏性的情感效应,由此导致的精神创伤较为深重,最后被无情的毁灭。
  《奥赛罗》表面来看是一部因奸人作祟导致的家庭悲剧,但实质却是种族歧视和异域文化差异的悲剧。“种族创伤作为创伤理论发展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少数人因为种族差异而无辜地受到排挤和迫害。造成创伤的事件不仅有具体外在的现实事件,也有由相关人物感知和建构的心理事件。”[2]奥赛罗虽然早已成为贵族阶级的将领,为威尼斯征战沙场,却一直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勃拉班修认为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黑人很可耻。奥赛罗无法突破自身局限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种族歧视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创伤。
  弗洛伊德指出,人格的发展会受到外在环境或者突发事件的影响。奥赛罗的创伤性人格表现在他由于自卑及身份认同的问题,陷入小人伊阿古的阴谋并对臆想出来的事件表现出的过激反应。他困在创伤所致的偏执和冲动之中,逃避问题,一直让自己的“心腹”去证明妻子的罪过,最后愤怒杀妻。故事结局让人看到了奥赛罗的偏执和残暴,他把对世界的不满都归咎于这个为爱牺牲的女人身上,似乎只有杀死妻子才有可能抚平他的痛苦,而这一切悲剧的发生都是种族创伤所致。
  二、创伤性悲剧的形成
  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自由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新的诠释,即为自己而存在,追求个性解放和地位平等。综合所有社会背景,人文主义被当时的人们接受却不能完全实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封建阶级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弱势群体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无法客观地衡量事情的利弊,无形的创伤导致他们思想行为的偏执,奥赛罗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例证,剧作表达的是对人文主义理想社会的追求,对封建旧势力的控诉。
  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试图冲破禁锢追求幸福,但奥赛罗却深陷种族歧视的漩涡,最终新旧势力的斗争和奥赛罗的创伤性人格让这段爱情毁于阴谋。莎士比亚赞颂爱情的伟大,鼓励奥赛罗挣脱束缚追求自由和爱情,然而封建礼教的思想包袱永远是人类进步的绊脚石,面对封建制度与社会舆论造成的创伤,人们需要勇敢和智慧,更需要社会大众从思想上认同异族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对其他民族的态度。奥赛罗以死收场的结局达到了悲剧的终极效果,同时也让人深刻反思种族问题带来的精神创伤。莎士比亚通过描写奥赛罗这个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他对时代的质疑,期望人们能够正视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精神创伤以及精神创伤对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16.
  [2]彭贵菊.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与创伤记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9.(6):57-6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中韩交流的密切,两国语言的学者也日益增加,为了两国学者更好的语言习得本文就韩中两国的颜色词进行了简单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中韩交流;语言;对比研究  根据语言的不同,颜色词也具有不同的体系。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颜色词的表现形式。因此,在不同的语言中即使是同一种颜色词表达出来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具有更复杂的引申意义。而每个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中存在着不一样的特点。在
摘 要:约翰·邓恩的《告别辞·莫伤悲》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历来倍受推崇。以往研究多重其内容,对其进行文体学研究为数不多。本论文通过文献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即语音和语义层面,对其进行文体学分析。  关键词:《告别辞·莫伤悲》;文体学;文学性  一、引言  在文学史上,约翰·邓恩称为玄学派诗人。他的作品是智慧和情感的完美结合,尤以《歌与十四行诗》著名。这首诗据说是1611年邓恩即将远赴欧洲大陆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活跃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被认为是非裔美国女性文学先锋。其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发表于1937年,可以说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开始。该小说第一次以黑人女性珍妮作为叙述主角,展示了非裔美国女性成长中的身份探求和意识觉醒的过程,呼应了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黑人文化运动即哈莱姆文艺复兴。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秀拉》是其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74
中国作家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之深几乎有些根深蒂固,小说人物的设置往往很重视人物的个性化,即使是复杂人物也带着浓厚的传统文学色彩,一般都是几个或者多个具有个性化的人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行为,学教是教师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个充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了把学生教得更好,教师不断充电,学习新的科学知识,适应新的教育对象。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知识在变、教育对象在变。(学生一届一变,每一个学生天天在变)。方法就不能一成不变。学生是主体,是内因。外因必须随之主体这个因素而变,好的教师对自己要教的知识理应了如指掌;对自己要教的对象也要个个清楚。教师
呼兰河从东北方向缓缓流进兰西县境不远朝东南方向拐了一个大弯儿,就在这拐弯儿的河道东岸边儿上有一片甩手无边的大草甸子,其实是一片大沼泽地、荒草塘.这地方夏天百鸟成群,
摘 要:从英语语言学的角度看,在了解英语知识时,要特别注重语境的融入及应用,在学习英语语言过程中,通过语境能更加准确的理解英语语言的含义,同时在英语词义理解中,通过语境能快速的掌握生僻单词的意义,有助于相关语义的理解。本文就英语语言学视角下语境的融入及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语境;融入  对于英语,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语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在进行语言学习时,应该注重语言环境和语言意
期刊
目的:探讨ClC-3和NF-κ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1例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lC-3和NF-κB的表达。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