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游戏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客家传统游戏在我国传统化游戏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客家传统游戏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是游戏方法简单,形式多样化并且趣味性较强。在幼儿园教育发展大纲中也要求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需要加强,构建两者之间的联系,保证幼儿可以自然并且顺利的进入到小学学习中,快速适应小学生活。通过传统化客家游戏,帮助幼儿到小学有效衔接,提高幼儿各项能力。本文通过对客家传统游戏促进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进行分析,探讨客家传统游戏应用重要性,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客家;传统游戏;幼小衔接;路径
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学效果保证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实现两者的顺利衔接,基于此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适应力以及身心健康等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伴随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增加,对学前教育小学化力度不断扩大,幼小衔接的争议也在扩大,大部分幼儿园为与小学教育区别开来,幼小衔接工作效果并不好,趋于形式化,针对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工作也没有深入研究。在幼儿园教学中,小学教育尽管在教学模式或者是活动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但究其本质,目的均是为儿童的有效学习,因此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是目前十分关键的问题。
一、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用客家传统游戏的必要性
(一)对儿童适应力具有提升作用
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儿童对于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学校规则的适应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学习模式,学生出现旷课或者是迟到问题,人际交往层面,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等[1]。针对这类问题,在小学阶段主要解决方式是说教或者是惩罚等,在幼儿园阶段采用改变桌椅摆放方式或者是参观小学等形式化较强的活动,因此难以帮助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构建相对完整的小学认知。真实落差出现会造成儿童产生相应的负面情绪压力,对小学学习生活具有莫名的恐惧。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过程,也是一段社会化的过程,获取相应的社会知识以及社会经验,一定程度上也会形成社会认可心理,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儿童在规则使用以及心理适应上较为重要,这里的规则适应并不是为幼儿提前讲解小学纪律或者是在入小学之后进行的纪律教育,需要在儿童早期阶段开始培养的规则意识和执行力。针对儿童这一能力的培养在游戏中可以有明显的效果。针对练习性游戏的开展,例如婴儿时期的抓物体游戏,在手松开之后物体会掉在地上,在反复重复这一游戏之后,婴儿会逐渐意识到这一行为产生的结果,循环往复,逐渐意识到物理法则,也是规则意识萌发的过程。伴随儿童年龄逐渐增加,游戏中的社会成分也会不断扩大,儿童有效融入游戏,需要前期仔细观察规则,或者创造游戏规则,对儿童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力具有更有效的提升作用,有利于儿童适应力培养[2]。
(二)对学业成绩具有提升作用
小学教育中的学业要求与幼儿园阶段相比存在质量上的巨大差距,学习逐渐成为儿童的重心,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成绩,大多数家长会让幼儿园大班孩子提前进入暑假班,储备相应的知识,但是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也难以有效提升。成绩只是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能力反映,通过游戏应用,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探索环境的能力,将原有的游戏经验作为基础,理解基础环境中信息更新的意识。在游戏应用之后,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进入环境中,对环境具有一定改造程度,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以及重组,保证认知结构中拥有的原有经验逐渐精确化,深化经验意义。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体验游戏的难易度,接受游戏新信息,改造原有经验,构建更加复杂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提高作用。在儿童游戏中获取的学习能力会较为缓慢并且内隐性较强,在幼儿阶段并不显著,但是在进入小学阶段,这种游戏会显露出来,对儿童学习利益提升意义重大。儿童游戏水平与其认知水平处于同步状态,通过游戏应用可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提高,获得较好的学业成就,幼小衔接阶段的自信心也有所提高[3]。
二、客家传统语言游戏对语言表达能力作用分析
在儿童学习以及发展要求中提出,幼儿语言能力在其交流以及运用过程中会不断发展,需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建立自由并且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或者是成人之间的交流,保证幼儿想说、敢说,说出之后可以得到积极回应。幼儿语言能力提升可以使用欣赏或者是吟唱等方式,在客家傳统游戏启用之后,有利于幼儿熟练使用语言与他人交往[4]。小学生活中相比于幼儿园的生活,具有一定复杂性,需要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可以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利用客家传统游戏中的吟唱等游戏,提高儿童语言能力,为进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例如在客家童谣《火莹虫》中,通过歌谣在语言活动中的渗透,创设相应的意境,配合音乐,聆听歌谣中的语言“火莹虫,唧唧虫,桃树下,吊灯笼……”,通过童谣可以感受客家文化中的美丽意境,将活泼的感觉传达到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请教一些老艺术家,学习童谣的诵读方式,为学生表演童谣,在童谣创编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拼音以及发音等,感受客家语言文化以及方言文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童谣,可以作为口语训练的素材,帮助儿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5]。
三、客家传统语言游戏对自主能力作用分析
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孩子主动,倡导儿童自主性发展,通过游戏活动可以为儿童创造更好的环境,鼓励儿童自我发展。儿童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本质是教师以及家长学会尊重儿童,幼儿园以及小学阶段教育,儿童年龄以及学习内容的不同,幼儿园教师相对来说照顾居多,在进入小学生活之后,学生面临的是独立式的学习生活,上课在教师督促下进行之外,其他时间均需要学生自主性管理[6]。大多数刚刚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的儿童,本身并不具有自主能力,在课间10分钟休息时,经常乱跑乱跳,对其自主性培养以及学校安全性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用客家传统游戏,可以在幼儿园大班阶段融合,在儿童升入小学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游戏选择性,自主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一过程中选择的游戏可以是安静类游戏以及小型化的体育类游戏,首先是安静类游戏,主要有《吹泡泡》、《玩报纸》等,这类游戏并不会受时间以及场地的限制,对幼儿的灵活性提升有好处,主要适用于女孩子;小型体育类游戏主要有《钻山洞》、《抓兔子》等,这类游戏规则比较简单,利于开展,并且运动并不是很激烈,儿童在放松身心同时,可以有效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自主性。 四、使用客家传统智力游戏促进思维教育
儿童的才能获得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養以及科学化的指导,积极挖掘儿童的智力潜能。在大班阶段的儿童,其求知欲较为旺盛,并且喜欢多样化的挑战,在进入到小学生活之后,对其幼儿园阶段的逻辑以及思维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使用客家传统智力游戏可以打开儿童思维,教师可以选择扑棋游戏,这种类型的游戏主要锻炼儿童的智力,儿童可以尽快投入,吸引儿童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在幼儿园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需要结合小学以及幼儿园的实际课程研究特点,设定符合区域特点以及校园文化的课程,符合学生的成长结构。在城镇幼儿园中,需要积极利用客家传统游戏中的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以及结构游戏等,提高儿童适应能力[7]。
总结:
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儿童并没有涉及到社会因素,无需自主管理能力,对成绩要求也并不多,在进入小学阶段后,在课堂时间教师监督之外,其余时间需要学生自行管理,社会性较幼儿园阶段大大提升,因此难以保证儿童的有效过渡。基于这一情况,重视幼小衔接阶段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儿童适应能力。客家传统游戏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将其融入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活动中,对儿童各项能力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丽莉. 巧用传统的游戏促进幼小衔接之我见[J]. 明日, 2019, 000(013):326-326.
[2]张燕玲. 整合资源促进幼小衔接工作有效开展[J]. 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作文), 2018, 000(003):69.
[3]林彬.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问题反思及优化方式探索[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0, 049(001):P.195-195.
[4]费凤飞. 玩转统编本教材幼小衔接下的口语交际课堂[J]. 神州, 2019(24):201-201.
[5]杨丽金. 在游戏中探索"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J]. 山西教育:幼教, 2018, 000(007):P.16-17.
[6]葛雪梅. 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S1):229-229.
[7]苑艺. 幼小衔接课程中嵌入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 数码设计(下), 2018, 000(004):98-99.
作者简介:熊娴洁(1983— ),女,江西宁都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幼儿文学、普通话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赣州 341000)
关键词:客家;传统游戏;幼小衔接;路径
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学效果保证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实现两者的顺利衔接,基于此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适应力以及身心健康等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伴随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增加,对学前教育小学化力度不断扩大,幼小衔接的争议也在扩大,大部分幼儿园为与小学教育区别开来,幼小衔接工作效果并不好,趋于形式化,针对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工作也没有深入研究。在幼儿园教学中,小学教育尽管在教学模式或者是活动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但究其本质,目的均是为儿童的有效学习,因此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是目前十分关键的问题。
一、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用客家传统游戏的必要性
(一)对儿童适应力具有提升作用
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儿童对于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学校规则的适应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学习模式,学生出现旷课或者是迟到问题,人际交往层面,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等[1]。针对这类问题,在小学阶段主要解决方式是说教或者是惩罚等,在幼儿园阶段采用改变桌椅摆放方式或者是参观小学等形式化较强的活动,因此难以帮助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构建相对完整的小学认知。真实落差出现会造成儿童产生相应的负面情绪压力,对小学学习生活具有莫名的恐惧。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过程,也是一段社会化的过程,获取相应的社会知识以及社会经验,一定程度上也会形成社会认可心理,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儿童在规则使用以及心理适应上较为重要,这里的规则适应并不是为幼儿提前讲解小学纪律或者是在入小学之后进行的纪律教育,需要在儿童早期阶段开始培养的规则意识和执行力。针对儿童这一能力的培养在游戏中可以有明显的效果。针对练习性游戏的开展,例如婴儿时期的抓物体游戏,在手松开之后物体会掉在地上,在反复重复这一游戏之后,婴儿会逐渐意识到这一行为产生的结果,循环往复,逐渐意识到物理法则,也是规则意识萌发的过程。伴随儿童年龄逐渐增加,游戏中的社会成分也会不断扩大,儿童有效融入游戏,需要前期仔细观察规则,或者创造游戏规则,对儿童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力具有更有效的提升作用,有利于儿童适应力培养[2]。
(二)对学业成绩具有提升作用
小学教育中的学业要求与幼儿园阶段相比存在质量上的巨大差距,学习逐渐成为儿童的重心,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成绩,大多数家长会让幼儿园大班孩子提前进入暑假班,储备相应的知识,但是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也难以有效提升。成绩只是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能力反映,通过游戏应用,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探索环境的能力,将原有的游戏经验作为基础,理解基础环境中信息更新的意识。在游戏应用之后,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进入环境中,对环境具有一定改造程度,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以及重组,保证认知结构中拥有的原有经验逐渐精确化,深化经验意义。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体验游戏的难易度,接受游戏新信息,改造原有经验,构建更加复杂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提高作用。在儿童游戏中获取的学习能力会较为缓慢并且内隐性较强,在幼儿阶段并不显著,但是在进入小学阶段,这种游戏会显露出来,对儿童学习利益提升意义重大。儿童游戏水平与其认知水平处于同步状态,通过游戏应用可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提高,获得较好的学业成就,幼小衔接阶段的自信心也有所提高[3]。
二、客家传统语言游戏对语言表达能力作用分析
在儿童学习以及发展要求中提出,幼儿语言能力在其交流以及运用过程中会不断发展,需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建立自由并且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或者是成人之间的交流,保证幼儿想说、敢说,说出之后可以得到积极回应。幼儿语言能力提升可以使用欣赏或者是吟唱等方式,在客家傳统游戏启用之后,有利于幼儿熟练使用语言与他人交往[4]。小学生活中相比于幼儿园的生活,具有一定复杂性,需要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可以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利用客家传统游戏中的吟唱等游戏,提高儿童语言能力,为进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例如在客家童谣《火莹虫》中,通过歌谣在语言活动中的渗透,创设相应的意境,配合音乐,聆听歌谣中的语言“火莹虫,唧唧虫,桃树下,吊灯笼……”,通过童谣可以感受客家文化中的美丽意境,将活泼的感觉传达到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请教一些老艺术家,学习童谣的诵读方式,为学生表演童谣,在童谣创编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拼音以及发音等,感受客家语言文化以及方言文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童谣,可以作为口语训练的素材,帮助儿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5]。
三、客家传统语言游戏对自主能力作用分析
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孩子主动,倡导儿童自主性发展,通过游戏活动可以为儿童创造更好的环境,鼓励儿童自我发展。儿童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本质是教师以及家长学会尊重儿童,幼儿园以及小学阶段教育,儿童年龄以及学习内容的不同,幼儿园教师相对来说照顾居多,在进入小学生活之后,学生面临的是独立式的学习生活,上课在教师督促下进行之外,其他时间均需要学生自主性管理[6]。大多数刚刚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的儿童,本身并不具有自主能力,在课间10分钟休息时,经常乱跑乱跳,对其自主性培养以及学校安全性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用客家传统游戏,可以在幼儿园大班阶段融合,在儿童升入小学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游戏选择性,自主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一过程中选择的游戏可以是安静类游戏以及小型化的体育类游戏,首先是安静类游戏,主要有《吹泡泡》、《玩报纸》等,这类游戏并不会受时间以及场地的限制,对幼儿的灵活性提升有好处,主要适用于女孩子;小型体育类游戏主要有《钻山洞》、《抓兔子》等,这类游戏规则比较简单,利于开展,并且运动并不是很激烈,儿童在放松身心同时,可以有效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自主性。 四、使用客家传统智力游戏促进思维教育
儿童的才能获得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養以及科学化的指导,积极挖掘儿童的智力潜能。在大班阶段的儿童,其求知欲较为旺盛,并且喜欢多样化的挑战,在进入到小学生活之后,对其幼儿园阶段的逻辑以及思维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使用客家传统智力游戏可以打开儿童思维,教师可以选择扑棋游戏,这种类型的游戏主要锻炼儿童的智力,儿童可以尽快投入,吸引儿童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在幼儿园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需要结合小学以及幼儿园的实际课程研究特点,设定符合区域特点以及校园文化的课程,符合学生的成长结构。在城镇幼儿园中,需要积极利用客家传统游戏中的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以及结构游戏等,提高儿童适应能力[7]。
总结:
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儿童并没有涉及到社会因素,无需自主管理能力,对成绩要求也并不多,在进入小学阶段后,在课堂时间教师监督之外,其余时间需要学生自行管理,社会性较幼儿园阶段大大提升,因此难以保证儿童的有效过渡。基于这一情况,重视幼小衔接阶段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儿童适应能力。客家传统游戏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将其融入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活动中,对儿童各项能力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丽莉. 巧用传统的游戏促进幼小衔接之我见[J]. 明日, 2019, 000(013):326-326.
[2]张燕玲. 整合资源促进幼小衔接工作有效开展[J]. 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作文), 2018, 000(003):69.
[3]林彬.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问题反思及优化方式探索[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0, 049(001):P.195-195.
[4]费凤飞. 玩转统编本教材幼小衔接下的口语交际课堂[J]. 神州, 2019(24):201-201.
[5]杨丽金. 在游戏中探索"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J]. 山西教育:幼教, 2018, 000(007):P.16-17.
[6]葛雪梅. 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S1):229-229.
[7]苑艺. 幼小衔接课程中嵌入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 数码设计(下), 2018, 000(004):98-99.
作者简介:熊娴洁(1983— ),女,江西宁都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幼儿文学、普通话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赣州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