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3月19日,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服务于“三品一标”工作岗位上的相关人士齐聚一堂,回顾了2014年“三品一标”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当前“三品一标”新形势进行分析,讨论部署了2015年工作。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认为,这些年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共同努力,使得“三品一标”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数量质量协调发展,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国际合作成果斐然。“三品一标”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质量安全县创建和“三园两场”建设等,都将“三品一标”占当地农产品总量的比重作为重要衡量指标。这是我国“三品一标”工作发展的大好时机。
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三品一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重要方面。2014年,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呈现了“稳步推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局面。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均保持在1万个以上,公示农产品地理标志229个,公告颁证213个。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合格率99.2%,地标产品安全合格率继续保持100%。到去年年底,全国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有7.9万个,涉及3.3万个主体,地理标志产品1588个。
严格做好每一项关口工作
“认证质量的高低决定‘三品一标’的水平,要把好源头这个关口。”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讲道。
2014年,我国在无公害农产品审核把关上,通过提高准入门槛、规范专家评审、强化现场检查、严格检验检测等制度调整,提升了工作质量。严格准入条件,主要从生产规模和主体资质两个方面重点审查把关。规范专家评审,新组建第五届无公害农产品评审委员会,制定《无公害农产品专家评审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专家评审工作,提高终审工作的科学性。严格现场检查和产品检验,细化现场检查报告填写要求,实行一品一检制度,坚决退回不合要求的申请材料,严守两道安全闸门。开展省级初审质量督导,组织5个督导检查组对浙江、江苏等10个省份的初审工作开展质量督导检查,督促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进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用,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将其延伸到省级工作机构,大幅提高了审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地标产品登记方面,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刘新录说,2014年,中心规范地标产品登记,坚持和完善分行业、分专业的独立评审方式和申报单位汇报答辩制度,印发《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审查若干问题的说明》,完成《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收录资源近7000个。同时,开展示范创建。首批创建6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强化地标知识产权宣传,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评价推荐工作。推进国际交流,参与中欧、中美、中澳等有关谈判,开展中欧地标国际合作研究和产品互认清单的筛选等工作。
在标志管理方面,全国各地组织开展标志使用市场专项检查,各地共出动检查人员3.6万人次,检查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19210个,发放宣传材料172万余份。推进“以产品类别为定标单元”的标识征订试点,北京、黑龙江、江苏、上海4省市526家获证单位的5333个产品参与试点。在质量抽检方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年度跟踪监测、元旦春节期间重点检测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监测工作。依法对16个(包括地方报送要求取消证书的)不合格无公害农产品进行了处理,其中15个产品撤销证书、取消标志使用权并在媒体曝光。去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抽检无公害农产品824个,抽检合格率99.2%;各地共组织抽检产品11538个,合格率99.7%。在日常巡查监管方面,重点检查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质量控制措施、档案记录、包装标识和内检员职责落实等情况。各地共检查巡查3762家获证单位。此外,制定出台《无公害农产品获证主体诚信管理办法(试行)》,建立监管信息数据库,启动了韭菜、鸡蛋等6个产品的风险防范与预警试点研究。
去年,农业部组织制定了13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和3个产品检测目录,修订了1个产地环境评价准则。对已实施的55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开展技术评估,组织开展小品种检测目录认证风险调查监测,形成58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组织定点检测机构参加农业部组织的能力验证考核,举办定点检测机构培训班。目前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有158家,产地环境检测机构有184家。修订完善检查员和内检员培训教材,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全年共组织或协助地方培训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5000余人、内检员2万余人、无公害农产品师资118人、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业务骨干167人,培训农产品地理标志核查员526人。
重点问题重点解决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工作会上指出,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发挥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支撑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在这两项工作开展中,存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这些年,无公害农产品事业有了较好发展,但复查换证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复查换证率是衡量无公害农产品事业是否良性发展的核心指标,复查换证率高说明动力足、可持续性好,反之则表示动机偶然、持续性差。刘新录说,复查换证率低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点:一是多年来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由于存在重“新”轻“旧”的思想,一些地方对复查换证还缺乏推动措施。二是市场效益是企业申请认证的重要内在动力,但由于目前安全优质农产品市场环境还不十分理想,申请主体有时得不到更多效益,导致复查换证积极性不高。三是当前认证审查和监管的新要求使得一些获证产品、获证主体,无法继续满足相应条件而选择退出。而因前两个原因不复查换证的可能要占多数。
3月19日,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服务于“三品一标”工作岗位上的相关人士齐聚一堂,回顾了2014年“三品一标”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当前“三品一标”新形势进行分析,讨论部署了2015年工作。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认为,这些年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共同努力,使得“三品一标”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数量质量协调发展,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国际合作成果斐然。“三品一标”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质量安全县创建和“三园两场”建设等,都将“三品一标”占当地农产品总量的比重作为重要衡量指标。这是我国“三品一标”工作发展的大好时机。
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三品一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重要方面。2014年,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呈现了“稳步推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局面。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均保持在1万个以上,公示农产品地理标志229个,公告颁证213个。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合格率99.2%,地标产品安全合格率继续保持100%。到去年年底,全国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有7.9万个,涉及3.3万个主体,地理标志产品1588个。
严格做好每一项关口工作
“认证质量的高低决定‘三品一标’的水平,要把好源头这个关口。”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讲道。
2014年,我国在无公害农产品审核把关上,通过提高准入门槛、规范专家评审、强化现场检查、严格检验检测等制度调整,提升了工作质量。严格准入条件,主要从生产规模和主体资质两个方面重点审查把关。规范专家评审,新组建第五届无公害农产品评审委员会,制定《无公害农产品专家评审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专家评审工作,提高终审工作的科学性。严格现场检查和产品检验,细化现场检查报告填写要求,实行一品一检制度,坚决退回不合要求的申请材料,严守两道安全闸门。开展省级初审质量督导,组织5个督导检查组对浙江、江苏等10个省份的初审工作开展质量督导检查,督促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进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用,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将其延伸到省级工作机构,大幅提高了审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地标产品登记方面,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刘新录说,2014年,中心规范地标产品登记,坚持和完善分行业、分专业的独立评审方式和申报单位汇报答辩制度,印发《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审查若干问题的说明》,完成《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收录资源近7000个。同时,开展示范创建。首批创建6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强化地标知识产权宣传,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评价推荐工作。推进国际交流,参与中欧、中美、中澳等有关谈判,开展中欧地标国际合作研究和产品互认清单的筛选等工作。
在标志管理方面,全国各地组织开展标志使用市场专项检查,各地共出动检查人员3.6万人次,检查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19210个,发放宣传材料172万余份。推进“以产品类别为定标单元”的标识征订试点,北京、黑龙江、江苏、上海4省市526家获证单位的5333个产品参与试点。在质量抽检方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年度跟踪监测、元旦春节期间重点检测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监测工作。依法对16个(包括地方报送要求取消证书的)不合格无公害农产品进行了处理,其中15个产品撤销证书、取消标志使用权并在媒体曝光。去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抽检无公害农产品824个,抽检合格率99.2%;各地共组织抽检产品11538个,合格率99.7%。在日常巡查监管方面,重点检查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质量控制措施、档案记录、包装标识和内检员职责落实等情况。各地共检查巡查3762家获证单位。此外,制定出台《无公害农产品获证主体诚信管理办法(试行)》,建立监管信息数据库,启动了韭菜、鸡蛋等6个产品的风险防范与预警试点研究。
去年,农业部组织制定了13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和3个产品检测目录,修订了1个产地环境评价准则。对已实施的55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开展技术评估,组织开展小品种检测目录认证风险调查监测,形成58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组织定点检测机构参加农业部组织的能力验证考核,举办定点检测机构培训班。目前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有158家,产地环境检测机构有184家。修订完善检查员和内检员培训教材,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全年共组织或协助地方培训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5000余人、内检员2万余人、无公害农产品师资118人、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业务骨干167人,培训农产品地理标志核查员526人。
重点问题重点解决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工作会上指出,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发挥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支撑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在这两项工作开展中,存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这些年,无公害农产品事业有了较好发展,但复查换证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复查换证率是衡量无公害农产品事业是否良性发展的核心指标,复查换证率高说明动力足、可持续性好,反之则表示动机偶然、持续性差。刘新录说,复查换证率低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点:一是多年来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由于存在重“新”轻“旧”的思想,一些地方对复查换证还缺乏推动措施。二是市场效益是企业申请认证的重要内在动力,但由于目前安全优质农产品市场环境还不十分理想,申请主体有时得不到更多效益,导致复查换证积极性不高。三是当前认证审查和监管的新要求使得一些获证产品、获证主体,无法继续满足相应条件而选择退出。而因前两个原因不复查换证的可能要占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