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陶艺的人,此生必要去景德镇看看,或许十年后,做玻璃的人,也会带着朝圣的心,到博山走一走。
博山地处山东中部,位于蒙山山脉北麓,因山地和丘陵地形,限制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所以自古以来,这里都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尤以陶瓷、琉璃为最。在清宫造办处记载的三处琉璃产区中,博山是现今唯一留存的、还在生产琉璃的地方。
2008年,我大学四年级,因为学习玻璃艺术前来调研,一眼就望见城区有一团浓密的烟云,毋庸置疑,那便是集中制作陶瓷、琉璃的作坊区,只要看见长长的烟筒,便可定位琉璃炉的位置。这样的情形,与清同治年间德国人李·希霍芬来博山考察时,记录的如出一辙:“博山县是我现在所遇到过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一直在劳动着,运转着。它有作为一个工厂区的烟熏火燎的外貌,标志着各种工厂的位置……”
孝妇河孕育出琉璃彩
无论陶瓷还是琉璃,都离不开火,燃料是这两种手工艺中最重要的因素,博山人,以煤炭烧制琉璃,一直持续到2000年。在博山东坡工业园,有一只建在煤井旁边的琉璃炉,尽管已经停止开采多年,但夏天时,人们会将啤酒、水等放入煤井内让其变凉,中午间歇,还有不少人去井口睡觉。博山琉璃的发达,与当地产煤是离不开的。
我们常说琉璃火里来水里去,如果没有水,博山琉璃是无法产业化的,所以国内唯一一座专门供奉琉璃神的庙宇炉神庙,便建在孝妇河的西岸,西冶街的南首。
在博山,琉璃从业者被称为炉匠,人,是琉璃行当得以长存的最关键因素。在元代历史上,有个非常出名的制度——匠籍,家族所从事的职业若属于匠籍制,那么世代子孙都要继续从事此行业。但建国初期的农村合作化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制度,上个世纪70年代,博山美术琉璃厂成立,家庭作坊被整合到一起,学琉璃变得容易起来,但工匠间的师承关系却被打乱,家族的使命感和荣耀感消失了,于是近50年来,一个家族中,做琉璃的工匠大多只有一代人。
在调研博山古玻璃技法时,我曾采访一位做镯子的老艺人,姓闫,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闫家镯子”传人,从他往上至少三代从事琉璃镯子的制作,但到他的儿女时,没有一人愿意接过这门手艺了。每每聊天,总会听他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这一门手艺就断在我手里了!”
年轻人带来玻璃心
当然除了传承制度被破坏,工业化是对博山琉璃最大的冲击。2000年左右,因为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琉璃厂被淘汰掉70%,八年后,琉璃厂的数量总共也不过10来家。说是工厂,其实大多也是作坊的模样。
现在博山所出的琉璃作品,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蜻蜓眼珠、古贸易珠等手工琉璃制作技艺都是从意大利传来,包括配方、颜色系统、产品架构等,博山清代以前的工艺已近消失殆尽,留下来的,大概只有擀珠和烟壶工艺了。近30年来,博山的琉璃厂沉沉浮浮,好坏全由国际环境决定,所以博山近600年的琉璃生产格局,几乎原地踏步。反倒是玻璃产业越做越大。
常有人说琉璃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其实比较狭隘,琉璃一般是指加入各种氧化物烧制而成的有色玻璃作品,由此可见琉璃只是玻璃的一个种类。而现在来博山的人,大多是冲着玻璃技艺而来,这里除了没有现代的脱蜡铸造技艺外,玻璃艺术中的吹制、灯工、刻花等技艺全都有。
近些年随着艺术院校玻璃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院派年轻人走进博山,或考察、或学习、或留驻,带来一股青春活力。三年前,我再次来到博山,创办了个人工作室,算是这里的第一个私人工作室,但业务内容比较繁杂,吹制也是借助工厂的资源和人员完成,热熔才由自己操刀,再外加一些设计项目,基本收支平衡。
而如今的博山,以几个人为基础的小型团队多了起来,订单多时,他们会自己带几个工人去工厂包料,租赁别人家的窑口做东西。于是有人抱着赚大钱的心态加入其中,但事实上,一只炉子的费用和持续费用十分高昂,目前市场对玻璃艺术的认知度也不高,入不敷出是常态。但大浪淘沙,总有真心喜爱玻璃艺术的年轻从业者加入,或许十年后,博山能成为下一个“景德镇”,玻璃艺术会在这里传统与时尚并存。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这是佛家追求的一种单纯宁静、澈照四方的心境,也将琉璃独有的魅力展现无遗。纵观中国古代琉璃器,大多素雅内敛,不像西方艺术偏重外在形态,却注重内在张力与含义。人生在世,当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生命中的生命》
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第十二工作室的安芝漩,创作灵感源于她生活的家乡兰州。“我生活的城市被夹在两座巨大的山脉之间,于是常常幻想山后会有一个美好世界,总渴望去探索和接触外面的世界。”这个中国传统造型的竹质鸟笼与灯工玻璃结合,给人带来冲破牢笼束缚的快感与美好,获捷克共和国Sanssouci Junior Glass Match三等奖。
博山地处山东中部,位于蒙山山脉北麓,因山地和丘陵地形,限制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所以自古以来,这里都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尤以陶瓷、琉璃为最。在清宫造办处记载的三处琉璃产区中,博山是现今唯一留存的、还在生产琉璃的地方。
2008年,我大学四年级,因为学习玻璃艺术前来调研,一眼就望见城区有一团浓密的烟云,毋庸置疑,那便是集中制作陶瓷、琉璃的作坊区,只要看见长长的烟筒,便可定位琉璃炉的位置。这样的情形,与清同治年间德国人李·希霍芬来博山考察时,记录的如出一辙:“博山县是我现在所遇到过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一直在劳动着,运转着。它有作为一个工厂区的烟熏火燎的外貌,标志着各种工厂的位置……”
孝妇河孕育出琉璃彩
无论陶瓷还是琉璃,都离不开火,燃料是这两种手工艺中最重要的因素,博山人,以煤炭烧制琉璃,一直持续到2000年。在博山东坡工业园,有一只建在煤井旁边的琉璃炉,尽管已经停止开采多年,但夏天时,人们会将啤酒、水等放入煤井内让其变凉,中午间歇,还有不少人去井口睡觉。博山琉璃的发达,与当地产煤是离不开的。
我们常说琉璃火里来水里去,如果没有水,博山琉璃是无法产业化的,所以国内唯一一座专门供奉琉璃神的庙宇炉神庙,便建在孝妇河的西岸,西冶街的南首。
在博山,琉璃从业者被称为炉匠,人,是琉璃行当得以长存的最关键因素。在元代历史上,有个非常出名的制度——匠籍,家族所从事的职业若属于匠籍制,那么世代子孙都要继续从事此行业。但建国初期的农村合作化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制度,上个世纪70年代,博山美术琉璃厂成立,家庭作坊被整合到一起,学琉璃变得容易起来,但工匠间的师承关系却被打乱,家族的使命感和荣耀感消失了,于是近50年来,一个家族中,做琉璃的工匠大多只有一代人。
在调研博山古玻璃技法时,我曾采访一位做镯子的老艺人,姓闫,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闫家镯子”传人,从他往上至少三代从事琉璃镯子的制作,但到他的儿女时,没有一人愿意接过这门手艺了。每每聊天,总会听他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这一门手艺就断在我手里了!”
年轻人带来玻璃心
当然除了传承制度被破坏,工业化是对博山琉璃最大的冲击。2000年左右,因为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琉璃厂被淘汰掉70%,八年后,琉璃厂的数量总共也不过10来家。说是工厂,其实大多也是作坊的模样。
现在博山所出的琉璃作品,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蜻蜓眼珠、古贸易珠等手工琉璃制作技艺都是从意大利传来,包括配方、颜色系统、产品架构等,博山清代以前的工艺已近消失殆尽,留下来的,大概只有擀珠和烟壶工艺了。近30年来,博山的琉璃厂沉沉浮浮,好坏全由国际环境决定,所以博山近600年的琉璃生产格局,几乎原地踏步。反倒是玻璃产业越做越大。
常有人说琉璃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其实比较狭隘,琉璃一般是指加入各种氧化物烧制而成的有色玻璃作品,由此可见琉璃只是玻璃的一个种类。而现在来博山的人,大多是冲着玻璃技艺而来,这里除了没有现代的脱蜡铸造技艺外,玻璃艺术中的吹制、灯工、刻花等技艺全都有。
近些年随着艺术院校玻璃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院派年轻人走进博山,或考察、或学习、或留驻,带来一股青春活力。三年前,我再次来到博山,创办了个人工作室,算是这里的第一个私人工作室,但业务内容比较繁杂,吹制也是借助工厂的资源和人员完成,热熔才由自己操刀,再外加一些设计项目,基本收支平衡。
而如今的博山,以几个人为基础的小型团队多了起来,订单多时,他们会自己带几个工人去工厂包料,租赁别人家的窑口做东西。于是有人抱着赚大钱的心态加入其中,但事实上,一只炉子的费用和持续费用十分高昂,目前市场对玻璃艺术的认知度也不高,入不敷出是常态。但大浪淘沙,总有真心喜爱玻璃艺术的年轻从业者加入,或许十年后,博山能成为下一个“景德镇”,玻璃艺术会在这里传统与时尚并存。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这是佛家追求的一种单纯宁静、澈照四方的心境,也将琉璃独有的魅力展现无遗。纵观中国古代琉璃器,大多素雅内敛,不像西方艺术偏重外在形态,却注重内在张力与含义。人生在世,当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生命中的生命》
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第十二工作室的安芝漩,创作灵感源于她生活的家乡兰州。“我生活的城市被夹在两座巨大的山脉之间,于是常常幻想山后会有一个美好世界,总渴望去探索和接触外面的世界。”这个中国传统造型的竹质鸟笼与灯工玻璃结合,给人带来冲破牢笼束缚的快感与美好,获捷克共和国Sanssouci Junior Glass Match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