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与死同时存在,相伴相随,构成人生命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a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人们在提倡“优生、优育、优活”的同时,也倡导“优死”,特别是对于晚期癌症的病友们来说,如何正确面对生与死,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患癌症,约有14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已占疾病死因首位。50%~80%癌症病患有疼痛,晚期更高达60%~90%。疼痛不仅限制癌症患者活动、食欲,影响睡眠,当疼痛加剧时,还可能产生焦虑、抑郁、多疑、自卑、厌世等心理。
如何使他们无痛苦、有尊严地离世,如何使他们及家属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勇敢面对现实,接受死亡,显得尤为重要。一位肿瘤医生曾经说过: 我们不一定能让病者活得很长,但我们可以帮他们把生活的路走得很宽。这是一名医者对他们的承诺,也是医者的无奈。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对老夫妇,儿女都在国外,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大爷胃癌晚期,大娘又有高血压,二人非常恩爱。尽管如此,由于大爷病期晚,年龄大,体质又差,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肝脏及腹腔淋巴结,出现了明显的腹胀、疼痛等症状。我们也开具了一些吗啡类止疼的药物,希望能改善其症状。
但大爷固执的认为,我们所开具的药物容易上瘾,拒绝服用。疼痛越来越重,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大爷会经常莫名其妙的大发脾气,搞得大娘经常血压升高,苦不堪言。但所有的这些,大娘从来没有向外人说过,也没有和儿女提过,一直默默承受着,直到有一天。记得那天我值班,大娘和我聊天,慢慢就聊到了这些。
从那天起,我们就特别注意大爷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时不时的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慢慢地,在我们的耐心开导下,大爷开始按时吃药了,治疗也积极了,疼痛也明显减轻了,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大娘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劝其他病友们积极主动生活,他的幽默诙谐总是感染着同病房的病友们。大爷说,他死而无憾,大娘很感激我们,他们的儿女也很感激我们,尽管最终他还是离开了我们。
如何使晚期癌症患者正确面对生与死,如何帮助其走好人生最后一程,是医护人员、家属和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不仅为他们提供躯体的照顾,还要提供精神心理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爱。
对临终患者,尽管一些积极的抢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除颤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但生活质量极差。这样做,不仅增加病人痛苦,而且明显增加了家庭负担。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或最后几小时,高质量的生活远比活着重要。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死亡观
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不只是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它还意味着对生命的肯定。正如西汉司马迁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我国,“优生”已经深入人心,“优死”则还有些陌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也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医疗服务。
特别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死亡应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进而更加珍惜生命,在剩下的时间里,能够过得更健康,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在死亡来临的那一刻,能够坦然面对,使自己既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一生,同时又有一个淡然安乐的结束。
把姑息治疗作为减轻痛苦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名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治疗的目的已经不是治愈,而是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延长生存,简而言之,如何让他们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因此,对于疾病进展期的患者,肿瘤相关症状和并发症逐渐增多,疼痛、呼吸困难、厌食、恶液质、恶心及呕吐、便秘、恶性肠梗阻、疲劳、睡眠障碍、瞻妄等成为患者的常见症状,往往不能耐受常规的放疗、化疗及手术等抗肿瘤治疗,对肿瘤及引起的并发症要给予姑息治疗。
肿瘤的治疗,并不是生命不息,治疗不止,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容易导致过度治疗。过度治疗对晚期癌症病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有的晚期癌症病人反复化疗容易造成体质差,白细胞低,只会增加他们的痛苦;有的肿瘤患者因放疗过度导致的后遗症往往比肿瘤本身还要难治并且痛苦万分;临终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毫无意义的有创操作,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增加家庭负担。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我们更加注重罹患肿瘤的病人,而不是肿瘤这个疾病,我们更加提倡“人瘤共存,带瘤生存”。医学在进步,但其进步的速度仍然赶不上疾病的进展,现有的治疗手段并不能使晚期癌症患者达到治愈。
姑息医学就是对那些不可治愈的病人完全的主动的治疗和护理,对其既要积极治疗,又不过度治疗。通俗一点讲,就是要通过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姑息性手术、姑息性局部放疗及对晚期肿瘤并发症的处理,使患者坚定生命的信念,既不促进其死亡,也不推迟其死亡,使患者在临终前尽可能主动的生活,对病人家属也提供一个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并正确对待病人在世时的一切情况,以及最后自己所承受的伤痛。
积极关注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最不容忽视。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焦虑、孤独、恐惧绝望,最终认可接受。帮助癌症患者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减少痛苦,显得至关重要。
应根据他们的心理分期和个体差异,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恰当的帮助。在否认期要以和蔼的态度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理解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关心和照顾;在愤怒期要允许他们情感发泄;对无端的斥责、怒吼,要尽量忍耐、谅解、同情,避免和他们争辩;在协议期要尽最大的可能减轻他们痛苦;在抑郁期要给予安慰,并加强陪护,使他们将抑郁的感受发泄出来,通过引导让他们尽量放松,促进交流,从而了解其真正需求,给予最大满足;在接受期应尊重他们,不强迫与其交谈,加强基础护理,让其在无可逃避的死亡面前也能感悟到“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深邃魅力。
全面重视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 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形式。其目的在于减轻临终患者的心理负担,让患者在人生的最后岁月,能在充满温情的氛围中,安详、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这就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患癌症,约有14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已占疾病死因首位。50%~80%癌症病患有疼痛,晚期更高达60%~90%。疼痛不仅限制癌症患者活动、食欲,影响睡眠,当疼痛加剧时,还可能产生焦虑、抑郁、多疑、自卑、厌世等心理。
如何使他们无痛苦、有尊严地离世,如何使他们及家属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勇敢面对现实,接受死亡,显得尤为重要。一位肿瘤医生曾经说过: 我们不一定能让病者活得很长,但我们可以帮他们把生活的路走得很宽。这是一名医者对他们的承诺,也是医者的无奈。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对老夫妇,儿女都在国外,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大爷胃癌晚期,大娘又有高血压,二人非常恩爱。尽管如此,由于大爷病期晚,年龄大,体质又差,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肝脏及腹腔淋巴结,出现了明显的腹胀、疼痛等症状。我们也开具了一些吗啡类止疼的药物,希望能改善其症状。
但大爷固执的认为,我们所开具的药物容易上瘾,拒绝服用。疼痛越来越重,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大爷会经常莫名其妙的大发脾气,搞得大娘经常血压升高,苦不堪言。但所有的这些,大娘从来没有向外人说过,也没有和儿女提过,一直默默承受着,直到有一天。记得那天我值班,大娘和我聊天,慢慢就聊到了这些。
从那天起,我们就特别注意大爷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时不时的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慢慢地,在我们的耐心开导下,大爷开始按时吃药了,治疗也积极了,疼痛也明显减轻了,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大娘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劝其他病友们积极主动生活,他的幽默诙谐总是感染着同病房的病友们。大爷说,他死而无憾,大娘很感激我们,他们的儿女也很感激我们,尽管最终他还是离开了我们。
如何使晚期癌症患者正确面对生与死,如何帮助其走好人生最后一程,是医护人员、家属和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不仅为他们提供躯体的照顾,还要提供精神心理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爱。
对临终患者,尽管一些积极的抢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除颤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但生活质量极差。这样做,不仅增加病人痛苦,而且明显增加了家庭负担。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或最后几小时,高质量的生活远比活着重要。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死亡观
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不只是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它还意味着对生命的肯定。正如西汉司马迁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我国,“优生”已经深入人心,“优死”则还有些陌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也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医疗服务。
特别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死亡应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进而更加珍惜生命,在剩下的时间里,能够过得更健康,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在死亡来临的那一刻,能够坦然面对,使自己既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一生,同时又有一个淡然安乐的结束。
把姑息治疗作为减轻痛苦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名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治疗的目的已经不是治愈,而是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延长生存,简而言之,如何让他们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因此,对于疾病进展期的患者,肿瘤相关症状和并发症逐渐增多,疼痛、呼吸困难、厌食、恶液质、恶心及呕吐、便秘、恶性肠梗阻、疲劳、睡眠障碍、瞻妄等成为患者的常见症状,往往不能耐受常规的放疗、化疗及手术等抗肿瘤治疗,对肿瘤及引起的并发症要给予姑息治疗。
肿瘤的治疗,并不是生命不息,治疗不止,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容易导致过度治疗。过度治疗对晚期癌症病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有的晚期癌症病人反复化疗容易造成体质差,白细胞低,只会增加他们的痛苦;有的肿瘤患者因放疗过度导致的后遗症往往比肿瘤本身还要难治并且痛苦万分;临终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毫无意义的有创操作,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增加家庭负担。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我们更加注重罹患肿瘤的病人,而不是肿瘤这个疾病,我们更加提倡“人瘤共存,带瘤生存”。医学在进步,但其进步的速度仍然赶不上疾病的进展,现有的治疗手段并不能使晚期癌症患者达到治愈。
姑息医学就是对那些不可治愈的病人完全的主动的治疗和护理,对其既要积极治疗,又不过度治疗。通俗一点讲,就是要通过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姑息性手术、姑息性局部放疗及对晚期肿瘤并发症的处理,使患者坚定生命的信念,既不促进其死亡,也不推迟其死亡,使患者在临终前尽可能主动的生活,对病人家属也提供一个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并正确对待病人在世时的一切情况,以及最后自己所承受的伤痛。
积极关注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最不容忽视。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焦虑、孤独、恐惧绝望,最终认可接受。帮助癌症患者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减少痛苦,显得至关重要。
应根据他们的心理分期和个体差异,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恰当的帮助。在否认期要以和蔼的态度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理解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关心和照顾;在愤怒期要允许他们情感发泄;对无端的斥责、怒吼,要尽量忍耐、谅解、同情,避免和他们争辩;在协议期要尽最大的可能减轻他们痛苦;在抑郁期要给予安慰,并加强陪护,使他们将抑郁的感受发泄出来,通过引导让他们尽量放松,促进交流,从而了解其真正需求,给予最大满足;在接受期应尊重他们,不强迫与其交谈,加强基础护理,让其在无可逃避的死亡面前也能感悟到“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深邃魅力。
全面重视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 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形式。其目的在于减轻临终患者的心理负担,让患者在人生的最后岁月,能在充满温情的氛围中,安详、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这就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