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情书、送玫瑰,是人类表示爱意的小仪式,会增添情侣间的一丝甜蜜和浪漫。不过,这些小仪式都远远比不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长久爱情,一夫一妻制也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开始的标志之一。然而,在维持一段长久的浪漫关系上,人类可不是唯一物种,许多动物在一生中,竟然也只会选择一个伴侣。
动物的“终身爱情”
如果要在动物中挑选一对彼此忠诚的“情侣”,许多人也许会想到帝企鹅。这种世界上现今体型最大的企鹅,一个繁殖期只与一个固定伴侣交配。而且,雄企鹅堪称非常尽责的爸爸。
当雌企鹅产下一枚蛋后,就会返回大海捕食。雄企鹅则会挑起孵化的重担。在零下40℃的低温和风速达每小时200千米的大风中,企鹅蛋不能掉到地面或冰面上,否则就会把未出世的企鹅宝宝冻坏。所以,雄企鹅必须用育儿袋牢牢地包覆好企鹅蛋。它们通常一动不动,不吃不喝达65天,全靠身体储存的脂肪度日。如果雌企鹅不回来,雄企鹅还会继续承担“抚育”任务,从食道的一个分泌腺中分泌出乳白色的乳状物质来喂食小企鹅。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历尽千辛万苦捕食的雌企鹅,会在两个月后,带着食物返回,还能在数以百计的企鹅爸爸中,通过叫声找到自己的丈夫。这个时候,瘦骨嶙峋的雄企鹅才可以去觅食。
帝企鹅的忠贞行为在鸟类中也许并不罕见。几乎所有的鸟类都会与同一个伴侣形成比较长久的交配关系。比起痴情的鸟儿,4000种哺乳动物中,只有约3%~5%的动物是一夫一妻制。
然而,我们也知道,当雌性与不同的雄性交配,可以生产基因多样化的后代,当环境转变时,后代能存活的机会也大大增加。遗传学家也指出,雄性性细胞,往往比雌性性细胞更容易制造,一般而言,雄性可以令多个雌性受精,而雌性在特定的阶段,就会停止生育。所以,一夫一妻制会让一些动物的繁殖机会减少。那么,为什么它们能形成这么稳定的伴侣关系呢?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当人类夫妻在长时间相处,而心生厌倦后,往往还是会选择维持婚姻关系,一个最常见的理由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大多数动物的一夫一妻制还真是为了孩子。当一种物种自身的环境充满危险,缺乏资源,它们的后代很可能在年幼阶段死亡,为了后代,它们会维持一起帮助后代长大成熟的关系。这种稳定的伴侣关系,有助于后代的存活。一夫一妻制也就成为了一些动物的生存策略。
这种情况在鸟类中就很常见。幼鸟的成长离不开雌雄鸟的共同努力,因为筑巢、孵化、觅食等一系列养育后代的行为,往往并不是一只鸟就能完成的。再拿帝企鹅来说,当雌企鹅产下企鹅蛋后,身体储存的能量消耗殆尽,必须返回大海捕食。由于繁殖地和捕食地相距十分遥远,雌企鹅会一去数月,这个时候雄企鹅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孵蛋过程中,直到雌企鹅归来。
1986年,两位科学家曾利用“绑架”雄鸟的方法研究了单亲家庭对于鸟类的影响。以大山雀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双亲家庭在一个繁殖季节平均可以养活8只小鸟,每只小鸟的平均体重为18.5克;相比之下失去了丈夫的雌山雀只能养活5.5只平均体重为16.5克的小鸟,其中有些幼鸟还很有可能会夭折。
而在哺乳动物中,由于雌性哺乳动物在生产后,能用乳汁独立哺育后代,雄性哺乳动物对后代的孵育作用也没有雄鸟那么大,所以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动物会少很多。不过,虽然这种情况很少,但还是有大概200多种哺乳动物采取一夫一妻制,比如猿、人、猴等灵长类动物,这又是为什么呢?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在研究了灵长类动物的各种行为后,发现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之前,在灵长类动物中,“雄性杀婴”的行为很常见。雄性往往会杀死不属于自己的婴儿,这会既让其他雄性失去后代,又使雌性再經历一个漫长的哺乳期。所以,研究者推测,在生存压力下,雌雄必须紧密团结,才能防止后代被杀害,所以才出现了哺乳动物的一夫一妻制现象。
也会分泌爱情化学物质
不过,大多数鸟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夫唱妇随关系”只能维持一个繁殖季,交配季节一过,它们又会重新找对象。
另外一些动物则会更加“痴情”,它们的爱情能维持一生。
生活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亚南极水域、南美洲的南部海岸的南部凤冠企鹅,最独特的外貌特征是头上有一个羽冠,长着一个鲜艳的橘红色的喙,身材十分小巧,身高只有0.6米,体重只有几千克。但它们对爱情的态度却让人惊叹。
南部凤冠企鹅和它的伴侣在一年中,只有20~30天共同生活,在这一期间完成交配和繁殖,并共同养育后代。而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会彼此分开觅食。但年复一年,即便彼此分离的距离很远,它们仍旧会设法找到彼此,只是为了跟相同的伴侣交配。
在哺乳动物中,也有一些爱情模范。橙腹草原田鼠生活于北美洲中部,形似一只肥硕的大老鼠。一旦雄雌橙腹草原田鼠进行了交配,这两只动物就会形成一生的伴侣关系,它们共同筑巢,结伴而出觅食并抚育后代,并且避免接触其他的潜在交配对象。当一方死去,另一方会表现出悲伤的行为反应。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研究者们在研究橙腹草原田鼠后,发现原因就在于橙腹草原田鼠竟然也会像恋爱中的伴侣一样,大脑里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过程。比如草原田鼠在交配过程中,会分泌催产素、抗利尿激素、多巴胺等化学物质,而研究表明这些化学物质是动物两性关系能否稳定和持久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对于南部凤冠企鹅等鸟类来说,由于生命期很短,在其觅食的地区也很难碰到其他的异性企鹅,换一个对象不是最好的繁衍策略。
不过,就像人类社会一样,即便动物们可以形成一生的伴侣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会“偷腥”。研究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鸟类都会出轨,进行额外交配,75%的鸟类都以这样的交配方式诞生。亲子鉴定显示,像橙腹草原田鼠这样忠诚的动物,也会有偶尔的越轨行为。
动物的“终身爱情”
如果要在动物中挑选一对彼此忠诚的“情侣”,许多人也许会想到帝企鹅。这种世界上现今体型最大的企鹅,一个繁殖期只与一个固定伴侣交配。而且,雄企鹅堪称非常尽责的爸爸。
当雌企鹅产下一枚蛋后,就会返回大海捕食。雄企鹅则会挑起孵化的重担。在零下40℃的低温和风速达每小时200千米的大风中,企鹅蛋不能掉到地面或冰面上,否则就会把未出世的企鹅宝宝冻坏。所以,雄企鹅必须用育儿袋牢牢地包覆好企鹅蛋。它们通常一动不动,不吃不喝达65天,全靠身体储存的脂肪度日。如果雌企鹅不回来,雄企鹅还会继续承担“抚育”任务,从食道的一个分泌腺中分泌出乳白色的乳状物质来喂食小企鹅。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历尽千辛万苦捕食的雌企鹅,会在两个月后,带着食物返回,还能在数以百计的企鹅爸爸中,通过叫声找到自己的丈夫。这个时候,瘦骨嶙峋的雄企鹅才可以去觅食。
帝企鹅的忠贞行为在鸟类中也许并不罕见。几乎所有的鸟类都会与同一个伴侣形成比较长久的交配关系。比起痴情的鸟儿,4000种哺乳动物中,只有约3%~5%的动物是一夫一妻制。
然而,我们也知道,当雌性与不同的雄性交配,可以生产基因多样化的后代,当环境转变时,后代能存活的机会也大大增加。遗传学家也指出,雄性性细胞,往往比雌性性细胞更容易制造,一般而言,雄性可以令多个雌性受精,而雌性在特定的阶段,就会停止生育。所以,一夫一妻制会让一些动物的繁殖机会减少。那么,为什么它们能形成这么稳定的伴侣关系呢?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当人类夫妻在长时间相处,而心生厌倦后,往往还是会选择维持婚姻关系,一个最常见的理由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大多数动物的一夫一妻制还真是为了孩子。当一种物种自身的环境充满危险,缺乏资源,它们的后代很可能在年幼阶段死亡,为了后代,它们会维持一起帮助后代长大成熟的关系。这种稳定的伴侣关系,有助于后代的存活。一夫一妻制也就成为了一些动物的生存策略。
这种情况在鸟类中就很常见。幼鸟的成长离不开雌雄鸟的共同努力,因为筑巢、孵化、觅食等一系列养育后代的行为,往往并不是一只鸟就能完成的。再拿帝企鹅来说,当雌企鹅产下企鹅蛋后,身体储存的能量消耗殆尽,必须返回大海捕食。由于繁殖地和捕食地相距十分遥远,雌企鹅会一去数月,这个时候雄企鹅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孵蛋过程中,直到雌企鹅归来。
1986年,两位科学家曾利用“绑架”雄鸟的方法研究了单亲家庭对于鸟类的影响。以大山雀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双亲家庭在一个繁殖季节平均可以养活8只小鸟,每只小鸟的平均体重为18.5克;相比之下失去了丈夫的雌山雀只能养活5.5只平均体重为16.5克的小鸟,其中有些幼鸟还很有可能会夭折。
而在哺乳动物中,由于雌性哺乳动物在生产后,能用乳汁独立哺育后代,雄性哺乳动物对后代的孵育作用也没有雄鸟那么大,所以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动物会少很多。不过,虽然这种情况很少,但还是有大概200多种哺乳动物采取一夫一妻制,比如猿、人、猴等灵长类动物,这又是为什么呢?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在研究了灵长类动物的各种行为后,发现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之前,在灵长类动物中,“雄性杀婴”的行为很常见。雄性往往会杀死不属于自己的婴儿,这会既让其他雄性失去后代,又使雌性再經历一个漫长的哺乳期。所以,研究者推测,在生存压力下,雌雄必须紧密团结,才能防止后代被杀害,所以才出现了哺乳动物的一夫一妻制现象。
也会分泌爱情化学物质
不过,大多数鸟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夫唱妇随关系”只能维持一个繁殖季,交配季节一过,它们又会重新找对象。
另外一些动物则会更加“痴情”,它们的爱情能维持一生。
生活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亚南极水域、南美洲的南部海岸的南部凤冠企鹅,最独特的外貌特征是头上有一个羽冠,长着一个鲜艳的橘红色的喙,身材十分小巧,身高只有0.6米,体重只有几千克。但它们对爱情的态度却让人惊叹。
南部凤冠企鹅和它的伴侣在一年中,只有20~30天共同生活,在这一期间完成交配和繁殖,并共同养育后代。而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会彼此分开觅食。但年复一年,即便彼此分离的距离很远,它们仍旧会设法找到彼此,只是为了跟相同的伴侣交配。
在哺乳动物中,也有一些爱情模范。橙腹草原田鼠生活于北美洲中部,形似一只肥硕的大老鼠。一旦雄雌橙腹草原田鼠进行了交配,这两只动物就会形成一生的伴侣关系,它们共同筑巢,结伴而出觅食并抚育后代,并且避免接触其他的潜在交配对象。当一方死去,另一方会表现出悲伤的行为反应。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研究者们在研究橙腹草原田鼠后,发现原因就在于橙腹草原田鼠竟然也会像恋爱中的伴侣一样,大脑里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过程。比如草原田鼠在交配过程中,会分泌催产素、抗利尿激素、多巴胺等化学物质,而研究表明这些化学物质是动物两性关系能否稳定和持久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对于南部凤冠企鹅等鸟类来说,由于生命期很短,在其觅食的地区也很难碰到其他的异性企鹅,换一个对象不是最好的繁衍策略。
不过,就像人类社会一样,即便动物们可以形成一生的伴侣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会“偷腥”。研究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鸟类都会出轨,进行额外交配,75%的鸟类都以这样的交配方式诞生。亲子鉴定显示,像橙腹草原田鼠这样忠诚的动物,也会有偶尔的越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