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慢心律口服治疗,观察组进行胺碘酮口服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例数为33例,治疗有效率为94.2%?对照组的治疗有效例数为25例,治疗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8.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5.7%,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关键词:胺碘酮;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51-01
冠心病是常见的中老年心血管疾病,也可以称之为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阻塞或者器质性狭窄导致心肌坏死以及心肌缺血?心律不齐是冠心病表现的一类,临床表现为房颤?心跳缓慢?房性早搏?心跳不规则?心悸以及心跳暂停,病情严重时会引起抽搐?胸闷?胸痛?头晕?多汗以及昏迷等,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1]?我院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研究中,运用了胺碘酮,效果显著,现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56~80岁,病程4~22年?患者均接受实验室与心电图检查,房颤30例?房性早搏20例,室性早搏20例?合并糖尿病20例,高血压15例,高脂血13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并进行慢心律治疗,每日3次,一次0.1g?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每日3次,一次0.2g,治疗改善后,可调整为每日两次,一次0.2g,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调整为一次50~200mg?治疗时间为10~14天?
1.3 观察指标: 进行心电图描记,观测P-R间期?心率与Q-T指标以及QRS时限,进行心功能评价?复查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胸片?甲状腺功能以及尿常规?
1.4 评估标准: 显效:患者心律失常完全消失,心电图显示正常?好转: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和次数相比治疗前<50%?无效: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和次数相比治疗前>50%?恶化:没达到上述标准,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观察组显效25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94.2%?对照组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10例,有效率71.4%,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呕吐2例,不良反应率为8.5%?对照组恶心3例,呕吐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不良反应率25.7%?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非常常见,心脏的情况和发生率有一定关系,治疗上需要对冠心病加以积极的治疗?胺碘酮用于抗心律失常的一种广谱药物,可以阻滞钾离子通道,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液供給,适合老年患者的治疗?上世纪60年代,胺碘酮被研究成功,主要用于临床心绞痛的治疗,80年代被广泛运用于心律失常治疗当中,效果显著[2]?该类药物延长了心房?心室肌与传导系统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间,成功的避免了折返激动,有效的控制了心律失常?胺碘酮可以应对与冠心病导致的各类心律失常,例如室性与室上性心律失常,这种药物可以治疗心绞痛,也可以控制心律失常?所以这种药物可以治疗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疗效?小剂量的长期用药可以巩固对心律失常的控制,安全有效,符合老年人的特点?运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医务人员要按照实际情况,减轻药物用量,避免用药不良反应?还需要注意,老年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根据定时定量的用药原则,在家属的看护下服用药物,避免不习惯或者记忆力差等问题导致漏服的情况[2] ?
本次研究对75例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进行胺碘酮与慢心律分组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有效例数为33例,治疗有效率为94.2%?对照组的治疗有效例数为25例,治疗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呕吐2例,不良反应率为8.5%?对照组恶心3例,呕吐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不良反应率25.7%?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 董强. 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疗效分析[J]. 北方药学,2013,04(02):92-93.
[2] 陆兴荣. 23例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率不齐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03):3131.
关键词:胺碘酮;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51-01
冠心病是常见的中老年心血管疾病,也可以称之为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阻塞或者器质性狭窄导致心肌坏死以及心肌缺血?心律不齐是冠心病表现的一类,临床表现为房颤?心跳缓慢?房性早搏?心跳不规则?心悸以及心跳暂停,病情严重时会引起抽搐?胸闷?胸痛?头晕?多汗以及昏迷等,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1]?我院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研究中,运用了胺碘酮,效果显著,现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56~80岁,病程4~22年?患者均接受实验室与心电图检查,房颤30例?房性早搏20例,室性早搏20例?合并糖尿病20例,高血压15例,高脂血13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并进行慢心律治疗,每日3次,一次0.1g?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每日3次,一次0.2g,治疗改善后,可调整为每日两次,一次0.2g,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调整为一次50~200mg?治疗时间为10~14天?
1.3 观察指标: 进行心电图描记,观测P-R间期?心率与Q-T指标以及QRS时限,进行心功能评价?复查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胸片?甲状腺功能以及尿常规?
1.4 评估标准: 显效:患者心律失常完全消失,心电图显示正常?好转: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和次数相比治疗前<50%?无效: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和次数相比治疗前>50%?恶化:没达到上述标准,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观察组显效25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94.2%?对照组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10例,有效率71.4%,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呕吐2例,不良反应率为8.5%?对照组恶心3例,呕吐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不良反应率25.7%?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非常常见,心脏的情况和发生率有一定关系,治疗上需要对冠心病加以积极的治疗?胺碘酮用于抗心律失常的一种广谱药物,可以阻滞钾离子通道,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液供給,适合老年患者的治疗?上世纪60年代,胺碘酮被研究成功,主要用于临床心绞痛的治疗,80年代被广泛运用于心律失常治疗当中,效果显著[2]?该类药物延长了心房?心室肌与传导系统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间,成功的避免了折返激动,有效的控制了心律失常?胺碘酮可以应对与冠心病导致的各类心律失常,例如室性与室上性心律失常,这种药物可以治疗心绞痛,也可以控制心律失常?所以这种药物可以治疗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疗效?小剂量的长期用药可以巩固对心律失常的控制,安全有效,符合老年人的特点?运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医务人员要按照实际情况,减轻药物用量,避免用药不良反应?还需要注意,老年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根据定时定量的用药原则,在家属的看护下服用药物,避免不习惯或者记忆力差等问题导致漏服的情况[2] ?
本次研究对75例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进行胺碘酮与慢心律分组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有效例数为33例,治疗有效率为94.2%?对照组的治疗有效例数为25例,治疗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呕吐2例,不良反应率为8.5%?对照组恶心3例,呕吐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不良反应率25.7%?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 董强. 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疗效分析[J]. 北方药学,2013,04(02):92-93.
[2] 陆兴荣. 23例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率不齐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03):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