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析社区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心理因素。方法 选取我社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3例脑梗死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本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心理状况。结果 经过分析得知,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及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急性脑梗死的发病高危因素,而主要发病因素为吸烟、饮酒、肥胖;本组113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其抑郁和焦虑为主要因素,同时与患者的社会因素和身体因素是息息相关的;经治疗,基本治愈患者83例,占73.45%,显著进步患者20例,占17.70%,进步患者10例,占8.85%。无1例患者发生死亡,且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天-2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30.3±3.8)天。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积极防治脑梗死高危因素的同时,也应根据患者不同程度上的抑郁和焦虑,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旨在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社区脑梗死 危险因素 心理状况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56-01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多发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但目前根据相关的临床数据表明,该病的发病率呈年轻化的趋势,在我国,该病位居第二死亡原因,同时也全世界中老年患者长期残疾的第一原因[1]。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关于脑梗死患者相关的高危因素,已有大量的文献进行报道,总结可分为不可干预性因素和可干预性因素,不可干预性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种族等;可干预性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糖尿病、冠心病、肥胖、血脂异常、情绪应激等[2]。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不同程度上的肢体和语言障碍,且发病后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性的进行诊断治疗,这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为此,本文笔者通过对本社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3例脑梗死患者,探析社区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心理因素,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社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3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1995年)中的诊断标准[4],同时经过询问患者及家属基础疾病史(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等)、吸烟史、饮酒史和遗传因素等,并进行MRI和颅脑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73例,女性40例,年龄31-85岁,平均年龄(58.5±4.9)岁,自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为1-20h,主要表现为头昏、头晕、头痛、言语不清、抽搐、肢体麻木、复视、脑膜刺激征等。均给予患者心肌酶谱检测、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肾功能、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检查。
1.2 方法
确诊后给予患者溶栓治疗、改善微循环、并给予胞磷胆碱营养脑细胞等。对于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及心脏病等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同时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性格等进行心理治疗。
1.3 疗效判定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5]。患者致残程度为0级,能够恢复正常工作和操持家务,为基本治愈;患者致残程度为1-3级,部分生活可以自理,为显著进步;患者致残程度大于4级,症状有所改善,但患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为进步。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本文数据的分析,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113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113例患者中,高血压疾病史患者71例,占62.83%,且发病时患者的血压高达160/100mmHg的患者84例,占74.34%,冠心病疾病史患者27例,占23.89%,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患者29例,占25.66%,高血脂患者51例,占45.13%,糖尿病患者22例,占19.47%。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精神异常史。见表1.
表1 本组113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n(%)]
2.2 本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因素分析
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关系、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健康自我评价、家属态度、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均可以导致患者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此外,患者的长期住院、肢体活动受限、医务人员及家庭人员的态度关心不够,也是引起患者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
2.3 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经过对本组患者对症及心理治疗,取得疗效比较理想。其中基本治愈患者83例,占73.45%,显著进步患者20例,占17.70%,进步患者10例,占8.85%。无1例患者发生死亡,且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天-2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30.3±3.8)天。见表2.
表2 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n(%)]
3 结果
脑梗死的发生,给患者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近年来,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脑梗死的发病人群已趋于年轻化,本文113例患者中其年龄最小者31岁,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最为常见,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目前,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被公认为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本组通过研究表明,113例患者中,高血压疾病史患者71例,占62.83%,且发病时患者的血压高达160/100mmHg的患者84例,占74.34%,冠心病疾病史患者27例,占23.89%,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患者29例,占25.66%,高血脂患者51例,占45.13%,糖尿病患者22例,占19.47%。这与耿涛的研究结果一致[6]。根据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不管是老年人群还是青年人群的高血压者,均存在发生脑梗死的危险,由于患者长期高血压会引起脑部深部支动脉高压性小动脉脂质透明样病变及动脉粥样变,在该病理基础上会进一步致使穿支小动脉阻塞,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同时也会因为破裂出血造成小灶性脑部出血[7]。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梗死区的供血动脉受压引起局部脑组织发生梗死,因此,临床上要积极控制高血压,预防脑梗死的发生[8]。
糖尿病和高血脂之间关系密切,患有糖尿病患者更易诱发脑梗死,此外,合并高血糖的还会加重脑梗死的病情,因此,临床上要尽早干预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饮酒和肥胖的患者,积极预防脑梗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向患者普及相关预防知识,对这些高危因素高度重视,并针对性的采取防御措施,才能够有效的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9]。本文通过研究表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为主,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关系、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健康自我评价、家属态度、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均可以导致患者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此外,患者的长期住院、肢体活动受限、医务人员及家庭人员的态度关心不够,也是引起患者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医务人员要理解关心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治疗,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蓝海,李金荣,谢丽乾,王芸芸,陆胜严. 社区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心理因素分析[J]. 蛇志,2010,03:252+313.
[2]郑朋,脑梗死患者的饮食现状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调查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39(4):311-312.
[3] 帕丽哈,巴依道列提,兴红.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127-128.
[4]冯光坤,牛建花,朱海英,马英文.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7:1940-1942.
[5]黄旭升.高血压与脑血管病[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3):287-288.
[6]耿涛. 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J]. 黑龙江医学,2011,06:432-433.
[7] 钱文忠 . 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86-88.
[8]杨左光. 180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845-3846.
[9]刘伟.无症状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4):21-22.
【关键词】 社区脑梗死 危险因素 心理状况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56-01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多发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但目前根据相关的临床数据表明,该病的发病率呈年轻化的趋势,在我国,该病位居第二死亡原因,同时也全世界中老年患者长期残疾的第一原因[1]。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关于脑梗死患者相关的高危因素,已有大量的文献进行报道,总结可分为不可干预性因素和可干预性因素,不可干预性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种族等;可干预性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糖尿病、冠心病、肥胖、血脂异常、情绪应激等[2]。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不同程度上的肢体和语言障碍,且发病后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性的进行诊断治疗,这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为此,本文笔者通过对本社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3例脑梗死患者,探析社区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心理因素,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社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3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1995年)中的诊断标准[4],同时经过询问患者及家属基础疾病史(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等)、吸烟史、饮酒史和遗传因素等,并进行MRI和颅脑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73例,女性40例,年龄31-85岁,平均年龄(58.5±4.9)岁,自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为1-20h,主要表现为头昏、头晕、头痛、言语不清、抽搐、肢体麻木、复视、脑膜刺激征等。均给予患者心肌酶谱检测、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肾功能、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检查。
1.2 方法
确诊后给予患者溶栓治疗、改善微循环、并给予胞磷胆碱营养脑细胞等。对于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及心脏病等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同时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性格等进行心理治疗。
1.3 疗效判定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5]。患者致残程度为0级,能够恢复正常工作和操持家务,为基本治愈;患者致残程度为1-3级,部分生活可以自理,为显著进步;患者致残程度大于4级,症状有所改善,但患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为进步。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本文数据的分析,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113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113例患者中,高血压疾病史患者71例,占62.83%,且发病时患者的血压高达160/100mmHg的患者84例,占74.34%,冠心病疾病史患者27例,占23.89%,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患者29例,占25.66%,高血脂患者51例,占45.13%,糖尿病患者22例,占19.47%。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精神异常史。见表1.
表1 本组113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n(%)]
2.2 本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因素分析
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关系、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健康自我评价、家属态度、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均可以导致患者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此外,患者的长期住院、肢体活动受限、医务人员及家庭人员的态度关心不够,也是引起患者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
2.3 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经过对本组患者对症及心理治疗,取得疗效比较理想。其中基本治愈患者83例,占73.45%,显著进步患者20例,占17.70%,进步患者10例,占8.85%。无1例患者发生死亡,且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天-2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30.3±3.8)天。见表2.
表2 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n(%)]
3 结果
脑梗死的发生,给患者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近年来,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脑梗死的发病人群已趋于年轻化,本文113例患者中其年龄最小者31岁,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最为常见,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目前,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被公认为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本组通过研究表明,113例患者中,高血压疾病史患者71例,占62.83%,且发病时患者的血压高达160/100mmHg的患者84例,占74.34%,冠心病疾病史患者27例,占23.89%,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患者29例,占25.66%,高血脂患者51例,占45.13%,糖尿病患者22例,占19.47%。这与耿涛的研究结果一致[6]。根据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不管是老年人群还是青年人群的高血压者,均存在发生脑梗死的危险,由于患者长期高血压会引起脑部深部支动脉高压性小动脉脂质透明样病变及动脉粥样变,在该病理基础上会进一步致使穿支小动脉阻塞,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同时也会因为破裂出血造成小灶性脑部出血[7]。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梗死区的供血动脉受压引起局部脑组织发生梗死,因此,临床上要积极控制高血压,预防脑梗死的发生[8]。
糖尿病和高血脂之间关系密切,患有糖尿病患者更易诱发脑梗死,此外,合并高血糖的还会加重脑梗死的病情,因此,临床上要尽早干预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饮酒和肥胖的患者,积极预防脑梗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向患者普及相关预防知识,对这些高危因素高度重视,并针对性的采取防御措施,才能够有效的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9]。本文通过研究表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为主,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关系、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健康自我评价、家属态度、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均可以导致患者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此外,患者的长期住院、肢体活动受限、医务人员及家庭人员的态度关心不够,也是引起患者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医务人员要理解关心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治疗,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蓝海,李金荣,谢丽乾,王芸芸,陆胜严. 社区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心理因素分析[J]. 蛇志,2010,03:252+313.
[2]郑朋,脑梗死患者的饮食现状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调查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39(4):311-312.
[3] 帕丽哈,巴依道列提,兴红.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127-128.
[4]冯光坤,牛建花,朱海英,马英文.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7:1940-1942.
[5]黄旭升.高血压与脑血管病[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3):287-288.
[6]耿涛. 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J]. 黑龙江医学,2011,06:432-433.
[7] 钱文忠 . 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86-88.
[8]杨左光. 180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845-3846.
[9]刘伟.无症状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