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从文字形成的过程来说,日语中的汉字深受中国汉字的影响,从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汉字的机能、形态都广为古代日本人所用,在日语中的表记中也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本文试图从日语中的汉字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关键词】日语;汉字;国字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8-0022-2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随着遣唐使、遣隋使的派遣,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繁盛。其中,留学僧、留学生携带了大量的中国文献回日本,这对于日语来说是起到重大的作用。
其实追根溯源汉字最先传入日本的时间大概是在公元一世纪时,当时汉字是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这也已经被很多的文献资料所证明。根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公元57年将金印赐给日本,公元1784年在九州福冈地区挖出一枚金印,金印上面印有“汉委奴国王”的阴文,此印正是后汉光武帝所赐予的金印,现在在志贺岛有金印公园来纪念这段历史。这也是汉字文化传入日本的实证。
在中国汉字传入之前,日本本来是没有文字的,仍处于口承相传的时期。但是对于当时处于文化先进的中国来说,早已有其成熟的文字了,一直到秦汉时期定型的秦篆、汉隶,与现在使用的汉字很相近。由于汉字的这种先进性,在周边地区还没有自制的文字之时,就先传入越南、朝鲜、以及日本等国家了,并且这些国家长期使用逐渐就形成一个汉字文化圈。
汉字传入日本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汉字被作为外国文字全部引用。第二阶段出现了借音汉字即用汉字表音。第三阶段随即又出现借训汉字即用汉字表义。第四阶段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出现了“假名”即“变体汉字”和“国字”即仿造汉字。第五阶段出现了和汉混淆体,即假名与汉字的混合使用。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当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古代的日本人也加以利用,但是,汉字毕竟是中国创造的,它也与中国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日本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语言习惯,所以为了表达出日本特有的文化,古代日本人就对传入日本的汉字进行加以改造。日本在对汉字改造时,汉字的造字方法对其有重要影響。
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的规则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象形、指事、形声、会意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尤其其中的“会意”法对日语造字的影响尤为深远。古日本人把各个部首进行重新的组合,模仿汉字造字法中的会意①的方法,进行创新,这样便产生了日语独特的汉字,比如说:“峠”它的读音是“とうげ”,它的汉字结构构成是“山”“上”“下”的会意文字,它的意思是山路的最高处。“榊”它的读音是“さかき”,其汉字结构是“木”“神”的会意文字,指的是杨桐。祭神之木。“丼(どんぶり)”,本来是与汉字“井”同样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对于“井”是这样解说的“八家一丼,象構韓形”,但是,日语中有在容器中装入食物的意思,表示用于盛装事物的较大的容器的意思,所以就演变成“丼”的意思。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是造字是“麿”,读音为“まろ”,多用于日本男子的名字之后,由“麻”和“吕”两个汉字组合而成,诸如此类的造字还有很多,比如说日本是一个岛国,不可避免鱼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所以,仅仅依靠汉语的汉字词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关于“鱼”的造字也存在很多,例如:“鰚(はらか)”、“鰯(いわし)”、“鮱(ぼら)”、“鮗(このしろ)”、“魸(なまず)”、“鱈(たら)”、“鱩(はたはた)”等等。这些日本自制的汉字被称为“倭字”“和製汉字”“皇朝造字”“和字”等等。
一般说来,日语的和制汉字通常这样的三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指日语表记中的片假名、平假名和汉字。第二种定义是仅指的是日语中的片假名和平假名。第三种定义是与汉字中的“汉”相对,着重强调“国”也就是“国字”。本文探讨的问题主要是从第三种定义的角度来进行讨论。
日本民族吸收中国汉字文化的同时,把它与自身的文化结合创造出“国字”,
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发现。例如:在《今昔物语集》中的第二十九卷第三十六話中出现过
練色ノ衣ノ綿原ラカナル三ツ許ヲ着テ、菅笠ヲ着テ、草馬ニ乗テゾ有ケルガ、辛クシテ逃テ高キ岳ニ打上ニケリ。
还有第三十一卷第五話中出现过
行ク時ニハ垂髪ニテ、栗毛ナル草馬ヲ乗物ニシテ、表ノ袴·衵ナドニハ布ヲナムシタリケル。
关于这两个例句中都出现过“草馬”,那么这个“草馬”指的又是什么呢?
根据《今昔物语集》的头注是这样解释的:
「草馬」は「馬草」(メムマ)の分字②である。
山田俊雄在《言語史研究入門》(1966)中提到过这一点,同样,西崎亨在《日本古辞書を学ぶひとのために》(1995)对此也进行了关注。根据古辞书《類聚名義抄》的解释来看“馬草”是指母马,而汉语中的母马却是“骒”这个汉字来表记的。
而且在《魏志·倭人伝》中有这样的记载:
种禾稻、纻麻、蚕桑、缉绩,出细纻、缣绵。其地无牛马虎豹羊鹊。兵用矛、楯、木弓。木弓短下长上,竹箭或铁镞或骨簇,所有无与儋耳、朱崖同。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莱,皆徒跣。
倭国本来是没有牛、马、虎、豹、羊、鹊的,由此可以看出“馬草”是日本人根据自己独特的文化所自创的汉字,也就前面提到过的“国字”。
关于“国字”的研究在《国語学大系》(国書刊行会、1939)中有关于新井白石的《同文通考》的内容记载。
“国字”的盛行时代是江户时代,新井白石可以称得上是“国字”研究的第一人
新井白石(1657~1725)是江户时期的有名的学者之一。新井白石不仅对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有很深的造诣,对于国语学也有颇深的研究,又新井白石编撰的 《同文通考》对于和汉文字的起源、发展進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同文通考》之后,伴直方又对“国字”的出典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伴直方与新井白石的考察角度有所不同,伴直方跟家注重于文字的构成方法以及文字的意义。伴直方把即使中国的汉字与日本的汉字字形一样但是意思不同的汉字也称之为“国字”,但是字形不一致,意思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汉字称之为“误字”。伴直方著有《国字考》,其中分为天地、衣食、人伦、言语、器材、草木、鸟鱼七个部分。
在渡辺実编集的《日本語史要説》(1997)中,关于日语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古代日语是从上代开始经历了中古时期,其过渡期是从中古末期历经镰仓时期、室町时期,从室町时期过渡到江户时期一直到现代就形成了近代日语,这就是日语的大概历史范围划分。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汉字的历史。日本从文化先进的国家学习到汉字,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思考方式的差异,有的地方不能够完全借助于已传来的汉字进行表达,其中还包括一些人名、地名以及一些固有名词等等,所以就产生了日本人所自己制造的“汉字”。
“汉字”是日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制汉字”也反映了日本人的思考方式以及日本的文化习俗,对于“国字”的研究也有很多方面,比如说“国字”的语音、语义、字形等等,这不仅对于日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关于研究汉语和日语的比较研究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注释】
①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②分字は一字の構成要素を分析して、二字としてそれぞれ独立させること。(即分析一个字的构成要素,把它作为两个独立的字存在表记的)
【参考文献】
[1]国語学大系[M].日本:国書刊行会,1939.
[2]類聚名義抄[M].日本:風間書房,昭和29年5月31日.
[3]山田孝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今昔物語集》[M].日本:岩波书店,昭和37年.
[4]〔清〕许慎撰,桂馥注.説文解字義证[M].中華書局,1987.
[5]西崎 亨編.日本古辞書を学ぶ人のために[M].世界思想社,1995.
[6]渡辺実.日本語史要説[M].日本:岩波書店,1997.
[7]刘元满.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大野 晋.日本語の源流を求めて[M].日本:岩波書店,2007.
【作者简介】刘梦怡(1986- ):女,山东烟台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日语;汉字;国字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8-0022-2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随着遣唐使、遣隋使的派遣,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繁盛。其中,留学僧、留学生携带了大量的中国文献回日本,这对于日语来说是起到重大的作用。
其实追根溯源汉字最先传入日本的时间大概是在公元一世纪时,当时汉字是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这也已经被很多的文献资料所证明。根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公元57年将金印赐给日本,公元1784年在九州福冈地区挖出一枚金印,金印上面印有“汉委奴国王”的阴文,此印正是后汉光武帝所赐予的金印,现在在志贺岛有金印公园来纪念这段历史。这也是汉字文化传入日本的实证。
在中国汉字传入之前,日本本来是没有文字的,仍处于口承相传的时期。但是对于当时处于文化先进的中国来说,早已有其成熟的文字了,一直到秦汉时期定型的秦篆、汉隶,与现在使用的汉字很相近。由于汉字的这种先进性,在周边地区还没有自制的文字之时,就先传入越南、朝鲜、以及日本等国家了,并且这些国家长期使用逐渐就形成一个汉字文化圈。
汉字传入日本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汉字被作为外国文字全部引用。第二阶段出现了借音汉字即用汉字表音。第三阶段随即又出现借训汉字即用汉字表义。第四阶段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出现了“假名”即“变体汉字”和“国字”即仿造汉字。第五阶段出现了和汉混淆体,即假名与汉字的混合使用。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当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古代的日本人也加以利用,但是,汉字毕竟是中国创造的,它也与中国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日本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语言习惯,所以为了表达出日本特有的文化,古代日本人就对传入日本的汉字进行加以改造。日本在对汉字改造时,汉字的造字方法对其有重要影響。
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的规则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象形、指事、形声、会意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尤其其中的“会意”法对日语造字的影响尤为深远。古日本人把各个部首进行重新的组合,模仿汉字造字法中的会意①的方法,进行创新,这样便产生了日语独特的汉字,比如说:“峠”它的读音是“とうげ”,它的汉字结构构成是“山”“上”“下”的会意文字,它的意思是山路的最高处。“榊”它的读音是“さかき”,其汉字结构是“木”“神”的会意文字,指的是杨桐。祭神之木。“丼(どんぶり)”,本来是与汉字“井”同样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对于“井”是这样解说的“八家一丼,象構韓形”,但是,日语中有在容器中装入食物的意思,表示用于盛装事物的较大的容器的意思,所以就演变成“丼”的意思。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是造字是“麿”,读音为“まろ”,多用于日本男子的名字之后,由“麻”和“吕”两个汉字组合而成,诸如此类的造字还有很多,比如说日本是一个岛国,不可避免鱼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所以,仅仅依靠汉语的汉字词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关于“鱼”的造字也存在很多,例如:“鰚(はらか)”、“鰯(いわし)”、“鮱(ぼら)”、“鮗(このしろ)”、“魸(なまず)”、“鱈(たら)”、“鱩(はたはた)”等等。这些日本自制的汉字被称为“倭字”“和製汉字”“皇朝造字”“和字”等等。
一般说来,日语的和制汉字通常这样的三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指日语表记中的片假名、平假名和汉字。第二种定义是仅指的是日语中的片假名和平假名。第三种定义是与汉字中的“汉”相对,着重强调“国”也就是“国字”。本文探讨的问题主要是从第三种定义的角度来进行讨论。
日本民族吸收中国汉字文化的同时,把它与自身的文化结合创造出“国字”,
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发现。例如:在《今昔物语集》中的第二十九卷第三十六話中出现过
練色ノ衣ノ綿原ラカナル三ツ許ヲ着テ、菅笠ヲ着テ、草馬ニ乗テゾ有ケルガ、辛クシテ逃テ高キ岳ニ打上ニケリ。
还有第三十一卷第五話中出现过
行ク時ニハ垂髪ニテ、栗毛ナル草馬ヲ乗物ニシテ、表ノ袴·衵ナドニハ布ヲナムシタリケル。
关于这两个例句中都出现过“草馬”,那么这个“草馬”指的又是什么呢?
根据《今昔物语集》的头注是这样解释的:
「草馬」は「馬草」(メムマ)の分字②である。
山田俊雄在《言語史研究入門》(1966)中提到过这一点,同样,西崎亨在《日本古辞書を学ぶひとのために》(1995)对此也进行了关注。根据古辞书《類聚名義抄》的解释来看“馬草”是指母马,而汉语中的母马却是“骒”这个汉字来表记的。
而且在《魏志·倭人伝》中有这样的记载:
种禾稻、纻麻、蚕桑、缉绩,出细纻、缣绵。其地无牛马虎豹羊鹊。兵用矛、楯、木弓。木弓短下长上,竹箭或铁镞或骨簇,所有无与儋耳、朱崖同。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莱,皆徒跣。
倭国本来是没有牛、马、虎、豹、羊、鹊的,由此可以看出“馬草”是日本人根据自己独特的文化所自创的汉字,也就前面提到过的“国字”。
关于“国字”的研究在《国語学大系》(国書刊行会、1939)中有关于新井白石的《同文通考》的内容记载。
“国字”的盛行时代是江户时代,新井白石可以称得上是“国字”研究的第一人
新井白石(1657~1725)是江户时期的有名的学者之一。新井白石不仅对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有很深的造诣,对于国语学也有颇深的研究,又新井白石编撰的 《同文通考》对于和汉文字的起源、发展進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同文通考》之后,伴直方又对“国字”的出典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伴直方与新井白石的考察角度有所不同,伴直方跟家注重于文字的构成方法以及文字的意义。伴直方把即使中国的汉字与日本的汉字字形一样但是意思不同的汉字也称之为“国字”,但是字形不一致,意思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汉字称之为“误字”。伴直方著有《国字考》,其中分为天地、衣食、人伦、言语、器材、草木、鸟鱼七个部分。
在渡辺実编集的《日本語史要説》(1997)中,关于日语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古代日语是从上代开始经历了中古时期,其过渡期是从中古末期历经镰仓时期、室町时期,从室町时期过渡到江户时期一直到现代就形成了近代日语,这就是日语的大概历史范围划分。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汉字的历史。日本从文化先进的国家学习到汉字,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思考方式的差异,有的地方不能够完全借助于已传来的汉字进行表达,其中还包括一些人名、地名以及一些固有名词等等,所以就产生了日本人所自己制造的“汉字”。
“汉字”是日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制汉字”也反映了日本人的思考方式以及日本的文化习俗,对于“国字”的研究也有很多方面,比如说“国字”的语音、语义、字形等等,这不仅对于日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关于研究汉语和日语的比较研究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注释】
①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②分字は一字の構成要素を分析して、二字としてそれぞれ独立させること。(即分析一个字的构成要素,把它作为两个独立的字存在表记的)
【参考文献】
[1]国語学大系[M].日本:国書刊行会,1939.
[2]類聚名義抄[M].日本:風間書房,昭和29年5月31日.
[3]山田孝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今昔物語集》[M].日本:岩波书店,昭和37年.
[4]〔清〕许慎撰,桂馥注.説文解字義证[M].中華書局,1987.
[5]西崎 亨編.日本古辞書を学ぶ人のために[M].世界思想社,1995.
[6]渡辺実.日本語史要説[M].日本:岩波書店,1997.
[7]刘元满.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大野 晋.日本語の源流を求めて[M].日本:岩波書店,2007.
【作者简介】刘梦怡(1986- ):女,山东烟台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