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物理;物理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主要借助书本、教师自身的语言和板书这些比较单一的媒介。而如果要想展示一个大信息量的、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的、大到天体小到细胞及其变化过程就显得无能为力。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由于无法理解一些相对抽象的物理学理论,便对物理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压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物理的动力。应用多媒体以其形象性、直观性、便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创设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课堂信息量加大,学生易于接受,可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交流讨论掌握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用它创设情境进行自学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适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创设出一个精彩、新颖而富有悬念的课堂引入,能激发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在《照相机》一节的教学中,利用照相机照相时,由于在照相机胶片上所成像的大小是随被照物体与镜头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像”的这种变化是学生在外部不易观察的。这时,将其做成动画,“像”的这种变化就显而易见了。
2.形象直观,突破难点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有些知识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单凭课堂讲授,学生感觉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启发式为主,通过一些直观性的情景,创设出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如“导体和绝缘体”中的“导体易导电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较为抽象,我们利用三维动画制作了导体和绝缘体的内部结构动画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导体材料的内部有大量的原子核和自由电荷,自由电荷可以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通过展现这些动态的变化过程,化抽象为形象,既可帮助学生弄清那些仅靠语言讲解不易理解的难点,又会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激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巧用动画,愉快记忆
多媒体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制作出多种动画式课件,恰到好处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调节学生情绪,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和因此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增强记忆效果。如在“内燃机”一节中,讲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时,利用动画课件,既可展现逼真的实物外形,又能看到汽缸内的各种实况。把一个工作过程中的四个冲程,用慢速重复播放,(用颜色的深浅变化和数字显示反映汽缸内气体的压强增减和温度高低。)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感知,学生对每一时刻的情景都产生了清晰的认识和记忆。不需死记硬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能掌握知识。
4.创新诱导,培养智能
在教学中用好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多种形式的感知,并辅以启发诱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大胆创新,对于开发学生潜能,提高探究能力大有益处。例如在讲“眼睛受骗”时,课件先用两个动画片段,一个是渔民扠鱼的动画;第二个动画是几个同学一起去游泳,下水后感觉到的水深比下水前看到的要深得多,然后画面打出了“眼睛受骗了”。这时学生都有了一个共识:人眼看到的水中物体的位置与它的实际位置是不一致的,且前者比后者略高一些。这些结果是怎样造成的呢?有的学生会回答是发生了折射,那么又如何折射的呢?学生在刚接触这部分知识时,很难用光路表示出来。可进一步启发:让学生思考人眼看到的物体的条件和折射规律。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习惯和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不言而喻的优越性,使多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并得到日益广泛深入的使用,但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过程中,要用得其所,不能滥用、乱用,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实验教学不能用多媒体教学代替。
3.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总之,多媒体是“辅助”课堂教学,不可“喧宾夺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轻松、和谐、高效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达成开发学生各种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大坪中学)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物理;物理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主要借助书本、教师自身的语言和板书这些比较单一的媒介。而如果要想展示一个大信息量的、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的、大到天体小到细胞及其变化过程就显得无能为力。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由于无法理解一些相对抽象的物理学理论,便对物理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压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物理的动力。应用多媒体以其形象性、直观性、便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创设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课堂信息量加大,学生易于接受,可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交流讨论掌握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用它创设情境进行自学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适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创设出一个精彩、新颖而富有悬念的课堂引入,能激发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在《照相机》一节的教学中,利用照相机照相时,由于在照相机胶片上所成像的大小是随被照物体与镜头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像”的这种变化是学生在外部不易观察的。这时,将其做成动画,“像”的这种变化就显而易见了。
2.形象直观,突破难点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有些知识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单凭课堂讲授,学生感觉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启发式为主,通过一些直观性的情景,创设出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如“导体和绝缘体”中的“导体易导电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较为抽象,我们利用三维动画制作了导体和绝缘体的内部结构动画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导体材料的内部有大量的原子核和自由电荷,自由电荷可以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通过展现这些动态的变化过程,化抽象为形象,既可帮助学生弄清那些仅靠语言讲解不易理解的难点,又会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激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巧用动画,愉快记忆
多媒体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制作出多种动画式课件,恰到好处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调节学生情绪,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和因此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增强记忆效果。如在“内燃机”一节中,讲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时,利用动画课件,既可展现逼真的实物外形,又能看到汽缸内的各种实况。把一个工作过程中的四个冲程,用慢速重复播放,(用颜色的深浅变化和数字显示反映汽缸内气体的压强增减和温度高低。)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感知,学生对每一时刻的情景都产生了清晰的认识和记忆。不需死记硬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能掌握知识。
4.创新诱导,培养智能
在教学中用好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多种形式的感知,并辅以启发诱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大胆创新,对于开发学生潜能,提高探究能力大有益处。例如在讲“眼睛受骗”时,课件先用两个动画片段,一个是渔民扠鱼的动画;第二个动画是几个同学一起去游泳,下水后感觉到的水深比下水前看到的要深得多,然后画面打出了“眼睛受骗了”。这时学生都有了一个共识:人眼看到的水中物体的位置与它的实际位置是不一致的,且前者比后者略高一些。这些结果是怎样造成的呢?有的学生会回答是发生了折射,那么又如何折射的呢?学生在刚接触这部分知识时,很难用光路表示出来。可进一步启发:让学生思考人眼看到的物体的条件和折射规律。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习惯和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不言而喻的优越性,使多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并得到日益广泛深入的使用,但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过程中,要用得其所,不能滥用、乱用,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实验教学不能用多媒体教学代替。
3.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总之,多媒体是“辅助”课堂教学,不可“喧宾夺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轻松、和谐、高效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达成开发学生各种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大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