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叔叔、阿姨,行行好、帮帮忙,可怜可怜我吧!”
在很多城市的繁华街头,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衣裳褴褛、满身伤痕、面目肮脏。尤其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他们的残疾。
有的,腿脚扭曲,形状怪异,甚至盘到脖子上;有的,身上的伤口在不断流血,似乎永远不能愈合;有的,躯体弯到只能在滑板上蠕动,背部还凸起一个大包;有的,几乎全身没有一块好的皮肤……
这些残疾人,或跪或坐,有些还眼含泪水、大声乞讨。其中,不乏一些尚未成年的孩子。
1月25日,一场由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在微博上发起,号召网友街头“随手拍照解救儿童”的行动在全国展开。安徽太和县宫集镇宫小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村子,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早在1998年,该地已有人因携带残疾儿童职业乞讨锒铛入狱,2004年前后当地政府也进行过风暴式的清查,但至今,在太和、民权等豫皖交界处,仍有不少此种行为,而且更为隐蔽和分散。
让人纠结的是,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残疾儿童、尤其是重度残疾儿童至今无解的生存困境。作为一个极端弱势的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只能依靠他人。但贫困的家庭无力负担,最终,他们不得不沦为谋利的工具。
那么,这些孩子从何而来,又如何沦为乞丐的呢?
来源贫困家庭的“累赘”
在太和县,宫效喜的名气很大,以至于有人称,半个太和县的人都知道他。事实是,在太和宫集镇周围地区,盲人不少 ,但提起“宫瞎子”,人们大多都指向了这位49岁的宫小村盲人。
究其原因,一来,在众多村民眼中,他是宫小村乃至整个宫集镇,最早出门到城市乞讨的人,有“发凡起例之功”;二来,附近“带香”(带残疾人外出乞讨)业的形成,与以他为首的一批残疾人自己乞讨不无关系。
2月13日,宫对本刊记者称,他是个苦命的人。家里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母亲早逝,父亲老实,家中一贫如洗。16岁时,他外出打工,5年后,在矿井下放炮发生意外:两眼被炸毁,溅起的矿渣,永远留在了脸上。
1986年左右,羞于在邻近乞讨的他碰到了一个老头,泗县的。他说,你到富裕的地方福建去,每天能要二三十块钱”。
“当时人们给的都是1分、2分、5分,最多的是1毛,一天能要十几块钱。22天,要了240块钱,除了车票,一人分了一百多点,喜欢得不得了”。宫效喜说,他和一个给他带路的老年亲戚平分。
看到乞讨比种地更为赚钱,跟随宫效喜再次去福州乞讨的宫小村村民,开始从一个增加到3个,“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分成两拨。“那时候,我干得好,一个月就赚一千块钱,俩月赚一套房子。”
“村里人看到了就问,你在外面这么赚钱,能不能带着大家去啊?我说,不行,我是残疾,你们是正常人,大家可怜我,才给我钱,我是要饭。他们就说,你是残废,我们可以找个残疾人跟你一块啊。”
后来,一篇略带夸张口吻的报道称,“宫小的村民发一声喊便纷纷效仿,没有‘瘫子’,就外出寻租,四乡一时而‘瘫贵’,便去更远处搜寻,弄得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日暮时分家家扶得瘫子归。”
宫小村从此出了名,周围的孟庄村、时庄村、南庄村乃至更远的蒙城县,涡阳县、颍上县、阜南县甚至河南的民权、杞县很多村民纷纷效仿,一种隐形的“产业”——“带香”出现了。
随着加入“带香”人群的扩大,宫效喜介绍,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宫小村已经形成了全村上百个残疾孩子的规模。
更有村民形容,过年回家,“门口路边,全是行动不便、四处爬行的残疾孩子”,让人目睹不禁为之心酸。
那么,这些孩子来自何方呢?
宫小村最早进行“带香”的宫继胜老人,当时年近60,是村干部。他和宫效喜是邻居,也跟着出去乞讨过一次,感觉乞讨“比种地来钱快”。
一次,他骑自行车买红薯苗,到离家百余里路远的临泉县,在路边一个自行车修理铺前,发现了无法直立行走的残疾男孩刘电话(音)。他随即上前询问,愿不愿意跟他到外面耍耍,一起去乞讨。
刘父常年生病,家中又有个残疾人需要照顾,生活极为窘迫,听到能有个残疾孩子挣钱的好事,“当即就答应了”。
宫继胜的允诺是,一天给刘家10元钱作为报酬,“嘴对嘴说的,双方没签字据”。到福州后,“一天最多能收入30元钱,两人平分”。
“俩人在外干了一年,赚了1000多元钱。家里地多,母亲年龄大了,我是独子,干这个也辛苦,还要躲警察,就不干了,在家继续种地。”宫继胜说,至今,他家中还有许多一分二分硬币,“放20年了”。
“那时候我们村还没人干这个,外面的挺多,河南的,石家庄的,都有。都是残疾人。反正是胡摸(到处去)……也怕碰到熟人,都跑到南边去,要饭,感觉挺丢人的,回来也不跟亲戚说。”
和刘电话的情况一样,当村民宫清河找到同村残疾人宫保磊的时候,宫保磊的父亲宫清远也正为钱发愁。
1977年,患有先天性脑膜积水的大儿子宫保磊出生,大小便失禁。而且他的尾椎附近还有一个大包,到了好几个医院看,都说治不了,包摘除反而让孩子有性命之忧, “屎尿布一直洗到现在”。
结果是,老伴洗出了风湿性关节炎,走路都成了问题。那一年,宫清远家刚刚翻盖过房子,“冒(借)了好几千,急得没办法”。
于是,急需用钱的宫保磊和其母亲一起,跟随宫清河(负责带路、抱其上下车)到了福建的长乐县。结果是,“钱像下雨一样”,运气好,一天能有几百元的收入,每年两家都有几千元的分成。
乞讨饱含血泪的学问
乞讨有许多学问。对于初入这个行当的残疾儿童而言,这是一个需要学习甚至被迫训练的过程。
宫保磊坦言,20年前,当宫清河带着他和母亲两人到福建乞讨,刚开始,他“脸皮薄,张不开嘴”。后来,他不出门,天天一个人呆在家,也着急得不得了,“见个人就想说说话”。
一些知情人士透露,为了训“香”,让其讨到更多的钱,很多“香主”会让残童故意裸露最难看的残疾部位,以引人关注和同情,同时大声“叫爹”,甚至抱住对方的腿,直到对方施舍为止。
如若路人对残童的乞讨置之不理,“香主”会让孩子用力拍打用来乞讨的器皿,并加大声音哭诉请求帮助,甚至是连哭带喊,以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迫使被乞讨对象不好意思继续冷漠。
遇到雨雪天 、大风天等恶劣天气,则是讨钱的好时机 ,乞讨者会表演得更加凄惨,博得更多的爱心。
由于“香”和“香主”一般并无血缘关系,“香”的亲生父母也不会跟在旁边,殴打、虐待“香”的情况时常出现。
媒体披露,2001年2月,宫小村村民宫清平,跑到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漳北村徐某家中,以自己开杂货铺收养残疾人可以免税为由,将徐家1990年12月9日出生、双下肢瘫痪的徐倩倩带走,到武汉、广州等地行乞牟利。
这位被称为“丐头”的村民,为了更快更多地挣到钱,运用暴力手段逼迫徐倩倩等3个未满14岁的残童乞讨——“讨不到钱或者讨得少,每天都被宫清平打……打完之后常常只会给很少的一点东西吃;宫清平还打宫璇璇(徐倩倩),几乎每天都打,……我还看到他拿了几把刮胡子的剃须刀的刀片给宫璇璇叫她把自己的脚割伤……”
让人难过的是,被警方解救出来的徐倩倩,2007年、2008年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可是,她感觉其实亲生的父亲,并不希望她回家,“不希望我是他们的女儿,让我特别难过……”
“如果有人能拥抱我,我会感觉特别温暖、舒服,因为从来没有人抚摸我,拥抱我。可能人们觉得我很脏。其实我很想,特别想。”徐倩倩说,对于宫清平起的“宫璇璇”和父亲起的“徐倩倩”,她都不喜欢。
未来解救不一定解困
2月8日,太和警方宣布,“太和县宫集镇等地,确实存在个别人利用残疾儿童行乞的行为。但截至目前,尚未发现拐卖儿童的集团和据点,以及泼硫酸、铁笼子训练等残害儿童的行为。”
同时,太和警方称,他们在此次排查中,共破获案件两起,解救残疾儿童2名,刑事拘留1人、治安拘留4人。
张楠楠就是两名被解救的儿童之一。
2月11日上午,这位10岁的小男孩坐在木制的滑板上,神情不安地望着前来采访的记者:“我爷爷奶奶能来接我吗?”
他口中的“爷爷奶奶”,就是带他在外乞讨的宫集镇村民宫春风夫妇。
2001年,尚未满月的楠楠被人遗弃在路边,被以捡破烂为生、有些智障的马集乡村民张庆林收养。
在捡到楠楠之后,张庆林又分别捡了两个残疾婴儿:一个养到1岁左右,被人偷走;另一个仅抚养了几个月,因家中无人窒息而亡。
“为这3个孩子,我花了好几万元钱啊!”提起孩子,张庆林这位一字不识、将对联都贴错的汉子哭诉道。
事实是,这位年近60的村民,一辈子连媳妇都没有讨到,收废品自己还亏钱,出外打工因体力弱挣不到钱,生活过得乱七八糟,家中废品、垃圾一地,根本不具有收养孩子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夏天,宫春风托人找到张庆林,以每年4000元的价格租下5岁的楠楠。
“当时还写了合同,都签了字。”张庆林的哥哥张庆申说。最初,他一直反对孤身一人、照顾自身尚不可能的张庆林领养残疾儿童,但弟弟就是不听,为此吵了好几架。
在此后的5年中,宫春风和妻子随继荣“长年带楠楠在湖南省岳阳、长沙、怀化等地乞讨”,楠楠与宫春风以爷孙相称,而宫春风每年按时给张庆林4000元钱。
楠楠被宫春风夫妇抚养成为一个将近100斤重的小胖墩,活泼可爱。
让人惊讶的是,面对本刊记者在内的众人询问,所有关于乞讨的问题,警惕性极高的楠楠一律不予回应。而且,小家伙十分怀念带着他四处乞讨的“爷爷奶奶”,当得知二人在看守所时,小家伙急得几乎都要哭出来:“快放他们出来,他们没有罪!”
同时,对于其多年未见的养父张庆林,小男孩则表现得极为冷漠,大呼:“那个傻蛋!我不要和他在一起,他身上有味道,我怕他!”
和楠楠的情况类似,另一个被解救出来的女孩宫倩倩,是村民宫保华从阜南县领养而来,手脚都有残疾,曾经被人捡过又丢弃。
宫保华的儿子宫坤介绍,收养初期,宫倩倩无法站立行走,于是母亲就每天喂她吃钙片,甚至还耐心地教她站立和行走。经过几年调教,小倩倩生活慢慢可以自理,被送入学校读了两年书。
后来,宫家经济吃紧,宫保华夫妇开始带着这个收养的养女到外唱歌讨钱。“宫倩倩是父母收养的,我们一直把她当妹妹看,是我们家的养女,难道带着她乞讨也是违法行为?”宫坤有些不解。
一些资深的“带香”行业人士透露,除去殴打、饿饭这些常见的逼迫残童乞讨的手段外,另一个行内都知道的秘密是,“长得稍微看得过去的残疾女童,大都被‘香主’糟蹋过,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警方一时一地解救出被迫乞讨的残疾儿童,他们的未来同样不容乐观。
以2004年被解救出来的徐倩倩为例,这位至今已经21岁的残疾女孩,由于父亲再婚,只能和年迈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可爷爷又没有照顾她的能力,只能长期辗转于各大爱心机构之间。
2月14日,本刊记者辗转联系到2010年曾救助过徐倩倩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主任吴建英女士。吴表示,徐倩倩已经离开他们下属的康复机构,回到河南太康的老家。
“她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她要独立生活,我们是儿童救助机构,所以对她这种情况,有时候我们也无能为力。”吴建英说。
和徐倩倩一样生活无法自理,只能依靠父母照顾的宫保磊告诉本刊记者,父母马上60岁了,“如果他们还活着,是我的福气,如果他们去世了,我也不用活了,到哪儿都是负担……”
“政府呢?”
“以前啥都没有,最近几年,一年才有360元的补贴,这能够干什么呢?”宫保磊叹了口气。
2月11日晚,在媒体记者的干预下,10岁的楠楠在警方的监护下,从太和送至阜阳市民政局下属的福利院。“阜阳市福利院多难进啊,一般人根本进不去。这小孩今后就享福了。”太和县宣传部长刘博说。
楠楠真的有福吗?
没人知道。
在很多城市的繁华街头,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衣裳褴褛、满身伤痕、面目肮脏。尤其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他们的残疾。
有的,腿脚扭曲,形状怪异,甚至盘到脖子上;有的,身上的伤口在不断流血,似乎永远不能愈合;有的,躯体弯到只能在滑板上蠕动,背部还凸起一个大包;有的,几乎全身没有一块好的皮肤……
这些残疾人,或跪或坐,有些还眼含泪水、大声乞讨。其中,不乏一些尚未成年的孩子。
1月25日,一场由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在微博上发起,号召网友街头“随手拍照解救儿童”的行动在全国展开。安徽太和县宫集镇宫小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村子,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早在1998年,该地已有人因携带残疾儿童职业乞讨锒铛入狱,2004年前后当地政府也进行过风暴式的清查,但至今,在太和、民权等豫皖交界处,仍有不少此种行为,而且更为隐蔽和分散。
让人纠结的是,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残疾儿童、尤其是重度残疾儿童至今无解的生存困境。作为一个极端弱势的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只能依靠他人。但贫困的家庭无力负担,最终,他们不得不沦为谋利的工具。
那么,这些孩子从何而来,又如何沦为乞丐的呢?
来源贫困家庭的“累赘”
在太和县,宫效喜的名气很大,以至于有人称,半个太和县的人都知道他。事实是,在太和宫集镇周围地区,盲人不少 ,但提起“宫瞎子”,人们大多都指向了这位49岁的宫小村盲人。
究其原因,一来,在众多村民眼中,他是宫小村乃至整个宫集镇,最早出门到城市乞讨的人,有“发凡起例之功”;二来,附近“带香”(带残疾人外出乞讨)业的形成,与以他为首的一批残疾人自己乞讨不无关系。
2月13日,宫对本刊记者称,他是个苦命的人。家里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母亲早逝,父亲老实,家中一贫如洗。16岁时,他外出打工,5年后,在矿井下放炮发生意外:两眼被炸毁,溅起的矿渣,永远留在了脸上。
1986年左右,羞于在邻近乞讨的他碰到了一个老头,泗县的。他说,你到富裕的地方福建去,每天能要二三十块钱”。
“当时人们给的都是1分、2分、5分,最多的是1毛,一天能要十几块钱。22天,要了240块钱,除了车票,一人分了一百多点,喜欢得不得了”。宫效喜说,他和一个给他带路的老年亲戚平分。
看到乞讨比种地更为赚钱,跟随宫效喜再次去福州乞讨的宫小村村民,开始从一个增加到3个,“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分成两拨。“那时候,我干得好,一个月就赚一千块钱,俩月赚一套房子。”
“村里人看到了就问,你在外面这么赚钱,能不能带着大家去啊?我说,不行,我是残疾,你们是正常人,大家可怜我,才给我钱,我是要饭。他们就说,你是残废,我们可以找个残疾人跟你一块啊。”
后来,一篇略带夸张口吻的报道称,“宫小的村民发一声喊便纷纷效仿,没有‘瘫子’,就外出寻租,四乡一时而‘瘫贵’,便去更远处搜寻,弄得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日暮时分家家扶得瘫子归。”
宫小村从此出了名,周围的孟庄村、时庄村、南庄村乃至更远的蒙城县,涡阳县、颍上县、阜南县甚至河南的民权、杞县很多村民纷纷效仿,一种隐形的“产业”——“带香”出现了。
随着加入“带香”人群的扩大,宫效喜介绍,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宫小村已经形成了全村上百个残疾孩子的规模。
更有村民形容,过年回家,“门口路边,全是行动不便、四处爬行的残疾孩子”,让人目睹不禁为之心酸。
那么,这些孩子来自何方呢?
宫小村最早进行“带香”的宫继胜老人,当时年近60,是村干部。他和宫效喜是邻居,也跟着出去乞讨过一次,感觉乞讨“比种地来钱快”。
一次,他骑自行车买红薯苗,到离家百余里路远的临泉县,在路边一个自行车修理铺前,发现了无法直立行走的残疾男孩刘电话(音)。他随即上前询问,愿不愿意跟他到外面耍耍,一起去乞讨。
刘父常年生病,家中又有个残疾人需要照顾,生活极为窘迫,听到能有个残疾孩子挣钱的好事,“当即就答应了”。
宫继胜的允诺是,一天给刘家10元钱作为报酬,“嘴对嘴说的,双方没签字据”。到福州后,“一天最多能收入30元钱,两人平分”。
“俩人在外干了一年,赚了1000多元钱。家里地多,母亲年龄大了,我是独子,干这个也辛苦,还要躲警察,就不干了,在家继续种地。”宫继胜说,至今,他家中还有许多一分二分硬币,“放20年了”。
“那时候我们村还没人干这个,外面的挺多,河南的,石家庄的,都有。都是残疾人。反正是胡摸(到处去)……也怕碰到熟人,都跑到南边去,要饭,感觉挺丢人的,回来也不跟亲戚说。”
和刘电话的情况一样,当村民宫清河找到同村残疾人宫保磊的时候,宫保磊的父亲宫清远也正为钱发愁。
1977年,患有先天性脑膜积水的大儿子宫保磊出生,大小便失禁。而且他的尾椎附近还有一个大包,到了好几个医院看,都说治不了,包摘除反而让孩子有性命之忧, “屎尿布一直洗到现在”。
结果是,老伴洗出了风湿性关节炎,走路都成了问题。那一年,宫清远家刚刚翻盖过房子,“冒(借)了好几千,急得没办法”。
于是,急需用钱的宫保磊和其母亲一起,跟随宫清河(负责带路、抱其上下车)到了福建的长乐县。结果是,“钱像下雨一样”,运气好,一天能有几百元的收入,每年两家都有几千元的分成。
乞讨饱含血泪的学问
乞讨有许多学问。对于初入这个行当的残疾儿童而言,这是一个需要学习甚至被迫训练的过程。
宫保磊坦言,20年前,当宫清河带着他和母亲两人到福建乞讨,刚开始,他“脸皮薄,张不开嘴”。后来,他不出门,天天一个人呆在家,也着急得不得了,“见个人就想说说话”。
一些知情人士透露,为了训“香”,让其讨到更多的钱,很多“香主”会让残童故意裸露最难看的残疾部位,以引人关注和同情,同时大声“叫爹”,甚至抱住对方的腿,直到对方施舍为止。
如若路人对残童的乞讨置之不理,“香主”会让孩子用力拍打用来乞讨的器皿,并加大声音哭诉请求帮助,甚至是连哭带喊,以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迫使被乞讨对象不好意思继续冷漠。
遇到雨雪天 、大风天等恶劣天气,则是讨钱的好时机 ,乞讨者会表演得更加凄惨,博得更多的爱心。
由于“香”和“香主”一般并无血缘关系,“香”的亲生父母也不会跟在旁边,殴打、虐待“香”的情况时常出现。
媒体披露,2001年2月,宫小村村民宫清平,跑到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漳北村徐某家中,以自己开杂货铺收养残疾人可以免税为由,将徐家1990年12月9日出生、双下肢瘫痪的徐倩倩带走,到武汉、广州等地行乞牟利。
这位被称为“丐头”的村民,为了更快更多地挣到钱,运用暴力手段逼迫徐倩倩等3个未满14岁的残童乞讨——“讨不到钱或者讨得少,每天都被宫清平打……打完之后常常只会给很少的一点东西吃;宫清平还打宫璇璇(徐倩倩),几乎每天都打,……我还看到他拿了几把刮胡子的剃须刀的刀片给宫璇璇叫她把自己的脚割伤……”
让人难过的是,被警方解救出来的徐倩倩,2007年、2008年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可是,她感觉其实亲生的父亲,并不希望她回家,“不希望我是他们的女儿,让我特别难过……”
“如果有人能拥抱我,我会感觉特别温暖、舒服,因为从来没有人抚摸我,拥抱我。可能人们觉得我很脏。其实我很想,特别想。”徐倩倩说,对于宫清平起的“宫璇璇”和父亲起的“徐倩倩”,她都不喜欢。
未来解救不一定解困
2月8日,太和警方宣布,“太和县宫集镇等地,确实存在个别人利用残疾儿童行乞的行为。但截至目前,尚未发现拐卖儿童的集团和据点,以及泼硫酸、铁笼子训练等残害儿童的行为。”
同时,太和警方称,他们在此次排查中,共破获案件两起,解救残疾儿童2名,刑事拘留1人、治安拘留4人。
张楠楠就是两名被解救的儿童之一。
2月11日上午,这位10岁的小男孩坐在木制的滑板上,神情不安地望着前来采访的记者:“我爷爷奶奶能来接我吗?”
他口中的“爷爷奶奶”,就是带他在外乞讨的宫集镇村民宫春风夫妇。
2001年,尚未满月的楠楠被人遗弃在路边,被以捡破烂为生、有些智障的马集乡村民张庆林收养。
在捡到楠楠之后,张庆林又分别捡了两个残疾婴儿:一个养到1岁左右,被人偷走;另一个仅抚养了几个月,因家中无人窒息而亡。
“为这3个孩子,我花了好几万元钱啊!”提起孩子,张庆林这位一字不识、将对联都贴错的汉子哭诉道。
事实是,这位年近60的村民,一辈子连媳妇都没有讨到,收废品自己还亏钱,出外打工因体力弱挣不到钱,生活过得乱七八糟,家中废品、垃圾一地,根本不具有收养孩子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夏天,宫春风托人找到张庆林,以每年4000元的价格租下5岁的楠楠。
“当时还写了合同,都签了字。”张庆林的哥哥张庆申说。最初,他一直反对孤身一人、照顾自身尚不可能的张庆林领养残疾儿童,但弟弟就是不听,为此吵了好几架。
在此后的5年中,宫春风和妻子随继荣“长年带楠楠在湖南省岳阳、长沙、怀化等地乞讨”,楠楠与宫春风以爷孙相称,而宫春风每年按时给张庆林4000元钱。
楠楠被宫春风夫妇抚养成为一个将近100斤重的小胖墩,活泼可爱。
让人惊讶的是,面对本刊记者在内的众人询问,所有关于乞讨的问题,警惕性极高的楠楠一律不予回应。而且,小家伙十分怀念带着他四处乞讨的“爷爷奶奶”,当得知二人在看守所时,小家伙急得几乎都要哭出来:“快放他们出来,他们没有罪!”
同时,对于其多年未见的养父张庆林,小男孩则表现得极为冷漠,大呼:“那个傻蛋!我不要和他在一起,他身上有味道,我怕他!”
和楠楠的情况类似,另一个被解救出来的女孩宫倩倩,是村民宫保华从阜南县领养而来,手脚都有残疾,曾经被人捡过又丢弃。
宫保华的儿子宫坤介绍,收养初期,宫倩倩无法站立行走,于是母亲就每天喂她吃钙片,甚至还耐心地教她站立和行走。经过几年调教,小倩倩生活慢慢可以自理,被送入学校读了两年书。
后来,宫家经济吃紧,宫保华夫妇开始带着这个收养的养女到外唱歌讨钱。“宫倩倩是父母收养的,我们一直把她当妹妹看,是我们家的养女,难道带着她乞讨也是违法行为?”宫坤有些不解。
一些资深的“带香”行业人士透露,除去殴打、饿饭这些常见的逼迫残童乞讨的手段外,另一个行内都知道的秘密是,“长得稍微看得过去的残疾女童,大都被‘香主’糟蹋过,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警方一时一地解救出被迫乞讨的残疾儿童,他们的未来同样不容乐观。
以2004年被解救出来的徐倩倩为例,这位至今已经21岁的残疾女孩,由于父亲再婚,只能和年迈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可爷爷又没有照顾她的能力,只能长期辗转于各大爱心机构之间。
2月14日,本刊记者辗转联系到2010年曾救助过徐倩倩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主任吴建英女士。吴表示,徐倩倩已经离开他们下属的康复机构,回到河南太康的老家。
“她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她要独立生活,我们是儿童救助机构,所以对她这种情况,有时候我们也无能为力。”吴建英说。
和徐倩倩一样生活无法自理,只能依靠父母照顾的宫保磊告诉本刊记者,父母马上60岁了,“如果他们还活着,是我的福气,如果他们去世了,我也不用活了,到哪儿都是负担……”
“政府呢?”
“以前啥都没有,最近几年,一年才有360元的补贴,这能够干什么呢?”宫保磊叹了口气。
2月11日晚,在媒体记者的干预下,10岁的楠楠在警方的监护下,从太和送至阜阳市民政局下属的福利院。“阜阳市福利院多难进啊,一般人根本进不去。这小孩今后就享福了。”太和县宣传部长刘博说。
楠楠真的有福吗?
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