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策

来源 :农业灾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ybxy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宜州国家气象观测站1964—2013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宜州雷暴日数年际、季、月变化和初终日等特征。结果表明:宜州雷暴日数有下降趋势,下降倾向率为-2.53 d/10 a,峰值与峰谷相差54 d;雷暴日数春、冬季变化较明显,夏、秋季次之;月雷暴日数呈单峰型,雷暴集中在4—8月,8月雷暴最多,12月最少;雷暴初日趋于推迟,终日无显著变化趋势。
  关键词 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5–0037–02
  雷暴是积雨云中发生的激烈放电现象,具有突发性、局地性特点,雷暴常伴有短時强降水、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对人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产生了严重危害[1]。有许多学者对雷暴天气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中裴开程等[2]利用1955—2013年的观测资料,对当地雷暴变化特征开展了研究;李艳等[3]利用1981—2013年的雷暴资料,对雷暴特征及其环流成因分析,得出雷暴次数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青藏高原的影响也是雷暴数呈东西反相的重要原因。宜州地处广西中部偏西,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面积3 463.19 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4℃,每年4—8月是强对流发生季节。本文主要根据宜州国家气象观测站1964—2013年的雷暴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进行分析,以充分了解宜州雷暴活动特征及变化趋势,对宜州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引用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宜州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选取1964—2013年雷暴日数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雷暴日数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统计的年雷暴日数为1年内雷暴日数的总和;按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生成逐季序列。
  1.2 研究方法
  1.2.1 线性倾向估计方法 以年份为自变量,雷暴日数为因变量,利用一次线性方程,定量描述雷暴日数随时间变化趋势。
  1.2.2 滑动平均 利用滑动平均序列曲线图来诊断其变化趋势,看其演变趋势有几次明显波动,是呈上升趋势还是呈下降趋势。
  1.2.3 累积距平 利用累积距平检验法判断日照时数阶段性变化,它是一种由曲线直观判断变化趋势的方法,由曲线明显的上下起伏判断其长期显著的演变趋势及持续性变化,甚至可诊断出发生突变的大致时间。
  2 宜州雷暴气候特征
  2.1 雷暴年际变化特征 宜州1964—2013年雷暴日数总计2 933 d,年平均雷暴日数58.7 d,根据雷暴日等级划分标准,属多雷区,雷暴发生概率为16.1%,最多年份达89 d,出现在1975年,最少年份35 d,在1966年。统计每个年代雷暴日数得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雷暴日数平均52.3 d,70年代平均63.4 d,80年代平均66.3 d,90年代平均62.5 d,2000年后平均49.8 d,呈现出20世纪60—80年代上升,随后下降的变化趋势。80年代雷暴日数最多,年际变化比较大,雷暴日数共663 d,占统计年份的22.6%,其次是70年代,雷暴日数共634 d,占统计年份的21.6%。
  根据线性回归方法统计,通过计算得到宜州雷暴日趋势一次线性方程为y=65.124-0.2535x,即自1964年以来,宜州雷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大约每10年减少2.5 d,50 a共减少12.5 d,相关系数为0.272,未通过0.1信度检验(图1)。1964—2013年雷暴变化总趋势为减少趋势,1973—1983年、1993—1997年呈高位振荡,1998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由5年滑动曲线可见,宜州雷暴日数呈先波动上升后波动减少趋势,60年代末—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90年代中期处于多雷暴阶段,该阶段滑动平均值均高于多年平均值。
  2.2 雷暴季节变化特征
  宜州雷暴日数季节分布不均匀,集中在春、夏季。春季平均15.6 d,占26.6%;夏季平均35.0 d,占59.7%;秋季平均62 d,占10.6%;冬季平均1.8 d,占3.1%,可见宜州夏季为雷暴主要发生季。各季节雷暴日数均呈下降趋势,以夏、秋季较明显,春、冬季次之,各季节雷暴日数主要下降时段存在一定差异,春季为1999—2012年,夏季为1998—2006年、2009—2013年,秋季为1989—1996年、2004—2013年,冬季下降时段不明显。各季节雷暴日数最高值、最低值出现的年份不同,春季最高值、最低值分别在1983年和1988年、2003年;夏季最高值、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1992年;秋季最高值、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982年和2001年;冬季最高值出现在1983年,最低值有19年未出现雷暴。
  2.3 雷暴月变化特征
  宜州全年各月均可能出现雷暴(图2),1964—2013年宜州雷暴日数分布呈单峰型,1—8月呈梯状增加,雷暴活跃期一般开始于4月,8月达到峰值,9—12月逐月递减。雷暴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雷暴日81.4%,以8月出现最多,平均12.5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1.3%,7月次之,雷暴出现最少在12月,平均只有0.2 d,占全年雷暴日数0.3%。
  2.4 雷暴初终日
  一年中第1次和最后1次闻雷的日期定为该地的雷暴初日和终日。1964—2013年宜州雷暴初日表现为推迟趋势,以3 d/10 a的速率推迟,雷暴初日与年份之间相关系数为0.18,平均雷暴初日在2月14日,初日最早出现在1969年1月11日,比平均初日早34 d,最晚出现在2010年4月8日,比平均初日晚53 d。雷暴终日表现为缓慢推迟趋势,但变化不明显,推迟速率为0.7 d/10 a,雷暴终日与年份之间相关系数为0.032。平均雷暴终日在10月14日,终日最早在2001年8月25日,比平均终日早51 d,最晚为1992年12月30日,比平均终日晚77 d。1964—2013年宜州平均雷暴持续期为242 d,最长初终间日数为1992年的326 d,最短初终间日数在2010年的167 d。   3 結论
  (1)宜州属多雷区,1964—2013年平均雷暴日数58.7 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峰值与峰谷相差54 d,年雷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2.5 d,雷暴日数最多出现在1975年,有89 d,最少是35 d,出现在1966年。
  (2)宜州夏季为雷暴主要发生季节。各季节雷暴日数均呈下降趋势,以夏、秋季较明显,春、冬季次之。宜州雷暴日数呈单峰型,集中在4—8月,以8月最多,12月最少。
  (3)宜州平均雷暴初日在2月14日,平均雷暴终日在10月14日,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月11日,初雷日发生时间呈推迟趋势,雷暴终日最晚出现在12月30日,在变化趋势上无显著变化。
  参考文献
  [1] 陈渭民.雷电学原理[M].北京:气象学出版社, 2003.
  [2] 裴开程,罗浩然,覃萍,等.防城港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 37(S1): 89-90.
  [3] 李艳,马百胜,朱昌权,等.甘肃省雷暴气候特征及其环流成因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3): 347-356.
  责任编辑:黄艳飞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s in Yizhou in Recent 50 Years
  LIAO Jia-wang et al(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Yizhou District, Hechi, Guangxi  5463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understorm observation data of Yizhou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from 1964 to 2013, using linear analysis, moving average and cumulative distance equality metho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days such as interannual, seasonal, monthly variation and initial and final days in Yizhou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Yizhou has a downward trend, the downward trend rate is -2.53 d/10 a,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ak and valley is 54 d;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changed obviously in spring and winter, followed by summer and autumn; The monthly thunderstorm days are unimodal. Thunderstorms are concentrated from April to August, with the most thunderstorms in August and the least in December; The first day of thunderstorm tends to delay, and the last day has no significant trend change.
  Key words Thunderstorm weather; Clim-ate; Feature analysis
其他文献
吉林头道松花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是头道松花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中华秋沙鸭及其栖息地、野生笃斯越桔与藓类沼泽湿地及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本文通过对其自然属性和生态价值进行定性定量评估分析,认定其符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评估标准。根据评价结果和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为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依据。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好,这也推动了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企业税收筹划问题也必须要予以重视。相对于一般企业,农业企业的税收筹划较为复杂,农业企业做好税收筹划也成为了一大难题。目前来看,农业企业的税收筹划问题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农业企业发展期间,应重视企业的税收筹划问题,在税收筹划的基础上提高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本文依次介绍了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现状、税收筹划概念、农业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必要
摘要 根据天水气象站1961—2017年的雾霾天气资料,对天水市城区雾霾天数的出现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7年天水市城区雾霾呈逐年增加趋势,线性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年份出现在1961—1985年,进入21世纪10年代雾霾平均出现天数182 d;雾霾最易出现在冬季,春季相对较少;静稳天气是雾霾出现的必要条件,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增加了雾霾出现的次数;雾霾天数与当时的风速、气温、水汽压及
摘要 選取章丘最具代表性的“青葱庄园”大葱生产基地,作为合作研究对象,制定章丘大葱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助推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以期为特色农业气象研究与服务开辟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大葱;农业气象灾害;气象指标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5–0022–02  章丘大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品种,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1]。章丘
本文基于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的建设过程中水下森林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处理现状,提出了建设水下森林的基本原则,从恢复生态环境优势和开发水下森林自
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下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其内容涵盖广泛,如何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景观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进行了剖析,通过研究景观设计在田园综合体内的职能体现,如何巧妙地借助景观设计将乡村特有的生态景观价值最大化,同时利用景观设计解决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从而利用景观设计将田园综合体提升到新的高度。
摘要 我国北方地区的小麦种植一直是主要的农业作物,近年来随着小麦需求的不断提升,农艺措施也逐步应用于小麦种植中。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的产量及质量,以河南省小麦种植情况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小麦种植引入农艺措施的重要意义,从播种期管理、播种后管理的各环节指出如何在小麦种植中有效运用农艺措施,阐述小麦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的发展前景,以期促进我国小麦种植的优质高产。  关键词 小麦生产量;农艺;栽培  中图分类
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能够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借鉴。基于恩施市2010年、2015年、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分析了恩施市2010—2018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恩施市的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耕地次之,林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整体上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主要表现为林地与耕地的互转;类型级别方面,林地是恩施市的主要景观类型且破碎程度最大,建设用地的破碎程度明显加深,各景观类型均具有较好的物理连通性;
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同质化向差异化分化的一种特殊标识,使得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品牌传播是品牌营销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农产品品牌传播的内涵、影响因素、建设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今后农产品品牌传播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提供借鉴与经验启示。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果实种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栽培措施会影响到果实的种植质量与效率。结合文旦柚,分析了栽培措施对文旦柚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供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栽培措施;文旦柚;果实品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S6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5–0009–02  在实际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