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作者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情况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现状 对策
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中学新配制的多媒体教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部分学校在此整合过程中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以下是对现状的归纳。
现状一:认为只要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或者在教学中用的信息技术越多,课越好;教学中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效果越好。结果出现滥用技术,从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现状二: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表面上热闹好看,课堂上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它利用太形象、直观的东西,代替了学生本应该通过思维和想象等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现状三: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学方法有哪些;课堂上如何去体现新课改理念;更有一些教师把整合看做“时尚”,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达不到整合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
导致上述现状的原因如下。
第一,教师缺乏正确的整合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
第二,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充分。他们担心传统的东西丢了,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没有掌握好,到头来两头误事。这些教师可以通过多观摩,实实在在地体会现代技术教育的优越性,逐步从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向现代技术教育,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
针对以上分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消除疑虑。
(一)正确认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所以教师要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为不同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发展需要的学生创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使学生、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形成多种多样的良性互动。
(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一方面,信息技术创造数字化的学习情景,使其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模式,而是一种观念。台湾著名学者徐新逸曾说:“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与学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之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人机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在更多的机会中动手、动脑,无形中培养了发现式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感官协同作用,使教师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的大量练习和作业,并得到及时反馈,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四)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特征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是学会知识,而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及实现措施
叶圣陶先生倡导:“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他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为我们今天的新课改指明了方向:“学会”的目的是为了“会学”,即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把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建工具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和实践操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仍然是雏形,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教育信息化才能早日实现,新世纪的教育也才能成就明天的辉煌。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现状 对策
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中学新配制的多媒体教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部分学校在此整合过程中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以下是对现状的归纳。
现状一:认为只要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或者在教学中用的信息技术越多,课越好;教学中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效果越好。结果出现滥用技术,从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现状二: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表面上热闹好看,课堂上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它利用太形象、直观的东西,代替了学生本应该通过思维和想象等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现状三: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学方法有哪些;课堂上如何去体现新课改理念;更有一些教师把整合看做“时尚”,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达不到整合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
导致上述现状的原因如下。
第一,教师缺乏正确的整合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
第二,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充分。他们担心传统的东西丢了,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没有掌握好,到头来两头误事。这些教师可以通过多观摩,实实在在地体会现代技术教育的优越性,逐步从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向现代技术教育,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
针对以上分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消除疑虑。
(一)正确认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所以教师要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为不同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发展需要的学生创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使学生、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形成多种多样的良性互动。
(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一方面,信息技术创造数字化的学习情景,使其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模式,而是一种观念。台湾著名学者徐新逸曾说:“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与学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之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人机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在更多的机会中动手、动脑,无形中培养了发现式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感官协同作用,使教师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的大量练习和作业,并得到及时反馈,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四)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特征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是学会知识,而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及实现措施
叶圣陶先生倡导:“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他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为我们今天的新课改指明了方向:“学会”的目的是为了“会学”,即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把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建工具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和实践操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仍然是雏形,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教育信息化才能早日实现,新世纪的教育也才能成就明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