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三点哲学思考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2866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雪上加霜”的严峻形势。之所以用“雪上加霜”这个形容词,是因为近几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金融危机只是为严峻的就业境况又增加了一层厚厚的“霜”。第二,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止是挑战,也有机遇。这种机遇现实地蕴涵在国家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采取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之中,中国政府正在抢抓机遇,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这必将对就业产生更大的拉动效应。深入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本指导方法就是辩证法,既要看到困难,把困难的程度估计清楚,又要看到希望,把未来的发展前景把握准确。
  在这个基本估计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内涵更为丰富,意义更为深远。我们在就业问题上永远讲三句话:一是就业是民生之本,民以食为天,就业是老百姓的现实饭碗,是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二是就业是安国之策,国以民为本,就业是人民的首要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是解决就业问题是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政以安为先,就业是国家战略,是一号工程,是必须办好、应当办好的事情,也是办不好老百姓不答应的事情。所以出于这样的宏观考虑,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特殊性,现实地看到,大学生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成为劳动力资源的。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就业的深远战略意义。
  基于以上判断,从哲学层面来看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有三点哲学思考。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历时态问题的共时态呈现,问题在就业环节得以呈现,但产生问题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这启示我们在做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上下求索、左右逢源、汇聚力量
  
  这个历时态问题是与我们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相联的,是与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密切相关的。从这个高度来看,大学生就业是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一,从总体上说,多维要素制约着大学生就业状况,不论是我们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对促进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扩大就业从本质上来说需要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了,提供的岗位需求就会相应增加;经济环境好了,下岗的人数就会减少,大学生就业高峰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高峰这种三峰叠加在一起的形势就会得到缓解;而且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会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也不是单方面努力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家庭、学生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我们认为,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方面,高校既无法包办也不能无所作为,应该主动认领和承载属于自己范围内的社会责任。
  第二,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质量是就业工作的生命线。在现代大学的三项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关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两项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还是看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业是能够把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人才培养状况的“风向标”和“显示器”。要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通过就业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和规格,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像一个好的企业,除了要注重产品研发和生产环节之外,同样要重视产品营销,学生就业工作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重要的。
  第三,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是就业的主体,要通过对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培养来实现就业,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唤醒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识。之所以这样,源自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的“三怕三不怕”。一是就业形势严峻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二是邀请用人单位困难重重不可怕,可怕的是来了用人单位我们的学生不珍惜,破坏性地“开采”和使用市场信息,伤了用人单位的心;三是学生为找工作心情焦虑、行动超前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姜太公钓鱼,坐等愿者上钩。毛主席曾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从干部到士兵多数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不进行系统的教育就无法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我们今天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不能确立起与大众化教育相匹配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职业观,有可能成为穿着学士服、硕士服甚至博士服的失业者。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我们认为,就业指导固然不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是一旦掌握了学生,使我们的毕业生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就业定位,做好职业规划,摆正就业心态,培养创业精神,就会成为就业工作一条重要的战线。要开发和确立“发展式、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咨询体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个性化指导服务咨询工作。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个性化能力提升,邀请与考试、面试、就业、创业等相关的各方面专家进行系统指导,全方位,广覆盖,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是个性化资源分享,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全国就业市场的分区指导,努力促进“信息对称”和“人职匹配”;三是个性化生涯规划,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认清三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最适合干什么,找到每个人的职业锚;四是个性化就业援助,筹备设立创业基金和就业援助基金,开展创业援助和就业援助。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汇聚,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启示我们在做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积极促进、有所作为、注重实效
  
  所谓“普遍性矛盾”,是指不仅是大学生就业难,而是三峰叠加,普遍的难。我们看两组数字。第一组数字是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三峰叠加的情况。三峰叠加是指在中国社会全体劳动力就业的三个就业高峰同时到来且并行发展的态势。三个就业高峰是指下岗职工再就业高峰、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高峰和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高峰。三峰叠加的局面出现在2003年,一直持续至今。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大学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增幅达46.2%。从宏观就业形势看,全国新增城镇劳动力1000万人,企业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规模超过1000万,“三峰叠加”的局面,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很不宽松。第二组数字是高校扩招以来,全国和我校毕业生人数。高校扩招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才有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在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12万,到2009年,已经增长到610万,是六年前的2.8倍。当然数量的增长并不是造成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结构性矛盾,是大学生在少数地区汇聚而造成的就业难,由于中国存在着东部与西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在结构上的不均衡,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业不就,一种是无业可就。前一种情况是主流,后一种情况则是支流。所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并不是说我国大学生的总体供给过剩,而是大学毕业生资源在区域、行业和学科专业之间配置失衡。一边是有人无事干,人找事;一边是有事无人干,事找人;城市就业的现状是:约三成岗位无合适人员匹配而白白浪费,两成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空缺与就业困难同时并存。所以我们国家大学生失业只是一种结构性失业,是一种“虚假的饱和”。
  所谓“特殊性汇聚”,是说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就业难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我们特殊关注。大学生群体遇到的困难,既有政策性的问题,也有路径性的障碍,同时也不排除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摩擦性失业。
  在政策方面,“凡进必考”政策的普遍实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难度。2006以来,事业单位用人普遍落实招考制度,由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进行考试的时间不固定,形式不统一,标准不确定,拉长了求职时间,扩大了就业变量,增加了就业难度;又如中小学新一轮“编制核定”结束后,超编运行普遍存在。由于小学和初中的生源急剧减少,高中的扩建基本结束,这一轮编制核定,中小学师生比由1:10降到1:13(高中)、1:16(初中)、1:20(小学),教师编制缩减使中小学校普遍超编。应届毕业生面临“有岗无编”的困境,入编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量级砝码,一些学生还不能迅速适应和认可“人事代理”等做法,在观望彷徨中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
  在路径性障碍方面,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人才本土化倾向严重。一些省市出台政策,以解决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为己任,提高外地生源毕业生的准入资格,严重排斥外地生源毕业生。一些地方的教育局承担了民政局的义务,迫于压力,以多吸纳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的方式为地方社会稳定“做贡献”。就业市场严重“买方化”。用人单位“坐收天下才”,一般不需外出招聘即可实现招聘目标,不参加校园招聘会,把用人单位请进校园参加招聘会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需“送货上门”,必须先实习,然后才有机会就业。第六,用人单位普遍提高用人“门槛”,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能要本科的要硕士,能要硕士的要博士。研究生就业层次下移,挤占本科生就业空间。“本科生考试,研究生考核”成为用人的“潜规则”。
  在就业期望值调整方面,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严重。学生把目光主要投向经济发达地区,对正在崛起的较为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不是很了解,客观上造成就业区域狭小,就业机会偏少。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自设藩蓠,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非高薪不去、非大企业不选,非省会城市不进。”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程度。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情况同在;“事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成为市场的常态。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的任务很重。与此同时,“阶梯式”就业挑战学生心理承受底限。用人单位普遍青睐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职员,这些成熟的高端人才在“人才猎头”的推动下,流动速度加快,抢占了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高端就业岗位。“阶梯式”就业成为大学生尤其是应用型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趋势。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和技能,很多毕业生要先在层次较低、待遇较少的工作岗位就业,有些工作岗位的社会层次和薪金水平已经突破了毕业生能够承受的心理底限。一些毕业生“走出去”的意识淡薄。在家“看等靠”的情况较普遍,多数毕业生只关注就业中心请来的用人单位,“谁来就和谁谈,谁要就和谁签”,走出去自主开拓就业市场的意识较弱,不能适应就业市场“整体倒流”的大形势。
  正是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要高度重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个性化的就业工作体系。能够就业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不能够就业的学生却各有各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具体地做到每一个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确保每一个学生顺利就业而努力工作。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几乎同时产生,方法是问题的对立物,只要我们努力,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这启示我们在做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要坚定信心、发现问题、找对方法、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客观地讲,中国大学生就业在当前的确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悲观失望,无所作为。从高校来讲,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两个工作层面,一个层面是学校层面,主要的工作任务一是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切实保障就业工作的“三定”和“四化”,二是高度重视培养质量,结合就业情况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三是打造学校就业的品牌,培育良好的社会声誉,营造全员促就业的良好工作氛围。另一个层面就是专门化、职业化就业工作方面,主体工作是通过抓好市场、信息、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就业。
  第一,抓市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呈现出专门化的发展势头,形成东北、环渤海、华中等几个区域性的专门化市场。以东北28所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为例,20世纪90年代,由于毕业生供不应求,东北师范大学一家办洽谈会的时候,很多共建的“关系”单位都因“抢”不到毕业生失望而归,久之影响了就业市场建设。2000年开始,东北师范大学实行了“内合外联”的就业战略,联合东北三省一区28家高师院校组成就业工作协作体,以此作为有力依托,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建成了东北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突出的成效就是调解需求总体不足的矛盾,促使高校从竞争走向竞合,在竞合中实现多方共赢,“做大了蛋糕”;调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校从疏远走向互动,在互动中实现优势整合,“优化了配置”;调解毕业生就业路径性矛盾,使高校从分散走向联合,在联合中实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降低了成本”。具体来说市场建设的主要经验和作法有五条:一是大学生就业工作要积极主动适应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就业工作方式。经历从单纯的就业管理到“三三制”;从“三三制”走向内合外联;从有形大市场走向无形大市场三个阶段。基本的战略是反其道而行之。大家都在谈竞争,而我们却在讲竞合;大家都在谈我的地盘我作主,我的信息我拥有,我们却在讲开放式、共享式大市场建设;大家都在谈你死我活的零和搏奕,而我们却在讲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和互利共赢。二是在市场开发上始终做到开发一代、培育一代、贮备一代,先占领最好的市场,但不止于此,同时开发设计第二代、第三代接续性市场。基本的战略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长期研究和监测市场,把研究成果编辑成为就业状况白皮书,从就业率、区域流向、行业分布、供需关系和就业途径五个维度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与对策,知道“东方不亮哪里亮,黑了北方有哪方”,知道是“南征北战”还是“东挺西进”,一个地区不行了,哪里是新的增长点。长期积累,步步为营,逐步进入全国各级各类就业市场,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市场瞬息万变,要求我们科学地定位。高校如果不能找到并清楚认识“毕业生产品”未来在市场中占据的位置,并以此为目标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这种市场预期,不仅会在就业市场培育过程中事倍功半,更会丧失宝贵的发展先机。学校要对自己的市场定位进行科学的战略分析。一是学校的市场定位;二是毕业生的市场定位;三是就业工作的市场定位,根据学校的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工作并不以提升毕业生就业人数为终极目标,而是要最大限度优化就业结构,并以就业为媒介打造学校品牌,拉动学校办学,实现学校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四是市场既是客观、理性的,也是最讲感情的。谈到就业市场,一般我们容易觉得,市场就是供与需的对接,就是冷冰冰的经济规律,事实上市场既重理性,又讲感情。要“带着感情来做就业”,首先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建立工作基础上的友谊和情感。其次是对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都要本着重长远、交朋友、处感情的态度,真诚、热情、周到地进行接待。再者是把讲诚信、负责任放在工作第一位。就业市场化程度越高,供需选择越自由,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激烈,市场对诚信的需要越强烈。五是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持续性的投入。市场建设有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对于我们曾经占有但后来失去的市场,如果再想进入,将比第一次进入的时候艰难得多,恐怕投入当初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够成功,因此,要特别注重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过程的连续性,保持策略的一贯性。
  第二,抓信息。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与特点,提高就业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比如说在学生获取有效需求信息的过程中,一开始是没有信息或者是信息很少,这时我们主要是汇集和发布信息;那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铺天盖地,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筛选和甄别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信息传递的规律,促进信息对称,这就涉及到一个信息传播媒介的问题。以前信息少的时候,用海报来传递信息,称为“纸介时代”;信息稍多的时候就建设就业信息网,用网络来传递信息,当时说“鼠标一点实现双选”;现在信息已经多到有些繁杂的程度了,研究开发了信息定制服务,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信箱或者是手机来定制自己想要的信息,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发给学生,这样信息就从“漫灌”转向了“滴灌”,我们提供的正是学生需要的。加强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网络建设,引入“网络运营”理念,变“工具性”网络为“运营性”网络,通过就业网的服务使毕业生与潜在竞争对手相比,拥有更加丰富、准确、快捷的就业信息,拥有专业化和全过程的就业服务,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网上做市场,创造更大就业空间。网上做市场就是要真正地把网络当作市场来运营,不仅把网当作信息的转发工具,更注重的是其市场功能,把它当作学校就业市场的一部分,通过运营,使它从成为树立学校品牌和就业市场拓展的战略系统。在打造一流的品牌、汇聚丰富的信息资源、形成可靠的信誉和提供全过程的就业服务上做足文章。在网上搞精准营销,创造更大就业效益。“精准营销”就是要针对包括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人才市场等不同的用户群,提供个性化的“精准”产品与服务,充分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做到“我给的正是你想要的”。确保联盟网上的招聘活动能够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干扰少,精准地把握市场,扩大市场占有量,为毕业生创造更为大的就业效益。
  第三,抓指导。虽然就业形势越来越难,但学生的期望值却居高不下。引导学生与市场有效对接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学校始终坚持以关注“世界轨迹、国家导向、同行经验和校本特色”为基点,在深入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理论实践发展轨迹、准确把脉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同步跟踪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就业工作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定位,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工作策略。就业指导也是直接指向市场的,是实用的知识,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可以促进毕业生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就业指导很务实,我们所做的正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可能很多,但是我给的是你最想要的、最核心的。以“体验、个性、发展、实效”为基本理念,形成“人性、务实、高效、特色”的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体系。
  第四,抓服务。一是“满溢着爱”做服务。每一个就业工作人员都要满溢着爱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做“两个换位”的思考,也就是思考如果我自己就是学生,我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思考如果学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或兄弟姐妹,我能为他做些什么?通过“两个换位”的思考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确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业工作人员要走遍千山万水、说过千言万语、喝罢千杯万盏、使尽千方百计,处处体现着对学生的爱。二是激情投入,互动创造。优秀的学生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各有不同,但对工作的激情投入和对学生的深情付出却是相同的。就业工作者要讲究“激情投入、互动创造”,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尽我所能,想您所想,用无限的压力和无穷的快乐编织每一天的生活。
其他文献
【摘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去,有专家和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知识青年再下乡”或“二次知识青年下乡”。在使用“知识青年再下乡”或“二次知识青年下乡”这个说法时应该非常慎重,从深层次分析两个社会现象,两者在时代背景、目的意义、参与主体、形式内涵和产生影响本质区别,应该从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汲取经验教训,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此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期刊
序曲1、中华,悠久而灿烂2、中华,美丽而富饶  主题歌1、百花迎华诞 2、华诞新标语 3、龙凤的传说 4、华夏之根 5、中华复兴 6、绿色的家园  7、微笑的民族 8、小白鸽 9、回回两把刀 10、和谐和平赋 11、龙弦古琴 12、一奶同胞  13、同祖同根 14、东方巨人 15、同绘国图 16、统一万岁  余音1、一醉方休 2、中华民族龙       序曲  1、中华,悠久而灿烂  中,四方之心
期刊
序: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1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参谋等四部在军博曾联合举办了“我们的军队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我先后参观了三次:接待感动,场面轰动,展览生动,画面、说明和讲解使中国人民乃至世界而震动!我心潮起伏,回首展望,难以平静,经过长期酝酿,构思而成“八、一行诗”:        军旗,八一军旗!军旗,八一军旗!  号角之大旗,信仰之大旗:工农之大旗,燎原
期刊
1.就业工作成效    多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较高评价。连续多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被教育部树为高校就业工作典型,教育部多次编发简报介绍我校就业工作经验。2004年,我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全国受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2007年9月,我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所高校一起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理事会成员。2008年,我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期刊
【摘要】高考志愿的填报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本身,但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填报志愿而最终没有进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为此学生在填报志愿之时,应当充分了解形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对于热门和冷门要慎重对待,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关键词】高考志愿;高考形势;专业;选择    6月7日至8日,中国将有1010万高考生走进考场。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他们最关注的是能不能被大学录取。在这漫长的等待之前,家长和考生首先要面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2009届毕业生的顺利毕业,严峻的就业状况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本文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入手,从国家就业政策、就业环境、高校教育、大学毕业生个体状况等方面论述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因素;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教育方向的转变,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
期刊
教育部直属高校引导毕业生投身基层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多数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同期相比稳中有升,选择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人数显著增加。其中,清华大学今年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超过80%,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达到383人,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5%。  主动出击,拓展毕业生到基层和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渠道。清华大学借助“省校共建”、“校企合作
期刊
【摘要】受当前金融风暴大环境的影响,建筑类毕业生中出现了多种就业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对毕业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以适应就业,并多方面的增加就业渠道,以应对目前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途径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焦点。受大环境的影响,不少毕业生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就业时盲目从众,患得患失;还有一部分毕业生
期刊
【摘要】以精简乡镇机构为目标的乡镇政府改革,无论是在改革目标上,还是在改革的实际效果上都明显存在问题。因此,需要对乡镇政府改革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乡镇政府改革方向应转到转变政府职能上来。  【关键词】乡镇改革;改革目标;转变职能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乡镇政府改革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到2012年基本完成。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举措,是促进农村
期刊
【摘要】以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活动为例,分析探讨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活动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当前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创业教育;启示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仅从解决就业问题出发,鼓励创业已经成为我国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其实,鼓励创业的意义不限于此,它还可以推进我国经济的产业升级以及创业型经济的新发展等。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