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读教材策略一: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2)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ihui1986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单价、数量、总价”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该部分内容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曾被删减,后又重新“回归”。在被删减的时期,似乎对于学生正确解答“购物”问题也没有多大影响,但为什么现在又把它“请回来”了呢?其中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探寻的东西?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后续发展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本案例中,作者以自己和同伴的实践经验和审慎思考,正面回答了以上问题。这或许能为大家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案例】
  课堂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小红家楼下有一个小卖部,生意很火热。她连续6天调查了特百惠杯子的销售情况。(出示调查表)
  (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个数或金额,逐步完成星期三到星期六的表格填写)
  师:看了这个调查表,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些杯子都是每个20元。
  生2:杯子卖出的个数多,收入的钱数就多;卖得少,收入的钱数就少。
  生3:星期天的怎么还空着呢?
  师追问:你估计星期天会卖出多少个?收入多少元?
  ……
  二、理解单价
  (一)认识单价
  师:在购物中,我们把卖出商品的个数、件数……叫作数量。一共收入的钱叫作总价。
  (师将表格中原来的“个数”替换为“数量”,“金额”替换为“总价”,生观察)
  师:如果杯子卖出的数量多,总价反而少;或者卖出的数量少,总价反而多。这样公平吗?
  生(齐):不公平!
  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保证购物的公平性呢?
  生:这些杯子都是一个20元,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师追问:一个杯子是20元,这里说的“一个”是哪一个杯子?
  生1:随便哪一个。
  生2:任何一个。
  师:像这样每一个杯子的价钱叫作这款杯子的单价。当我们只买一个杯子的时候,需要付出的总价是多少元?
  生(齐):20元。
  师:这里总价的“20元”和单价的“20元”就有点混淆了,是不是?
  生(齐):是。
  师:为了区分单价与总价,我们把单价写成这样的形式——20元/个,读作“20元每个”或“每个20元”。(生跟读)
  师:你知道哪些商品的单价?能这样规范地写一写吗?
  (生尝试规范地写出单价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猜猜这是哪种商品的单价?
  (师给出不同的单价,生大胆猜测,气氛异常活跃)
  (二)表现形式
  师:当我们把6个杯子装成一箱,一整箱地进行销售。这箱杯子应该卖多少元?
  生:120元。
  师:这里的120元是单价还是总价呢?
  生1:表示总价。
  生2:表示单价。
  生3:既表示6个杯子的总价,也表示这一箱杯子的单价。
  师追问:在这里,它表示什么更合适?
  生3:表示单价更合适,因为它是整箱地卖。
  (动画演示:“120元/箱”变为“110元/箱”)
  师:明明价值120元的6个杯子,为什么只标价“110元/箱”?
  生:因为整箱地卖,赚钱更快,可以优惠顾客。
  师:说得好!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商品批发和零售的单价是不一样的。
  师:你见过这样表示的单价吗?(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单价)
  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1:这里的5元既可以看作10块烧豆腐的总价,也可以看作这样一份烧豆腐的单价。
  (动画演示10块烧豆腐装成一盘)
  师:也可以换個说法……
  生2(迫不及待):5元/盘。
  师追问:那为什么不直接标价“5元/盘”?
  生2:这样更显得“货真价实”。
  师:对!这样标价能让顾客更清晰地衡量商家有没有“宰客”的嫌疑。
  师:由此可见,一个钱数究竟表示单价还是总价,由什么来决定?
  生:主要看购物过程中,以多少个商品为一份。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单价吗?
  生:每一份商品的价钱就叫作单价。
  师补充:数学上,我们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作单价。(板书)
  师追问:这里“每件”的“件”可以是哪些量词?
  生:个、盒、份、箱、小时、天……
  三、归纳关系
  师:知道了每个杯子的单价是20元,你能很快算出每天销售杯子的总价吗?
  生:买了几个就用20乘几。
  师追问:这里的“几”可以是哪些数呢?
  生:1、2、3、4……
  师:如果用字母n表示数量,总价是多少元呢?
  生:20×n。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生:单价×数量=总价。(师板书)
  师追问:你能用乘法的含义解释一下这个数量关系吗?
  生:单价相当于二年级学习乘法中的“每份数”,数量相当于“份数”,总价就是“总数”。
  师补充:把若干个单价合起来就成了——
  生(齐):总价。
  师:看着这一组数量关系,又怎样求出数量或者单价呢?你是怎么想的?
  ……
  四、实际应用
  师:说出下面各题是已知“单价、数量、总价”中的哪两个量?求哪个量?.
  (题略)
  生:第一题是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用乘法解答;第二题是已知单价和总价,求数量,用除法解答。   【课件出示】
  农贸市场里的羊肉单价是68元/千克。张叔叔买了一些羊肉,花了34元。这可能吗?
  师:大家觉得呢?
  生1:不可能,总价怎么会比单价还少呢?
  生2:我觉得是可能的,张叔叔只买了半千克,所以只花了单价的一半。
  师追问:“半千克”是几千克?
  生2:0.5千克。
  师:那么还可以用“单价×数量=总价”来解答吗?
  生:应该可以的,用68×0.5=34(元)。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明年将要学习的小数乘法。
  五、小结
  什么是单价?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略)
  板书设计:
  【评析】
  本节课是昆明市盘龙区周佳泉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经过近半年的苦苦摸索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把重点放在了对单价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单价丰富表现形式的体验上。在深刻理解了单价含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步渗透了小数乘法的萌芽知识。回首来时路,在磕磕绊绊的摸爬滚打中,我们逐步清晰地认识到了这节课的价值所在:
  1.单价并不简单等同于每份数。从函数关系的角度来讲,在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中,单价是恒定量(一定时空范围内同一种商品的单价),数量是自变量,总价是因变量。这是单价区别于每份数最大的特点。
  2.单价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当我们只买一个(件)商品的时候,所付出的钱数既是这款商品的单价,也是所购买商品的总价。当我们把若干个商品看作“一份”來出售的时候,这些商品的总价又重新构建成为更大数量为计价单位的单价。因此,单价和总价的关系是相对的。甚至直到现在,在某些地区还保留着“一元钱几个(几个/元)”的标价形式。
  3.单价的本质与劳动价值有关。从纯数学的角度来讲,单价是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或反之亦可)。从生活的角度来讲,单价其实相对客观地反映了商品中所含劳动价值的多少。也就是一件商品中所含的劳动价值越多,它的单价相应地也会越高;反之则较低。
  4.总价其实就是单价累加的结果。把若干个单价累加起来就得到总价,这是四年级学生普遍具有的数学经验。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单价累加可以在空间方向上(几个、几箱……)进行,也可以在时间方向上进行。单价累加可以以倍数级的方式进行(数量为整数倍),也可以以分率级的方式进行(总价有时小于单价),这为五年级学习小数乘法中积的大小变化规律和六年级学习“单位‘1’”概念埋下了有益的种子。
  5.可以用“四性”来加深对单价的理解。恒定性: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一款商品的单价是相对恒定的;普适性:一款商品的每个个体都适用于这个单价,同时这款商品的每个个体质量也要适应这个单价;复合性:单价是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所以应当写成复合单位的形式(尽管教材上不做硬性要求);丰富性:单价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单价与总价之间还会互相转换,不同的单价适用于不同数量级的交易活动。当然,教师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生硬地向学生灌输这些专业知识,但可以通过恰当的情境载体进行有机渗透。
  综上所述,“单价、数量和总价”这节课在四年级的整册教学内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在纷繁的表象下抽象出数学本质的归纳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他文献
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关键在校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应该也必须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管理方式,转向适应创新的素质教育的管理方式;从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的管理,转向运用民主与法治的管理。作为新时代的校长,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养,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治理好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助一臂之力。在众多的素养中,我认为提升下面这四种基本素养,对提升校长的治校能力大有裨益。  一、全
期刊
【导读】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源自条形统计图,但和条形统计图又有质的不同——它更注重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换言之,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从静态变为动态,其作用是从现在去“预知”将来。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思维习惯转换的挑战难度是巨大的。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中,逐步认识到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原理、理解折线统计图“从现在预知未来”的实用价值,是本节课的核心
期刊
“读写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阅读与写作两个因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有目的、有系统、有序列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习作教学,它以读为前提,是读的延伸,是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对阅读材料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立足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是读写有效结合的关键。  一、有样学样,按图索骥
期刊
词语,是组合句子、表情达意的基本元素,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与其词语积累量的多少、质的高低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在词语教学中要以词语的运用为目标,有的放矢,因词而异,在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一、就地取材:在語境联系中运用  语境,是词语理解和运用的重要凭借。就一篇课文而言,文中的词语都处于课文提供的语境中,词语的意思、用法与语境联系,方能让学生得到词语理解和运用的启迪。若文本
期刊
一年级学生来办公室交作业,其中有一题是“阳光像什么”,他的老师看了一眼他的答案,说道:“阳光怎么像金子?这句话说不通!”  这位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阳光为什么不能像金子?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阳光洒在湖面上,金光闪闪,就像闪耀的金子!再说,这道题的本意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让一年级学生为了回答‘阳光像什么’而追求‘标准答案’,那么,在他们有限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就会走入‘死胡同’。不如引
期刊
教材简析:  《拔萝卜》是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阅读材料,教材根据故事的发展配有四幅插图。教材安排这个栏目旨在引导学生在和大人一起看图读故事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实现“分享阅读、无压力阅读”的编写理念,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年级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很多学生在幼儿园里或许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或还唱过《拔萝卜》的歌曲。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来阅读故事,学
期刊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这篇文章结构清晰,以“富饶”为中心从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作者在文章中先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位置,然后按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其中,介绍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介绍海底主要通过写水产资源来突出其富饶;而介绍海岛则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个关键语句来介绍的,作者从总到分的介绍,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鹤庆县云鹤镇中心小学积极响应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精神,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将实现教育内涵发展作为主要战略目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期刊
口算教学,一直被视为笔算的基础,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逐渐重视口算训练思维的功能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口算逐渐呈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作为教者,应重视口算教学自身独有的价值,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形成口算策略的过程中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提高學生运算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下面围绕“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同课异构,谈一些本人对口算教学的思考。  【A教师】  1.(出示口算题)你们会算吗?  3+
期刊
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挖掘教材资源,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科学地、灵活地、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实现教材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激活课堂教学,明确运用价值,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开发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