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再到改革开放,一直到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历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创新和发展过程。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党和国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用来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推进中国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
关键词:当前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发展;关系
引 言
经过建党100年和建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被证明是与中国实际相联系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而在中国要更好地丰富、应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已经开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更好地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坚强保障。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关键内涵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当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不过,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也发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从两次国共合作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联系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而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这正是把我国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在发达工业国诞生的背景之间的内在差异紧密联合的最佳实践成果。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之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发展目标,从而开启了全面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当时的环境下也是没有现成的路径和经验可循,我国只有去全盘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人民公社下的农村土地高度集中、一大二公的制度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又凸显出诸多弊端。经过多年的艰苦摸索,1978年全党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点,实现了思想大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不是贫穷,要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开启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另一个转折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義的光辉仍然在我国大地上闪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重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成为统筹中国各领域、各方面、各阶层推动中国现代化布局建成的根本遵循,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所在。无论是在制度安排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文化、理论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完美结合,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下去[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核心需要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它的理论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成为广大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本质,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现了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明晰了资本家榨取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罪恶所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资产阶级必将被消灭的重要论断。在这一最高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社会主义是必然经历的阶段,这也是当前社会必须要经过的一种社会形态,从这一点看,马克思主义客观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德国,成功于苏联,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构成都是具有独特性的,经济社会制度与我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我国引入马克思主义,决不能照搬照抄,要深刻分析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制度、文化、历史因素,在建立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同时把最广大的农民阶级发动起来,这就是在我国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在建党初期的遵义会议期间,就已经产生了初级的萌芽状态。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改革开放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的内在的制度、思想矛盾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由此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纲要,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系列的根本性问题,提出要在开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牢牢守住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这个根本遵循,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行稳致远。同时提出了分三步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我国历史环境进入到不同的新阶段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变迁中的进步和发展。同样,在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距离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近,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制度成果此时的作用更加凸显和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的发展远景目标,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提出要不断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而思想引领、制度保障、理论指导、文化促进缺一不可。思想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的路径问题。制度则是确保在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长期稳定,确保大局的长期稳定。在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经验系统提炼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崇高的信仰支撑,它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不因外部的思想文化融通而丧失了本身的优秀文化传统。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需要所在[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压舱石
我国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有些挫折是伤及皮毛,有些挫折却动其筋骨,把我党我国推到了存亡的边缘,而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具体应用中出现了偏差,盲目地全信或一味地全盤否定,没有把辩证思维很好应用到其中,从而导致了历史进程中的弯路,但是从长远的历史维度看,这些挫折和弯路都是我党我国在迈入现代化新境界的宝贵经验财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我们党在当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回答了一系列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成为马克思在中国丰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路径,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命的腾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性突破和飞跃[3]。纵观我国的历史进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率先拉开,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解决了困扰理论界多年的市场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指出市场经济只是生产方式发展的一种阶段性状态,既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社会主义国家更可以有市场,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的生动体现。有了思想的正清,体制的改革就会顺畅许多,改革的根基也就更加稳定。此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先后成立,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再往后,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文化体制、生态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也在持续、深入地推进,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迈进。这期间党和国家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和挫折,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人们思想上出现了动荡和混乱,加上西方某些国家的颜色革命、全盘西化的反华对策的破坏,对我国的政治稳定造成较大的威胁,党中央果断决策,果敢有力地阻击了外部势力干涉,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它也时刻警醒我们,拿来主义不能救中国,更不能发展中国,中国的事情还是要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既要坚持有序的改革,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大关系,以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拓展中国化的外延,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平稳推进。
当前我国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也是全球疫情防控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这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构筑现代化发展的最为核心的动力要素[4]。
四、结束语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了新阶段的转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矢志不渝地坚定、完善、丰富和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发展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当前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燕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双进程》[J].《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3期,第158- 159页。
[2] 陈巧玲、赵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J].《短篇小说》,2015年第29期,第17- 18页。
[3] 梁金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第62- 65页。
[4] 程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互动关系述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增刊,第47- 51页。
关键词:当前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发展;关系
引 言
经过建党100年和建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被证明是与中国实际相联系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而在中国要更好地丰富、应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已经开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更好地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坚强保障。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关键内涵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当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不过,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也发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从两次国共合作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联系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而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这正是把我国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在发达工业国诞生的背景之间的内在差异紧密联合的最佳实践成果。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之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发展目标,从而开启了全面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当时的环境下也是没有现成的路径和经验可循,我国只有去全盘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人民公社下的农村土地高度集中、一大二公的制度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又凸显出诸多弊端。经过多年的艰苦摸索,1978年全党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点,实现了思想大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不是贫穷,要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开启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另一个转折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義的光辉仍然在我国大地上闪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重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成为统筹中国各领域、各方面、各阶层推动中国现代化布局建成的根本遵循,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所在。无论是在制度安排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文化、理论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完美结合,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下去[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核心需要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它的理论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成为广大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本质,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现了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明晰了资本家榨取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罪恶所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资产阶级必将被消灭的重要论断。在这一最高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社会主义是必然经历的阶段,这也是当前社会必须要经过的一种社会形态,从这一点看,马克思主义客观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德国,成功于苏联,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构成都是具有独特性的,经济社会制度与我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我国引入马克思主义,决不能照搬照抄,要深刻分析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制度、文化、历史因素,在建立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同时把最广大的农民阶级发动起来,这就是在我国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在建党初期的遵义会议期间,就已经产生了初级的萌芽状态。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改革开放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的内在的制度、思想矛盾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由此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纲要,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系列的根本性问题,提出要在开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牢牢守住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这个根本遵循,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行稳致远。同时提出了分三步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我国历史环境进入到不同的新阶段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变迁中的进步和发展。同样,在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距离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近,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制度成果此时的作用更加凸显和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的发展远景目标,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提出要不断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而思想引领、制度保障、理论指导、文化促进缺一不可。思想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的路径问题。制度则是确保在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长期稳定,确保大局的长期稳定。在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经验系统提炼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崇高的信仰支撑,它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不因外部的思想文化融通而丧失了本身的优秀文化传统。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需要所在[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压舱石
我国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有些挫折是伤及皮毛,有些挫折却动其筋骨,把我党我国推到了存亡的边缘,而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具体应用中出现了偏差,盲目地全信或一味地全盤否定,没有把辩证思维很好应用到其中,从而导致了历史进程中的弯路,但是从长远的历史维度看,这些挫折和弯路都是我党我国在迈入现代化新境界的宝贵经验财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我们党在当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回答了一系列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成为马克思在中国丰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路径,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命的腾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性突破和飞跃[3]。纵观我国的历史进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率先拉开,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解决了困扰理论界多年的市场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指出市场经济只是生产方式发展的一种阶段性状态,既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社会主义国家更可以有市场,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的生动体现。有了思想的正清,体制的改革就会顺畅许多,改革的根基也就更加稳定。此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先后成立,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再往后,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文化体制、生态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也在持续、深入地推进,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迈进。这期间党和国家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和挫折,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人们思想上出现了动荡和混乱,加上西方某些国家的颜色革命、全盘西化的反华对策的破坏,对我国的政治稳定造成较大的威胁,党中央果断决策,果敢有力地阻击了外部势力干涉,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它也时刻警醒我们,拿来主义不能救中国,更不能发展中国,中国的事情还是要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既要坚持有序的改革,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大关系,以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拓展中国化的外延,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平稳推进。
当前我国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也是全球疫情防控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这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构筑现代化发展的最为核心的动力要素[4]。
四、结束语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了新阶段的转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矢志不渝地坚定、完善、丰富和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发展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当前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燕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双进程》[J].《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3期,第158- 159页。
[2] 陈巧玲、赵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J].《短篇小说》,2015年第29期,第17- 18页。
[3] 梁金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第62- 65页。
[4] 程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互动关系述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增刊,第47- 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