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引领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通过美术作品之间或艺术家之间,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的比较,使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美术作品或艺术家的特点。多角度地对不同的美术作品或艺术家进行比较分析,能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形象化,更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 美术作品 比较欣赏
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六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能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当属“比较教学法”。有比较,才有鉴赏。“比较”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个比较直观而有效的方法,当我们孤立地看一幅作品时,往往很难说清它的独特之处,但如果将两件或几件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就会相对明显地辨别出每件作品的特点所在了。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培养以联想思维去认知事物的学习方法。
比较教学法在具体操作上往往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而方式不同,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而灵活变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体会,就美术教学中比较欣赏方法的运用分述如下:
一、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在对两者作品的欣赏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可说是贯穿始终的,通过不断的比较分析,学生极易于明确两者的区别,了解两者的特征。
中西方绘画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画追求写意性,意在表达其神韵,以线条和水墨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绘画追求写实性,也就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再现,主要以块、面、明暗和色彩为造型手段。如:黄宾虹的《山中坐雨》和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黄宾虹的山水画《山中坐雨》是一种自由的流动式的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视点,可以将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对象同时组合在画幅中。而西方风景画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运用的是带理性的科学分析的焦点透视法,他的这种空间观念是用明暗和透视来表现的。画家力图在平面上塑造出一种立体空间感,逼真的再现对象所处的空间环境。所以说,西方艺术家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的空间认识,并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能够脱离实现自然的约束。通过这些具体作品的比较就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绘画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
二、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
在美术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同一题材并处于同一时代的,但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对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能使学生较好的把握作者表现手法的异同,达到准确欣赏美术作品的目的。如在欣赏西方绘画作品时,两幅同时创作于1889年的自画像:凡高的《割耳后的自画像》和高更的《带光环的自画像》。通过对两幅作品的对比欣赏,学生很容易理解两位同时期艺术家技术上的差异。凡高对客观的真实十分注重,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必要的夸张,以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而高更对客观真实却毫不在意。他极力简化形状,以赋予作品暗示性和象征性。他追求的是让观者产生联想。在笔触上,凡高用各种各样的小笔触——点、小直线、特有的旋涡笔触;而高更却是大面积的平涂。在用色上,凡高十分注重补色原理,经常把互补的笔触并列在一起,使其“彼此渗透以产生神秘的色调颤动”。而高更用色的时候则只考虑其象征意义,以及颜色对比所可能产生出的空间感。学生从中也会感受到西方绘画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
三、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
常言道:“一千個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题材的不同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所表达的想法及表现的情感当然也不一样。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不可能趟过同一道河流。相同的脚步,足迹有深浅轻重,艺术不可重复。
如在欣赏古代雕塑作品时,以马为题材的西汉雕塑作品《马踏匈奴》与东汉雕塑作品《马踏飞燕》作比较。
汉武帝为表彰六次抗击匈奴的已故名将霍去病,为其建造了祁连山似的坟墓作茂陵陪葬墓,墓前大型石雕群的主题作品就是这种气度宽宏的、寓意隽永的《马踏匈奴》。作品没有直接描写爱国英雄霍去病的征战场面,而是以战马为形象象征。马的形态轩昂,英姿勃发,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执弓箭的匈奴仰面朝天,露出死难临头的神情。艺术家的动静结合,形象地表现了汉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这件纪念碑式的作品体现了民族艺术传统的写意精神,以浪漫手法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深刻主题。看到《马踏匈奴》,很容易使人想起东汉青铜雕塑名作《马踏飞燕》。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与前者相比,由于主题的文学性取代了政治性,战马的神韵也已由沉雄转为俊逸;不同于石雕的青铜工艺和材质特点,也正好适应了表现玲珑精致的要求。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可见,在欣赏过程中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作品中的物象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意象。
在欣赏过程中通过作品比较,使直观的画面更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大脑异常活跃,使学生在审美能力这一方面有显著提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关键词 美术作品 比较欣赏
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六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能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当属“比较教学法”。有比较,才有鉴赏。“比较”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个比较直观而有效的方法,当我们孤立地看一幅作品时,往往很难说清它的独特之处,但如果将两件或几件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就会相对明显地辨别出每件作品的特点所在了。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培养以联想思维去认知事物的学习方法。
比较教学法在具体操作上往往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而方式不同,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而灵活变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体会,就美术教学中比较欣赏方法的运用分述如下:
一、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在对两者作品的欣赏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可说是贯穿始终的,通过不断的比较分析,学生极易于明确两者的区别,了解两者的特征。
中西方绘画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画追求写意性,意在表达其神韵,以线条和水墨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绘画追求写实性,也就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再现,主要以块、面、明暗和色彩为造型手段。如:黄宾虹的《山中坐雨》和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黄宾虹的山水画《山中坐雨》是一种自由的流动式的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视点,可以将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对象同时组合在画幅中。而西方风景画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运用的是带理性的科学分析的焦点透视法,他的这种空间观念是用明暗和透视来表现的。画家力图在平面上塑造出一种立体空间感,逼真的再现对象所处的空间环境。所以说,西方艺术家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的空间认识,并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能够脱离实现自然的约束。通过这些具体作品的比较就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绘画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
二、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
在美术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同一题材并处于同一时代的,但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对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能使学生较好的把握作者表现手法的异同,达到准确欣赏美术作品的目的。如在欣赏西方绘画作品时,两幅同时创作于1889年的自画像:凡高的《割耳后的自画像》和高更的《带光环的自画像》。通过对两幅作品的对比欣赏,学生很容易理解两位同时期艺术家技术上的差异。凡高对客观的真实十分注重,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必要的夸张,以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而高更对客观真实却毫不在意。他极力简化形状,以赋予作品暗示性和象征性。他追求的是让观者产生联想。在笔触上,凡高用各种各样的小笔触——点、小直线、特有的旋涡笔触;而高更却是大面积的平涂。在用色上,凡高十分注重补色原理,经常把互补的笔触并列在一起,使其“彼此渗透以产生神秘的色调颤动”。而高更用色的时候则只考虑其象征意义,以及颜色对比所可能产生出的空间感。学生从中也会感受到西方绘画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
三、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
常言道:“一千個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题材的不同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所表达的想法及表现的情感当然也不一样。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不可能趟过同一道河流。相同的脚步,足迹有深浅轻重,艺术不可重复。
如在欣赏古代雕塑作品时,以马为题材的西汉雕塑作品《马踏匈奴》与东汉雕塑作品《马踏飞燕》作比较。
汉武帝为表彰六次抗击匈奴的已故名将霍去病,为其建造了祁连山似的坟墓作茂陵陪葬墓,墓前大型石雕群的主题作品就是这种气度宽宏的、寓意隽永的《马踏匈奴》。作品没有直接描写爱国英雄霍去病的征战场面,而是以战马为形象象征。马的形态轩昂,英姿勃发,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执弓箭的匈奴仰面朝天,露出死难临头的神情。艺术家的动静结合,形象地表现了汉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这件纪念碑式的作品体现了民族艺术传统的写意精神,以浪漫手法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深刻主题。看到《马踏匈奴》,很容易使人想起东汉青铜雕塑名作《马踏飞燕》。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与前者相比,由于主题的文学性取代了政治性,战马的神韵也已由沉雄转为俊逸;不同于石雕的青铜工艺和材质特点,也正好适应了表现玲珑精致的要求。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可见,在欣赏过程中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作品中的物象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意象。
在欣赏过程中通过作品比较,使直观的画面更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大脑异常活跃,使学生在审美能力这一方面有显著提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