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堂语文课,我们往往会把焦点聚集在教师身上;有时,我们自己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呈现出精彩纷呈、亮点层出、热闹非凡的课堂,而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为学生的需求而教。语文课堂应该放飞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于质疑、敏于思考、勤于议论,“我思故我在”,这才是语文课堂智慧的根源。
【关键词】:质疑力 冥思力 议论多样化
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学问,学问”应该是在问中学,在学中问。过去我们讲的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仍然是被动者,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新课堂呼唤学生问、学生思、学生议的自主探索的新境界。
一、让学生爆发质疑力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学贵有疑”,想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但却常常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会质疑,是一项学生受用终生的学习能力。
有一项调查显示,98.8%的孩子有提问题的欲望,51.4%的孩子主动争取提出问题,32.1%的孩子想提问题但没有机会。可见,大部分孩子是希望“让我带着问题上路”的。
我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让学生就文质疑,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
①山高路陡,战士们为什么还争着去挑粮?
②朱德身为总司令,为什么也跟着战士一起去挑粮呢?
③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④朱德为什么在自己的扁担上面写“朱德记”?
⑤为什么战士们后来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担呢?
从孩子们越来越逼近主题、深入文本的提问中,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拔节成长的声音。本来,我可以不费力气地自己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但那不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这磕磕绊绊的思考中,是孩子们的好奇心让自己学会了走路,那是才是永远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才会在课堂上展现出他们自己的智慧风采。
二、让课堂生长冥思力
语文课堂应该有诗意流淌,也应该有思想流淌。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思。当学生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景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的“悟”来。“思”的缺失,常常导致很多课堂表面看似热闹,深思起来却又觉得苍白无力。
“冥思力”的生长需要课堂的“静”、“净”、“境”。
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于师生的深度交流。自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先生是在说人生,课堂何尝不是如此?由于课堂的丰富的安静,师生精神进入极为活跃的状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课堂需要“纯净”,读与思,自悟与分享,框架简洁,手段简明,智慧生发,精神澄明。因为,艺术上的单纯常常不是低级而是高级,是真正的上乘功夫。
语文课堂还追求“境”的生成。首先是环境的营造,其次是和谐的师生良好心境,此二者加之文本张力的协同作用,便使语文课堂产生一种动人的情境乃至意境:或欢欣活泼,或抒情温馨,或深邃智慧。
如组织学生讨论《天游峰扫路人》时,在学生质疑后,我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归类,最终筛选为两个问题:老人为什么觉得扫天游峰不累?老人能活到100岁吗?师生围绕这两个具有一定张力的问题再次和文本对话,在读中悟、读中议、读中思、读中练,拉动整堂课的进行,追求线条的简洁及内里的深入。
三、让议论充满多样化
孙双金曾经说过:“我的好课观,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议论纷纷强调的是“说”的训练。当前课堂教学中,对说的训练重视不够,方法不多,说话训练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形式。我认为,课堂说话训练的形式可多样化,有一问一答式、各人自说式、同桌互说式、小组讨论式、分组辩论式、一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式等等。别小看形式的变化,其实不同的训练形式,能达到不同的訓练目的。一问一答式训练的是一个人,而各人自说式训练了全班每一个同学。一般来说,有一定思考价值和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用“小组讨论式”;有争议性的问题,可用“分组辩论式”;需要大段阐述的问题,可用“各人自说式”或“同桌互说式”;常规性的问题可用“一问一答式”。这样因问题、因训练目的而异,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才能真正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表面上热热闹闹是不行的,还要求我们讲究说话训练的质量。对学生发言,要求从“只求其对”向“更求其好”发展。好的发言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可用“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来表述。
“言之有序”,就是要求学生说话要有顺序,有条理,不东一榔头西一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言之有序,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有根有据,不信口开河乱说一通,而必须找到说话的依据。
“言之有情”,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带有一定的感情,这是针对当前学生发言平淡无情这一弊端提出来的。
语文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发展知识,发展能力,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质疑能力、思考能力和说话能力的高山。课堂还应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
我思故我在,课堂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通过学生们的自疑、自思、自议,来探寻语文课堂的智慧,碰撞出课堂中最美的智慧花火。
作者简介:顾辰珠1989年,女,汉族,江苏苏州。二级教师,本科,小学语文教育,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15000。
【关键词】:质疑力 冥思力 议论多样化
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学问,学问”应该是在问中学,在学中问。过去我们讲的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仍然是被动者,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新课堂呼唤学生问、学生思、学生议的自主探索的新境界。
一、让学生爆发质疑力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学贵有疑”,想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但却常常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会质疑,是一项学生受用终生的学习能力。
有一项调查显示,98.8%的孩子有提问题的欲望,51.4%的孩子主动争取提出问题,32.1%的孩子想提问题但没有机会。可见,大部分孩子是希望“让我带着问题上路”的。
我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让学生就文质疑,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
①山高路陡,战士们为什么还争着去挑粮?
②朱德身为总司令,为什么也跟着战士一起去挑粮呢?
③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④朱德为什么在自己的扁担上面写“朱德记”?
⑤为什么战士们后来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担呢?
从孩子们越来越逼近主题、深入文本的提问中,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拔节成长的声音。本来,我可以不费力气地自己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但那不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这磕磕绊绊的思考中,是孩子们的好奇心让自己学会了走路,那是才是永远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才会在课堂上展现出他们自己的智慧风采。
二、让课堂生长冥思力
语文课堂应该有诗意流淌,也应该有思想流淌。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思。当学生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景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的“悟”来。“思”的缺失,常常导致很多课堂表面看似热闹,深思起来却又觉得苍白无力。
“冥思力”的生长需要课堂的“静”、“净”、“境”。
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于师生的深度交流。自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先生是在说人生,课堂何尝不是如此?由于课堂的丰富的安静,师生精神进入极为活跃的状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课堂需要“纯净”,读与思,自悟与分享,框架简洁,手段简明,智慧生发,精神澄明。因为,艺术上的单纯常常不是低级而是高级,是真正的上乘功夫。
语文课堂还追求“境”的生成。首先是环境的营造,其次是和谐的师生良好心境,此二者加之文本张力的协同作用,便使语文课堂产生一种动人的情境乃至意境:或欢欣活泼,或抒情温馨,或深邃智慧。
如组织学生讨论《天游峰扫路人》时,在学生质疑后,我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归类,最终筛选为两个问题:老人为什么觉得扫天游峰不累?老人能活到100岁吗?师生围绕这两个具有一定张力的问题再次和文本对话,在读中悟、读中议、读中思、读中练,拉动整堂课的进行,追求线条的简洁及内里的深入。
三、让议论充满多样化
孙双金曾经说过:“我的好课观,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议论纷纷强调的是“说”的训练。当前课堂教学中,对说的训练重视不够,方法不多,说话训练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形式。我认为,课堂说话训练的形式可多样化,有一问一答式、各人自说式、同桌互说式、小组讨论式、分组辩论式、一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式等等。别小看形式的变化,其实不同的训练形式,能达到不同的訓练目的。一问一答式训练的是一个人,而各人自说式训练了全班每一个同学。一般来说,有一定思考价值和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用“小组讨论式”;有争议性的问题,可用“分组辩论式”;需要大段阐述的问题,可用“各人自说式”或“同桌互说式”;常规性的问题可用“一问一答式”。这样因问题、因训练目的而异,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才能真正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表面上热热闹闹是不行的,还要求我们讲究说话训练的质量。对学生发言,要求从“只求其对”向“更求其好”发展。好的发言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可用“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来表述。
“言之有序”,就是要求学生说话要有顺序,有条理,不东一榔头西一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言之有序,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有根有据,不信口开河乱说一通,而必须找到说话的依据。
“言之有情”,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带有一定的感情,这是针对当前学生发言平淡无情这一弊端提出来的。
语文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发展知识,发展能力,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质疑能力、思考能力和说话能力的高山。课堂还应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
我思故我在,课堂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通过学生们的自疑、自思、自议,来探寻语文课堂的智慧,碰撞出课堂中最美的智慧花火。
作者简介:顾辰珠1989年,女,汉族,江苏苏州。二级教师,本科,小学语文教育,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