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课堂中,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比过去更活跃了,同时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不和谐也多了起来,在课堂中常出现一些并非老师预设的“节外生枝”,对于那些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我们该怎么办?
关键词:课堂中;非预设生成;应对
记得几年前,在一次对外公开课上,我曾上过一节实践活动课,课题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当时颇受好评,几年过去了,这次在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再一次与之相逢,几年前的上课情景还历历在目,心想,历史要重演,这不是小菜一碟吗?随手备一下课,一上课,却发现今非昔比,预设好了是“马”,却变成了“骡子”。
情境一:曹冲不够聪明
在引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能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曹冲最后想了什么方法来称大象的重量?
生:用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
师:你从这个故事里懂得了什么?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时,可以用一些替代的方法。
师: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等量代换”,你们说曹冲聪明吗?
按我的设想,学生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聪明”,然后我就以曹沖为榜样,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可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学生们都“训练有素”地齐答:“聪明!”
可是同时我也听到一个不和谐的女声:“不够聪明!”
声音虽不大,却很清晰。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谁在搞怪”,循声望去,却是王嘉晶,这是个平时很好学的女生,没理由恶作剧,我暗自思量:小样儿,我还治不了你。我耐住不高兴。 问:“王嘉晶同学,你为什么认为曹冲不够聪明?”
王嘉晶说:“我认为曹冲不必称石头,叫士兵搬石头上船,又要把石头搬下船称重量,太麻烦了,不如直接让士兵代替石头,让士兵站上船,然后称士兵,又快又方便。”
同学们一片赞同声,我不禁叹了一口气:“唉!想不到你王嘉晶比曹冲还要聪明!”
回想一下,好险!如果是一个平时调皮的孩子说曹冲不够聪明,也许我会不容他申辩,一顶“不守纪律”的帽子就扣了下去,想到这里,不禁暗叫“侥幸,侥幸!”
情境二:老师,我们想法和你不一样
在上完新授部分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长方体里的水来测量一个乒乓球的体积。
生1:乒乓球在水里会浮起来,用手把乒乓球按在水里,看水面高度上升了多少,再乘以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旧能求出乒乓球的体积。
师:这种方法道理上是行得通,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你上来操作试试。
学生上台尝试按住乒乓球入水,效果不够理想。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把乒乓球捆在一个铁块上,让它们一起沉入水中,量出水面高度,再拿出乒乓球,让铁块还呆在水中,再测出水面高度。两次水面高度差乘以容器底面积,就是乒乓球体积。
生3:乒乓球沉不下去,那就在乒乓球上钻个洞,让水漏进去,沉下去。
哈哈:鱼终于上钩了,记得几年前的那堂课上,也有学生提出这种方法,结果水面上升几乎忽略不计,这种方法只测出了乒乓球外壳那层批的体积,哎!该我上场纠错了。
师:这种方法能使水面上升多少?想想,这样只能量出乒乓球外壳的体积,而这点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生3:老师,我想的和你不一样,我是要让水灌进乒乓球里面,然后把装满水的乒乓球拿出来,把水倒进量筒里。你不是说乒乓球厚度忽略不计吗?这些水的体积不就是乒乓球的体积吗?
好小子还学会用我的“矛”,攻我的“盾”了。
生4:老师,干脆把乒乓球瓣成两半当瓢,瓢两勺水,测出水的体积就近似于乒乓球的体积了。
哎!我的头都大了。只好尴尬地说:“我不想浪费一个好好的乒乓球。你们还是想想别的方法吧。”
生5:用橡皮泥包住一个乒乓球,再捏成一个长方体形状,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然后取出乒乓球后,把剩下的橡皮再捏成一个小长方体,两次体积差就是乒乓球体积。
生6:那就不用水,用沙子代替水,就不怕乒乓球浮起来了。
我心中暗喜,这不就是我要的“沙测法”吗?
师:很好,用沙子代替水掩埋乒乓球,测量出沙子的体积,然后去掉乒乓球,抹平沙面,再测出沙子体积,两次体积差就是乒乓球的体积,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沙测法”。
生7:老师,我不同意。沙子有粗有细,测出来的结果不太准确,不如用食用碘盐当沙子,效果会更好,用“盐测法”吧。
生8:老师,乒乓球是球体,不是可以用球体公式吗?用这些方法太老土了。
Oh,my god!这帮小子,太有才了!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真是按到葫芦瓢又起!预设好了的“套”,谁都不钻,全乱了,我……我……我汗都出来了!
课后反思:
多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教堂教学成功是否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一旦定稿,教师便成竹在胸,有如铁板钉钉,不容更改。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课堂中,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比过去更活跃了,同时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不和谐也多了起来,在课堂中常出现一些并非老师预设的“节外生枝”,对于那些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我们该怎么办?
1、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向和思维结果不一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一旦非预设生成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是执行预设,还是开发课堂生成资源,使“节外生枝”的课堂更加鲜活精彩,这就需要老师能尊重学生,耐心倾听不同意见,即要鼓励,有要正确评价。
2、老师不是演员,上课不是演“剧本”,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想法及问题,要能灵活处理。那么课堂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要对课堂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对于课堂以外生成的结果,不能“生拉硬拽”,也不应给学生传达不准确或错误的信息。误导学生的思维,尽量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行的教案与无形的教学中。
3、教师应理解“课堂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对课内出现的问题如果课内没有解决好,延续到课后解决也未尝不可。略有超前的问题,可以留在课外与部分有潜力,有兴趣的学生一起探讨,发现错误的问题,可以在课外有针对性地解疑,即使是上砸了的课也可以从头再来,能善于应对预设生成中失误的老师,我想应该是个好老师。
关键词:课堂中;非预设生成;应对
记得几年前,在一次对外公开课上,我曾上过一节实践活动课,课题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当时颇受好评,几年过去了,这次在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再一次与之相逢,几年前的上课情景还历历在目,心想,历史要重演,这不是小菜一碟吗?随手备一下课,一上课,却发现今非昔比,预设好了是“马”,却变成了“骡子”。
情境一:曹冲不够聪明
在引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能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曹冲最后想了什么方法来称大象的重量?
生:用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
师:你从这个故事里懂得了什么?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时,可以用一些替代的方法。
师: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等量代换”,你们说曹冲聪明吗?
按我的设想,学生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聪明”,然后我就以曹沖为榜样,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可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学生们都“训练有素”地齐答:“聪明!”
可是同时我也听到一个不和谐的女声:“不够聪明!”
声音虽不大,却很清晰。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谁在搞怪”,循声望去,却是王嘉晶,这是个平时很好学的女生,没理由恶作剧,我暗自思量:小样儿,我还治不了你。我耐住不高兴。 问:“王嘉晶同学,你为什么认为曹冲不够聪明?”
王嘉晶说:“我认为曹冲不必称石头,叫士兵搬石头上船,又要把石头搬下船称重量,太麻烦了,不如直接让士兵代替石头,让士兵站上船,然后称士兵,又快又方便。”
同学们一片赞同声,我不禁叹了一口气:“唉!想不到你王嘉晶比曹冲还要聪明!”
回想一下,好险!如果是一个平时调皮的孩子说曹冲不够聪明,也许我会不容他申辩,一顶“不守纪律”的帽子就扣了下去,想到这里,不禁暗叫“侥幸,侥幸!”
情境二:老师,我们想法和你不一样
在上完新授部分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长方体里的水来测量一个乒乓球的体积。
生1:乒乓球在水里会浮起来,用手把乒乓球按在水里,看水面高度上升了多少,再乘以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旧能求出乒乓球的体积。
师:这种方法道理上是行得通,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你上来操作试试。
学生上台尝试按住乒乓球入水,效果不够理想。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把乒乓球捆在一个铁块上,让它们一起沉入水中,量出水面高度,再拿出乒乓球,让铁块还呆在水中,再测出水面高度。两次水面高度差乘以容器底面积,就是乒乓球体积。
生3:乒乓球沉不下去,那就在乒乓球上钻个洞,让水漏进去,沉下去。
哈哈:鱼终于上钩了,记得几年前的那堂课上,也有学生提出这种方法,结果水面上升几乎忽略不计,这种方法只测出了乒乓球外壳那层批的体积,哎!该我上场纠错了。
师:这种方法能使水面上升多少?想想,这样只能量出乒乓球外壳的体积,而这点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生3:老师,我想的和你不一样,我是要让水灌进乒乓球里面,然后把装满水的乒乓球拿出来,把水倒进量筒里。你不是说乒乓球厚度忽略不计吗?这些水的体积不就是乒乓球的体积吗?
好小子还学会用我的“矛”,攻我的“盾”了。
生4:老师,干脆把乒乓球瓣成两半当瓢,瓢两勺水,测出水的体积就近似于乒乓球的体积了。
哎!我的头都大了。只好尴尬地说:“我不想浪费一个好好的乒乓球。你们还是想想别的方法吧。”
生5:用橡皮泥包住一个乒乓球,再捏成一个长方体形状,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然后取出乒乓球后,把剩下的橡皮再捏成一个小长方体,两次体积差就是乒乓球体积。
生6:那就不用水,用沙子代替水,就不怕乒乓球浮起来了。
我心中暗喜,这不就是我要的“沙测法”吗?
师:很好,用沙子代替水掩埋乒乓球,测量出沙子的体积,然后去掉乒乓球,抹平沙面,再测出沙子体积,两次体积差就是乒乓球的体积,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沙测法”。
生7:老师,我不同意。沙子有粗有细,测出来的结果不太准确,不如用食用碘盐当沙子,效果会更好,用“盐测法”吧。
生8:老师,乒乓球是球体,不是可以用球体公式吗?用这些方法太老土了。
Oh,my god!这帮小子,太有才了!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真是按到葫芦瓢又起!预设好了的“套”,谁都不钻,全乱了,我……我……我汗都出来了!
课后反思:
多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教堂教学成功是否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一旦定稿,教师便成竹在胸,有如铁板钉钉,不容更改。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课堂中,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比过去更活跃了,同时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不和谐也多了起来,在课堂中常出现一些并非老师预设的“节外生枝”,对于那些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我们该怎么办?
1、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向和思维结果不一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一旦非预设生成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是执行预设,还是开发课堂生成资源,使“节外生枝”的课堂更加鲜活精彩,这就需要老师能尊重学生,耐心倾听不同意见,即要鼓励,有要正确评价。
2、老师不是演员,上课不是演“剧本”,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想法及问题,要能灵活处理。那么课堂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要对课堂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对于课堂以外生成的结果,不能“生拉硬拽”,也不应给学生传达不准确或错误的信息。误导学生的思维,尽量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行的教案与无形的教学中。
3、教师应理解“课堂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对课内出现的问题如果课内没有解决好,延续到课后解决也未尝不可。略有超前的问题,可以留在课外与部分有潜力,有兴趣的学生一起探讨,发现错误的问题,可以在课外有针对性地解疑,即使是上砸了的课也可以从头再来,能善于应对预设生成中失误的老师,我想应该是个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