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民族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表述和意义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整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除了坚持世界遗产必须具有"杰出的普遍价值",新的标准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考量.回应这个变化,中国文物部门在遴选项目时把目光投向西南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如何证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某种"普遍价值"成为中国遗产申报工作者最需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本文把人类学的翻译转向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结合起来,指出遗产价值的论证过程应该被理解成一种"翻译".
其他文献
东昌府木版年画根植于鲁西深厚的传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内涵.东昌府木版年画依托曾经发达的刻书业和运河文化,一度到达鼎盛,直至形成独立的体系.体系的独立性通过一系列表征符号彰显出来:广泛且独立的题材、鲜艳粗犷的用色、饱满的构图、夸张的造型以及产销一体的销售体系.东昌府木版年画在中国木版年画谱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