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乡村不同程度存在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低俗、庸俗文化入侵、礼治秩序破坏、道德底线弱化、不文明现象增加、环境破坏严重等许多问题。
既存在社会转型带来的客观因素,也存在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滞后和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保护不足等主观原因。本文通过研究屯堡文化中传统美德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屯堡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融合共生的价值取向,既符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求,又同社会整体发展协调融合,体现现代文明特征,为乡村治理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 屯堡文化;乡村; 治理; 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村民世代聚居于一地,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共同生活,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独立的生活共同体,社会治理主要依靠乡风民规和道德约束。屯堡文化是安顺典型的传统文化,至今这600年来的习惯仍然保留着,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屯堡人。
一、地戏文化传统美德的现状
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600年来地戏表演所传达的“忠孝仁义、尊师重道” 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观看地戏表演还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地戏,使人们都能感受到安顺地戏的魅力所在。随着社会转型和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的村民成为了打工潮的主力军,走出大山步入繁华的大都市,屯堡村寨生活、生产方式也在逐渐发生了改变,日益趋于多元化。原来封闭的小村寨变成现在开放自主的休闲娱乐村庄、有的保留了先人们的故居成了打造旅游古镇或保护的景区。
在逐渐开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屯堡村寨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不断被弱化,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屯堡文化的传统载体受到冲击,地戏通过不同形式向大众传达“忠孝仁义、尊师重道”被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功利意识、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所取代,导致不同程度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弱化、正气式微,诚信衰退、讲排场比阔气以及传统家庭伦理弱化等社会问题。
二、屯堡村寨原有的社会秩序的形成
1.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是家训、祖训,宗族礼治,形成公认的行为规范,在家庭、家族成员间的关系上,以家族为其依拖的基本单位,原有的乡村社会是按照血缘和亲情建立的家族社会,按照一系列规则和程序进行互动交往和合作逐步扩充,人际关系都纳入同样的秩序原则,形成行为准则、自我定位、固守本分,在统一的教化和规范下有序运行,慢慢形成乡村的社会秩序。
2.屯堡村寨的社会秩序。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黔中民众多来自外省,当草莱开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 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屯堡人不是安顺土著居民,而是调北征南从江南各地迁居而来,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及自身居住的安全,各自在聚居地修城筑墙,设置哨棚。以安顺为中心的黔中农村,几乎全是屯堡村落,生活着数十万计的屯堡人。随着战事剧减,就地屯守,先辈们练武并传习地戏。地戏内容全是兴废争战的故事,屯堡人先民的军旅生涯使他们推崇尚武精神, 热爱兴废争战故事中的英雄,尤其喜欢和他们一样出身士卒,经过奋斗后成为军中主帅的薛仁贵、狄青、秦琼、岳飞之类的人物。地戏内在的精神支柱,就是“忠、义、勇”,地戏就是弘扬“忠、义、勇”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内聚力,紧紧地维系着屯堡人,形成屯堡村寨的社会秩序。[1]
3.地戏文化对屯堡村寨治理的作用。屯堡人自迁来贵州以后,受环境的改变、战争的残烈、土著的反抗等因素的影响,更需要忠义勇来加强内聚力,而演武操练借神纳吉的地戏成为了屯堡人的一大精神支柱,搬演战争故事,既是对战争生活的追忆,又是对祖上先人的缅怀,既是对英雄人物崇拜情感的宣泄,又是对后辈子孙奋发上进的宣教。[1]这种独特的地戏文化,600多年来与时俱进,保留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在促进信息交流、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三、地戏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途径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开展,现在的多数屯堡村寨,年轻人外出务工流动加快,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原来约束村民的一些道德宗族观念逐渐弱化,传统的宗族、家庭、集体意识观念淡化,又失去了传统的礼治约束。
1、以地戏文化为载体,唤醒农村多元文化发展。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庙会、花灯、杂耍、游戏、舞蹈、民族体育、故事、傳说、民歌、乡土文学等文化类型,也包括贴对联、贴窗花等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中的文化娱乐内容。[3]
2、鼓励乡村文艺发展。通过寓教于乐实施教化,或歌颂好人好事,或鞭笞丑事恶俗,文艺节目或故事所传达出的对人的教导、感化意义会延续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最接近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像2020年疫情期间蒋文武老师和姚华老师等人编演的《二姑妈送瘟神》,通过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文化娱乐活动还可以破解如何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传递到农户和村民的难题,把政府的惠农政策、法律知识、国家大事等以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村民在娱乐的同时理解并接受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3、强化地戏文化的教化价值。地戏文化弘扬“忠、义、勇”精神,对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社会舆论等形成天然的教化空间。这样每个人都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便于村寨内的舆论监督,对村寨成员行为的监督和矫正作用十分显著。
4、弘扬地戏传统美德,抵制低俗文化入侵。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相比,低俗文化不仅会影响农民文明思想观念的形成,也对乡村的治安环境和道德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给乡村增添了不稳定因素,通过弘扬屯堡村寨地戏传统美德,实现乡村治理,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郭明.安顺地戏道德价值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1997,5
[2]郭邱磊.安顺地戏.多彩贵州非遗库[DB/OL] .2006,11.http://culture.gog.cn/system/2015/09/22/014551942.shtml
[3]朱启臻.利用乡村治理资源优势提升乡村治理能力[J].红旗文稿.2020.7
作者简介:
张飞(1981-),男,陕西西安人,教育学硕士,普定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投资促进局)办公室负责人,研究方向:人文社会学、体育学、心理学、民族学、旅游管理、傩文化研究;
刘云(1980-),男,贵州剑河县人,管理学硕士,讲师、黔东南州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公共政策、领导学、战略学、民族学、社会学;
王凤姣(1988-),女,陕西西安人,教育学硕士,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国际太极学院)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瑜伽文化、瑜伽教学研究,体育教学,社会学。
郝鹰(1987-),女,陕西西安人,本科,普定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投资促进局)代办服务中心工作员,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
(1、贵州省普定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贵州 安顺 562100;2、 黔东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贵州 凯里 556000;3、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1)
既存在社会转型带来的客观因素,也存在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滞后和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保护不足等主观原因。本文通过研究屯堡文化中传统美德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屯堡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融合共生的价值取向,既符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求,又同社会整体发展协调融合,体现现代文明特征,为乡村治理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 屯堡文化;乡村; 治理; 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村民世代聚居于一地,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共同生活,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独立的生活共同体,社会治理主要依靠乡风民规和道德约束。屯堡文化是安顺典型的传统文化,至今这600年来的习惯仍然保留着,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屯堡人。
一、地戏文化传统美德的现状
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600年来地戏表演所传达的“忠孝仁义、尊师重道” 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观看地戏表演还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地戏,使人们都能感受到安顺地戏的魅力所在。随着社会转型和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的村民成为了打工潮的主力军,走出大山步入繁华的大都市,屯堡村寨生活、生产方式也在逐渐发生了改变,日益趋于多元化。原来封闭的小村寨变成现在开放自主的休闲娱乐村庄、有的保留了先人们的故居成了打造旅游古镇或保护的景区。
在逐渐开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屯堡村寨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不断被弱化,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屯堡文化的传统载体受到冲击,地戏通过不同形式向大众传达“忠孝仁义、尊师重道”被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功利意识、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所取代,导致不同程度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弱化、正气式微,诚信衰退、讲排场比阔气以及传统家庭伦理弱化等社会问题。
二、屯堡村寨原有的社会秩序的形成
1.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是家训、祖训,宗族礼治,形成公认的行为规范,在家庭、家族成员间的关系上,以家族为其依拖的基本单位,原有的乡村社会是按照血缘和亲情建立的家族社会,按照一系列规则和程序进行互动交往和合作逐步扩充,人际关系都纳入同样的秩序原则,形成行为准则、自我定位、固守本分,在统一的教化和规范下有序运行,慢慢形成乡村的社会秩序。
2.屯堡村寨的社会秩序。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黔中民众多来自外省,当草莱开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 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屯堡人不是安顺土著居民,而是调北征南从江南各地迁居而来,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及自身居住的安全,各自在聚居地修城筑墙,设置哨棚。以安顺为中心的黔中农村,几乎全是屯堡村落,生活着数十万计的屯堡人。随着战事剧减,就地屯守,先辈们练武并传习地戏。地戏内容全是兴废争战的故事,屯堡人先民的军旅生涯使他们推崇尚武精神, 热爱兴废争战故事中的英雄,尤其喜欢和他们一样出身士卒,经过奋斗后成为军中主帅的薛仁贵、狄青、秦琼、岳飞之类的人物。地戏内在的精神支柱,就是“忠、义、勇”,地戏就是弘扬“忠、义、勇”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内聚力,紧紧地维系着屯堡人,形成屯堡村寨的社会秩序。[1]
3.地戏文化对屯堡村寨治理的作用。屯堡人自迁来贵州以后,受环境的改变、战争的残烈、土著的反抗等因素的影响,更需要忠义勇来加强内聚力,而演武操练借神纳吉的地戏成为了屯堡人的一大精神支柱,搬演战争故事,既是对战争生活的追忆,又是对祖上先人的缅怀,既是对英雄人物崇拜情感的宣泄,又是对后辈子孙奋发上进的宣教。[1]这种独特的地戏文化,600多年来与时俱进,保留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在促进信息交流、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三、地戏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途径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开展,现在的多数屯堡村寨,年轻人外出务工流动加快,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原来约束村民的一些道德宗族观念逐渐弱化,传统的宗族、家庭、集体意识观念淡化,又失去了传统的礼治约束。
1、以地戏文化为载体,唤醒农村多元文化发展。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庙会、花灯、杂耍、游戏、舞蹈、民族体育、故事、傳说、民歌、乡土文学等文化类型,也包括贴对联、贴窗花等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中的文化娱乐内容。[3]
2、鼓励乡村文艺发展。通过寓教于乐实施教化,或歌颂好人好事,或鞭笞丑事恶俗,文艺节目或故事所传达出的对人的教导、感化意义会延续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最接近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像2020年疫情期间蒋文武老师和姚华老师等人编演的《二姑妈送瘟神》,通过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文化娱乐活动还可以破解如何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传递到农户和村民的难题,把政府的惠农政策、法律知识、国家大事等以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村民在娱乐的同时理解并接受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3、强化地戏文化的教化价值。地戏文化弘扬“忠、义、勇”精神,对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社会舆论等形成天然的教化空间。这样每个人都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便于村寨内的舆论监督,对村寨成员行为的监督和矫正作用十分显著。
4、弘扬地戏传统美德,抵制低俗文化入侵。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相比,低俗文化不仅会影响农民文明思想观念的形成,也对乡村的治安环境和道德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给乡村增添了不稳定因素,通过弘扬屯堡村寨地戏传统美德,实现乡村治理,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郭明.安顺地戏道德价值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1997,5
[2]郭邱磊.安顺地戏.多彩贵州非遗库[DB/OL] .2006,11.http://culture.gog.cn/system/2015/09/22/014551942.shtml
[3]朱启臻.利用乡村治理资源优势提升乡村治理能力[J].红旗文稿.2020.7
作者简介:
张飞(1981-),男,陕西西安人,教育学硕士,普定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投资促进局)办公室负责人,研究方向:人文社会学、体育学、心理学、民族学、旅游管理、傩文化研究;
刘云(1980-),男,贵州剑河县人,管理学硕士,讲师、黔东南州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公共政策、领导学、战略学、民族学、社会学;
王凤姣(1988-),女,陕西西安人,教育学硕士,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国际太极学院)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瑜伽文化、瑜伽教学研究,体育教学,社会学。
郝鹰(1987-),女,陕西西安人,本科,普定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投资促进局)代办服务中心工作员,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
(1、贵州省普定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贵州 安顺 562100;2、 黔东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贵州 凯里 556000;3、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