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同时也强调,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可以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是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根本前提;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的现实要求。深入理解和把握“三个牢牢把握”的丰富内涵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科学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行动纲领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明确确认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两个最大”表明了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必须摆在第一位考量,必须作为最重要的基点;这“两个牢牢”表明了在基本国情的认识上,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着力防止妄自尊大。“两个最大”、“两个牢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决策基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一定要牢记新的发展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内的具体阶段,没有跨越、没有超越。不能无视基本国情、不顾基本国情,不能用部分代替全局、用主观代替客观。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在新的發展阶段,仍然要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的题中应有之义。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首先要将其放在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前提、大背景下来认识。
社会历史过程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既是在普遍规律支配下,持续发展、生生不息,又是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呈现阶段性特征,形成新的发展阶段。1938年10月,也就是全民族抗战进行15个月之后,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论新阶段》中,作出了抗日战争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提出了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新的力量,渡过战争难关,停止敌之进攻,准备我之反攻,达到驱逐敌人之目的,是新阶段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了新阶段的性质及特征,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最后胜利,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决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求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二者有着密切联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认识发展阶段性特征为前提,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5年来,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重大发展成就证明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可靠的实践经验。
事实证明,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化的衔接过渡期,处于走出初级阶段的酝酿加速期,处于初级阶段的质量水平提高期,处于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在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基础上,就能够保证战略决策和行动纲领的科学性,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向更高的层次、水准和境界迈进。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有效防止从本本出发,从西方模式或范式出发,从主观愿望或狭隘眼界出发的偏差,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把握阶段性特征,就要把握新形势新问题新矛盾构成的新的总体性特征,这就要求增强行动纲领的系统性。因为这不是仅仅处理某种矛盾、解决某类问题、达成某项目标,而是处理系统矛盾、解决系统问题、达成系统目标。把握阶段性特征,要有历史、现实、未来相统一的视野。因此,增强预见性是把握阶段性特征的基本要求,不仅立足于当下,而且着眼于未来,不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握阶段性特征,还要增强创造性,就是要认清其中包含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将有利因素的可能发挥至最大。面对风险挑战,不是畏惧避让,而是敢于斗争,在伟大斗争中开创未来。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人民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人心所向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各项权利的诉求,不会始终停止在一个水准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样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其作为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参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行动纲领的根本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视野作为全局性的根本维度。缺乏人民视野,不可能有全局性。保证战略性,人民利益是根本战略考量。脱离人民利益,战略性就成为无根之略。保证前瞻性,人民向往是标定前瞻性的根本导向。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检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可以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容易,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不容易。人心似镜,全面小康是人民的全面小康,只有人民满意、赞同和叫好,才是真正建成的全面小康。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强大动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要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心同德、合力共享,就是要时时查找党同人民想在一起的隔阂在哪里、干在一起的障碍是什么,以此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着力点、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发力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任编辑:翁淮南 见习编辑:王慧)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明确确认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两个最大”表明了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必须摆在第一位考量,必须作为最重要的基点;这“两个牢牢”表明了在基本国情的认识上,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着力防止妄自尊大。“两个最大”、“两个牢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决策基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一定要牢记新的发展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内的具体阶段,没有跨越、没有超越。不能无视基本国情、不顾基本国情,不能用部分代替全局、用主观代替客观。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在新的發展阶段,仍然要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的题中应有之义。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首先要将其放在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前提、大背景下来认识。
社会历史过程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既是在普遍规律支配下,持续发展、生生不息,又是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呈现阶段性特征,形成新的发展阶段。1938年10月,也就是全民族抗战进行15个月之后,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论新阶段》中,作出了抗日战争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提出了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新的力量,渡过战争难关,停止敌之进攻,准备我之反攻,达到驱逐敌人之目的,是新阶段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了新阶段的性质及特征,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最后胜利,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决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求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二者有着密切联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认识发展阶段性特征为前提,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5年来,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重大发展成就证明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可靠的实践经验。
事实证明,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化的衔接过渡期,处于走出初级阶段的酝酿加速期,处于初级阶段的质量水平提高期,处于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在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基础上,就能够保证战略决策和行动纲领的科学性,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向更高的层次、水准和境界迈进。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有效防止从本本出发,从西方模式或范式出发,从主观愿望或狭隘眼界出发的偏差,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把握阶段性特征,就要把握新形势新问题新矛盾构成的新的总体性特征,这就要求增强行动纲领的系统性。因为这不是仅仅处理某种矛盾、解决某类问题、达成某项目标,而是处理系统矛盾、解决系统问题、达成系统目标。把握阶段性特征,要有历史、现实、未来相统一的视野。因此,增强预见性是把握阶段性特征的基本要求,不仅立足于当下,而且着眼于未来,不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握阶段性特征,还要增强创造性,就是要认清其中包含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将有利因素的可能发挥至最大。面对风险挑战,不是畏惧避让,而是敢于斗争,在伟大斗争中开创未来。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人民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人心所向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各项权利的诉求,不会始终停止在一个水准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样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其作为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参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行动纲领的根本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视野作为全局性的根本维度。缺乏人民视野,不可能有全局性。保证战略性,人民利益是根本战略考量。脱离人民利益,战略性就成为无根之略。保证前瞻性,人民向往是标定前瞻性的根本导向。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检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可以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容易,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不容易。人心似镜,全面小康是人民的全面小康,只有人民满意、赞同和叫好,才是真正建成的全面小康。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强大动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要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心同德、合力共享,就是要时时查找党同人民想在一起的隔阂在哪里、干在一起的障碍是什么,以此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着力点、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发力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任编辑:翁淮南 见习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