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史氏曰:甚矣,知人论世之不易易也。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祀,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泰西乡原之史家,其论克林威尔也,曰乱臣、曰贼子、曰奸险、曰凶残、曰迷信、曰发狂、曰专制者、曰伪善者,万喙同声,牢不可破者殆百年,顾及今而是非大白矣。英国国会先哲画像数百通,其裒然首座者,则克林威尔也。而我国民之于荆公则何如?吠影吠声以丑诋之,举无以异于元祐绍兴之时。其有誉之者,不过赏其文辞;稍进者,亦不过嘉其勇于任事,而于其事业之宏远而伟大,莫或见及,而其高尚之人格,则益如良璞之霾于深矿,永劫莫发其光晶也。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曾文正谓宋儒宽于责小人而严于责君子,呜呼!岂惟宋儒?盖此毒深中于社会,迄今而日加甚焉。孟子恶求全之毁。求全云者,于善之中必求其不善者云尔,然且恶之,从未有尽没其善而虚构无何有之恶以相诬蔑者,其有之,则自宋儒之诋荆公始也。夫中国人民,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其于荆公之赫然设施,相率惊骇而沮之,良不足为怪。顾政见自政见,而人格自人格也,独奈何以政见之不合,党同伐异,莫能相胜,乃架虚辞以蔑人私德,此村妪相谇之穷技,而不意其出于贤士大夫也,遂养成千年来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使光明俊伟之人,无以自存于社会,而举世以学乡原相劝勉。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长恸也。
国史氏说:了解一个人、评论一个时代太不容易了。就我所了解到的宋代的王安石,他的道德涵养和度量深广如千顷的水泊,他的气节崇高如万仞山崖,他的学术成就集成了各个门派的精粹,他的文章起于八代文风的衰落之后,他主持设立的国家政策所取得的成效,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挽救了当时社会弊端造成的危机。他出于善意而提出的法令法规,许多流传到今天都没有遭到废除;那些被废除的,也大多符合政治原理,至今在东西方各国还行之有效。唉!皋陶、夔、伊尹、周公,离我们太遥远了,他们详细的事迹已经不得而知。至于到三代(夏、商、周)之后寻求完人,只有王安石差不多可以当之无愧。悠悠千年后,才生出这样一位伟人,这是历史的光荣,百姓应该买来金丝线,为他绣铸金身来祭祀他。自王安石之后,已经过了千年,这千年中,百姓怎么看待王安石呢?我每次读《宋史》,都不能不放下书而痛哭。
由于非凡的才能,而蒙受天下人的辱骂,换了朝代然而冤屈也得不到洗雪的人,在西方有克伦威尔,而在我国则有王安石。西方那些见识浅陋的史学家,他们评论克伦威尔,说他是乱臣、贼子,是奸险、凶残、迷信、发狂、专制、伪善之人,千萬张嘴发出同一种声音,这种牢不可破的观点差不多维持了百年,只是到了现在才是非大白于天下。英国国会给先哲们画了数百幅像,位于首座的,就是克伦威尔。而我国的百姓对王安石又是怎样呢?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来诋毁他的做法,全都和元祐、绍兴年间差不多。有赞扬他的,不过是欣赏他的文章 ;稍好一些的,也不过赞扬他勇于承担职责,但是对他事业的宏远而伟大,没有见谁提到,而他高尚的人格,则更如美玉被埋在深矿中,永远也没有机会显露光芒了。唉!我每次读《宋史》,都不能不放下书而痛哭。
曾国藩说,宋代的儒者对待小人宽容,却对君子严苛,唉!难道只是宋代的儒者是这样吗?大概这种思想对社会的毒害很深,到今天就更加严重了。孟子反对因为求全而对人进行诽谤。求全,只是在优点中找他的缺点罢了,这样做尚且会遭到反对,还从来没有将他的优点都忽略而虚构本来没有的缺点从而进行诬蔑的,如果有,那就是从宋代的儒者们诋毁王安石开始的。中国人民天性保守,遵守静止是最大的法则,他们对王安石的大力改革,一个接一个地先是表示惊骇,随后进行诋毁,这确实不足为怪。只是政见归政见,人格归人格,为什么要因为政见的不合而党同伐异呢?如果胜不了,就编造不实的言辞诬蔑别人的私德,这是村妇们相互辱骂的伎俩,想不到被士大夫们用上了,于是就形成千年来黑白不分、不痛不痒的这样一个世界,使光明伟大的人无法在社会中保存自身,而全都用伪善欺世来相互勉励。唉!我每次读《宋史》,都不能不放下书来痛哭一场。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泰西乡原之史家,其论克林威尔也,曰乱臣、曰贼子、曰奸险、曰凶残、曰迷信、曰发狂、曰专制者、曰伪善者,万喙同声,牢不可破者殆百年,顾及今而是非大白矣。英国国会先哲画像数百通,其裒然首座者,则克林威尔也。而我国民之于荆公则何如?吠影吠声以丑诋之,举无以异于元祐绍兴之时。其有誉之者,不过赏其文辞;稍进者,亦不过嘉其勇于任事,而于其事业之宏远而伟大,莫或见及,而其高尚之人格,则益如良璞之霾于深矿,永劫莫发其光晶也。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曾文正谓宋儒宽于责小人而严于责君子,呜呼!岂惟宋儒?盖此毒深中于社会,迄今而日加甚焉。孟子恶求全之毁。求全云者,于善之中必求其不善者云尔,然且恶之,从未有尽没其善而虚构无何有之恶以相诬蔑者,其有之,则自宋儒之诋荆公始也。夫中国人民,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其于荆公之赫然设施,相率惊骇而沮之,良不足为怪。顾政见自政见,而人格自人格也,独奈何以政见之不合,党同伐异,莫能相胜,乃架虚辞以蔑人私德,此村妪相谇之穷技,而不意其出于贤士大夫也,遂养成千年来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使光明俊伟之人,无以自存于社会,而举世以学乡原相劝勉。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长恸也。
国史氏说:了解一个人、评论一个时代太不容易了。就我所了解到的宋代的王安石,他的道德涵养和度量深广如千顷的水泊,他的气节崇高如万仞山崖,他的学术成就集成了各个门派的精粹,他的文章起于八代文风的衰落之后,他主持设立的国家政策所取得的成效,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挽救了当时社会弊端造成的危机。他出于善意而提出的法令法规,许多流传到今天都没有遭到废除;那些被废除的,也大多符合政治原理,至今在东西方各国还行之有效。唉!皋陶、夔、伊尹、周公,离我们太遥远了,他们详细的事迹已经不得而知。至于到三代(夏、商、周)之后寻求完人,只有王安石差不多可以当之无愧。悠悠千年后,才生出这样一位伟人,这是历史的光荣,百姓应该买来金丝线,为他绣铸金身来祭祀他。自王安石之后,已经过了千年,这千年中,百姓怎么看待王安石呢?我每次读《宋史》,都不能不放下书而痛哭。
由于非凡的才能,而蒙受天下人的辱骂,换了朝代然而冤屈也得不到洗雪的人,在西方有克伦威尔,而在我国则有王安石。西方那些见识浅陋的史学家,他们评论克伦威尔,说他是乱臣、贼子,是奸险、凶残、迷信、发狂、专制、伪善之人,千萬张嘴发出同一种声音,这种牢不可破的观点差不多维持了百年,只是到了现在才是非大白于天下。英国国会给先哲们画了数百幅像,位于首座的,就是克伦威尔。而我国的百姓对王安石又是怎样呢?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来诋毁他的做法,全都和元祐、绍兴年间差不多。有赞扬他的,不过是欣赏他的文章 ;稍好一些的,也不过赞扬他勇于承担职责,但是对他事业的宏远而伟大,没有见谁提到,而他高尚的人格,则更如美玉被埋在深矿中,永远也没有机会显露光芒了。唉!我每次读《宋史》,都不能不放下书而痛哭。
曾国藩说,宋代的儒者对待小人宽容,却对君子严苛,唉!难道只是宋代的儒者是这样吗?大概这种思想对社会的毒害很深,到今天就更加严重了。孟子反对因为求全而对人进行诽谤。求全,只是在优点中找他的缺点罢了,这样做尚且会遭到反对,还从来没有将他的优点都忽略而虚构本来没有的缺点从而进行诬蔑的,如果有,那就是从宋代的儒者们诋毁王安石开始的。中国人民天性保守,遵守静止是最大的法则,他们对王安石的大力改革,一个接一个地先是表示惊骇,随后进行诋毁,这确实不足为怪。只是政见归政见,人格归人格,为什么要因为政见的不合而党同伐异呢?如果胜不了,就编造不实的言辞诬蔑别人的私德,这是村妇们相互辱骂的伎俩,想不到被士大夫们用上了,于是就形成千年来黑白不分、不痛不痒的这样一个世界,使光明伟大的人无法在社会中保存自身,而全都用伪善欺世来相互勉励。唉!我每次读《宋史》,都不能不放下书来痛哭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