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音乐家,是最像孩子的人,是心灵最纯净的人,是灵魂与我们靠得最近的人。
和朱亦兵的整个谈话的过程像是看一出舞台剧一样美。闪烁睿智的眼神,丰富灵动的表情,都在默默向我们传达:真正的音乐家,是最像孩子的人,是心灵最纯净的人,是灵魂与我们靠得最近的人。于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以音乐为媒,演绎了三种和而不同的身份,种种都别有风采。
演奏家:音乐不在别处,在我们心里。
用朱亦兵的话讲,他是从“音乐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父亲朱永宁是老一辈大提琴教育家,他自然从小就生活在被音乐包围的世界里。勤学加上天分,朱亦兵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全国巡演,担任乐队首席。17岁那年,他考上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拿了一等奖毕业。89年在全欧洲的考试中胜出,考取瑞士巴塞尔乐团的首席大提琴,之后和世界最优秀的大提琴家们组成了德国科隆爱乐大提琴重奏组合,拥有在欧洲的交响乐、歌剧、室内音乐演出经验,指挥了数家欧洲甲级交响乐团——在音乐之路上平步青云、顺风顺水,光环赞誉蜂拥而来,他却感到音乐离自己越来越远。用他自己的话讲,在坑(他管乐池叫坑)里面呆了整整15年,音乐只是作为他的职业而存在,渐渐流于平淡乏味。直到一批热爱音乐的学生,为他周身灌入青春涌动的血液,重燃他对音乐的激情。
说起那段经历,朱亦兵的眼神中突然就有了莫名的神采。“我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指挥学生乐团,整整9个学期。你知道,那个大学是德国一流的文科大学。乐团的成员都是爱好者,然而他们在音乐上投入的时间比自己的专业还要多。他们非常地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这些年轻人喜欢我也喜欢得一塌糊涂。我深深地被年轻人那热爱音乐的心打动了。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前所未有的。”
GRACE:在生活中,我们总要被一些教条思想、现实条件所禁锢,不能随着直觉走,这会矛盾吗?
“要知道年轻人追求着真理,那种愿望是无比强烈的。比任何歌剧里唱的情感都要强烈。我首先是一个求真的人。同样我也告诉我的同行、我的伙伴、我的学生,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乐者。”
GRACE:我们谈话,音乐这个时候在哪里?
“音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育人者:让音乐化到他们心里去
出国20余年,感受、见识了音乐界种种风貌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时,内心复杂的感触让朱亦兵至今难忘。“回来的时候发现,世界变了,中国也变了。然而我们的年轻人,他们的心灵所接触到的世界,却和我出国前一样。这是最要命的,我震惊了好久。”世界在变,音乐教育的观念竟然还停留在过去?这是什么原因,朱亦兵一直在反思。“那个年代,我们拼命发展经济,但教育呢?还有艺术教育呢?都远远地落在经济发展之后。但也要知道,教育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就像我们要吃饭一样平常,一样不可或缺。”
于是在事业一帆风顺、前景大好的时候,朱亦兵放弃了在国外生活的全部,义无反顾地决定回国。他好几天晚上睡不着觉,在某天半夜里起床给音乐学院的领导打电话,第二天一早就辞了乐团首席的工作。
在国外这么多年,说要离开又哪是轻巧的事,朱亦兵有着隐忍的痛苦。他一直记得母亲说的一句话:你这是萝卜拔根儿,因为痛苦所以得快。于是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完乐团、同事、朋友等所有的社会关系,2004年2月23日,买了6张单程票,就此踏上行程,结束了21年海外艺术生涯。之后,以中国公民身份回国的朱亦兵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再也没有出去过。
在生日的前一天回国,这个决定让朱亦兵觉得幸福而踏实,好像自己又重新诞生在这片挚爱的热土上。“我是按照命运暗示的曲线在摸索,是冲动的情绪把命运的轨迹显现给我看。上半辈子我干了自己能干的事儿,就是做乐师,一种精确的工作。下半辈子我终于能干自己想干的事儿了。”
GRACE:听说您搬家的时候,用的是集装箱?
朱亦兵:你没见过集装箱在长安街上跑吧?321个大箱子。我也不怕别人说我疯了。我疯狂但不是疯子。
GRACE:您回国以后工作就是教学和给学生们排练吗?
“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们为年轻人。很多人都觉得年轻人爱胡思乱想、不务正业。其实年轻人的问题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传统总是强制性地往我们头脑里灌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年轻人丧失了自己基本的判断力,也没有自主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都裹着壳、钢筋水泥。可惜我不是铁匠,我敲不下来。但是我可以试试用音乐去触摸他们、感受他们、融化他们。让音乐化到他们心里去。”
GRACE:您在他们身上花了不少心思吧?我听说有一次您过生日的时候,他们
自己改编了生日快乐的那首曲子,自己排、自己演,作为礼物献给您。“呵呵,那一次我很感动。完全就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我还记得最早的时候,他们在音乐上很困惑。我带他们去一个拉丁舞俱乐部,请他们吃饭,因为他们成年了,我也请他们喝酒。我们坐在一群南美人组成的乐队中间,看跳舞、唱歌、演奏音乐、狂欢。整整五六个小时他们唱啊、跳啊。我的学生们都问我,老师,他们是不是疯了?是什么人逼着他们这么没命地跳?你知道,我们的年轻人觉得要有人逼着你、敲打着你,才会进步、才会前进。我说,你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推动你们的,不会是所谓的老师,更不应该是我。
“公民”音乐家:音乐能够带领我们超越
近年来,朱亦兵带着和学生组成的“中国大提琴爱乐”去各大高校、机关、单位演出,这在爱乐者的心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我们一定要去见一个人、去触摸一个人,我们才能真正地能够称之为交流。”他为自己的定位是“为大家服务的人,属于社会的音乐家。”
他最近在清华大学演出时,观众都坐在舞台上、过道上、地板上,把小小的音乐厅挤得几乎是水泄不通。很多同学后来都激动地回忆说,这是最令人难忘的一次音乐会,因为我们和音乐家在一起。
而在朱亦兵的心里,观众与自己从来都是在一起的。“音乐不是最终的目的,音乐是手段,在那个时刻,音乐已经不重要,因为大家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再美的风景、再好的食物,如果没有人与你一道分享,那么没有任何意义,音乐也是如此。在朱亦兵看来,哪怕大家静静地坐在一起、坐小会儿,那就是艺术——凝聚人感情的东西。
GRACE:您为什么乐意去基层演出呢?
“音乐是一个只能口传、耳闻、眼见的艺术。这也是它的珍贵之处。你知道,在人类社会中,从来都不缺大的东西,也并不是越大就越好。我们不能忽略小的东西,我们要为每一个小东西而努力。哪怕一次小小的演出,只有几个人,这也是极其珍贵的。我们能在听众眼睛里看到信任,那是极大的荣誉。我们的艺术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和使命。音乐与爱乐者之间,是不能用距离去测量的,而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与音乐家的责任所共同担当的。
GRACE:但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就是含蓄,大家在交流的环节上都很害羞。
“你知道,不管是高科技还是艺术,我们必须要尽力去“表达”,而不能只靠勤奋和努力,这样才能登上思想上的更高一层楼。你做了什么你得让我知道,你得告诉我,不告诉我不算数。好的文化是一个有传播力的文化。你看我们过去也闭关过,现在我们的生活被西方文化包围着。这都说明,我们要开放,但是开放并不等于坐失传统。要敢于开放、敢于表达自己、认识自己、认可自己。这样才能有自我、才能保持住自我。我们要敢于面对世界,敞开胸怀去感悟自己的存在、世界的存在。”
结语:深夜,从国家大剧院走出来(朱亦兵刚参加完大剧院新歌剧《西施》的排练),回头看这个光鲜耀人的现代建筑,我们都感叹着艺术是一个巨大的、融进太多人心血的工程。朱亦兵说,很多人都在为此努力着,艺术上的知己是数不过来的,因为除了艺术,我们再没有别的机会去感受美感受真感受善了。就像这份初夏夜晚的宁静,待人细细体味丝丝入扣。
和朱亦兵的整个谈话的过程像是看一出舞台剧一样美。闪烁睿智的眼神,丰富灵动的表情,都在默默向我们传达:真正的音乐家,是最像孩子的人,是心灵最纯净的人,是灵魂与我们靠得最近的人。于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以音乐为媒,演绎了三种和而不同的身份,种种都别有风采。
演奏家:音乐不在别处,在我们心里。
用朱亦兵的话讲,他是从“音乐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父亲朱永宁是老一辈大提琴教育家,他自然从小就生活在被音乐包围的世界里。勤学加上天分,朱亦兵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全国巡演,担任乐队首席。17岁那年,他考上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拿了一等奖毕业。89年在全欧洲的考试中胜出,考取瑞士巴塞尔乐团的首席大提琴,之后和世界最优秀的大提琴家们组成了德国科隆爱乐大提琴重奏组合,拥有在欧洲的交响乐、歌剧、室内音乐演出经验,指挥了数家欧洲甲级交响乐团——在音乐之路上平步青云、顺风顺水,光环赞誉蜂拥而来,他却感到音乐离自己越来越远。用他自己的话讲,在坑(他管乐池叫坑)里面呆了整整15年,音乐只是作为他的职业而存在,渐渐流于平淡乏味。直到一批热爱音乐的学生,为他周身灌入青春涌动的血液,重燃他对音乐的激情。
说起那段经历,朱亦兵的眼神中突然就有了莫名的神采。“我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指挥学生乐团,整整9个学期。你知道,那个大学是德国一流的文科大学。乐团的成员都是爱好者,然而他们在音乐上投入的时间比自己的专业还要多。他们非常地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这些年轻人喜欢我也喜欢得一塌糊涂。我深深地被年轻人那热爱音乐的心打动了。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前所未有的。”
GRACE:在生活中,我们总要被一些教条思想、现实条件所禁锢,不能随着直觉走,这会矛盾吗?
“要知道年轻人追求着真理,那种愿望是无比强烈的。比任何歌剧里唱的情感都要强烈。我首先是一个求真的人。同样我也告诉我的同行、我的伙伴、我的学生,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乐者。”
GRACE:我们谈话,音乐这个时候在哪里?
“音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育人者:让音乐化到他们心里去
出国20余年,感受、见识了音乐界种种风貌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时,内心复杂的感触让朱亦兵至今难忘。“回来的时候发现,世界变了,中国也变了。然而我们的年轻人,他们的心灵所接触到的世界,却和我出国前一样。这是最要命的,我震惊了好久。”世界在变,音乐教育的观念竟然还停留在过去?这是什么原因,朱亦兵一直在反思。“那个年代,我们拼命发展经济,但教育呢?还有艺术教育呢?都远远地落在经济发展之后。但也要知道,教育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就像我们要吃饭一样平常,一样不可或缺。”
于是在事业一帆风顺、前景大好的时候,朱亦兵放弃了在国外生活的全部,义无反顾地决定回国。他好几天晚上睡不着觉,在某天半夜里起床给音乐学院的领导打电话,第二天一早就辞了乐团首席的工作。
在国外这么多年,说要离开又哪是轻巧的事,朱亦兵有着隐忍的痛苦。他一直记得母亲说的一句话:你这是萝卜拔根儿,因为痛苦所以得快。于是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完乐团、同事、朋友等所有的社会关系,2004年2月23日,买了6张单程票,就此踏上行程,结束了21年海外艺术生涯。之后,以中国公民身份回国的朱亦兵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再也没有出去过。
在生日的前一天回国,这个决定让朱亦兵觉得幸福而踏实,好像自己又重新诞生在这片挚爱的热土上。“我是按照命运暗示的曲线在摸索,是冲动的情绪把命运的轨迹显现给我看。上半辈子我干了自己能干的事儿,就是做乐师,一种精确的工作。下半辈子我终于能干自己想干的事儿了。”
GRACE:听说您搬家的时候,用的是集装箱?
朱亦兵:你没见过集装箱在长安街上跑吧?321个大箱子。我也不怕别人说我疯了。我疯狂但不是疯子。
GRACE:您回国以后工作就是教学和给学生们排练吗?
“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们为年轻人。很多人都觉得年轻人爱胡思乱想、不务正业。其实年轻人的问题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传统总是强制性地往我们头脑里灌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年轻人丧失了自己基本的判断力,也没有自主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都裹着壳、钢筋水泥。可惜我不是铁匠,我敲不下来。但是我可以试试用音乐去触摸他们、感受他们、融化他们。让音乐化到他们心里去。”
GRACE:您在他们身上花了不少心思吧?我听说有一次您过生日的时候,他们
自己改编了生日快乐的那首曲子,自己排、自己演,作为礼物献给您。“呵呵,那一次我很感动。完全就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我还记得最早的时候,他们在音乐上很困惑。我带他们去一个拉丁舞俱乐部,请他们吃饭,因为他们成年了,我也请他们喝酒。我们坐在一群南美人组成的乐队中间,看跳舞、唱歌、演奏音乐、狂欢。整整五六个小时他们唱啊、跳啊。我的学生们都问我,老师,他们是不是疯了?是什么人逼着他们这么没命地跳?你知道,我们的年轻人觉得要有人逼着你、敲打着你,才会进步、才会前进。我说,你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推动你们的,不会是所谓的老师,更不应该是我。
“公民”音乐家:音乐能够带领我们超越
近年来,朱亦兵带着和学生组成的“中国大提琴爱乐”去各大高校、机关、单位演出,这在爱乐者的心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我们一定要去见一个人、去触摸一个人,我们才能真正地能够称之为交流。”他为自己的定位是“为大家服务的人,属于社会的音乐家。”
他最近在清华大学演出时,观众都坐在舞台上、过道上、地板上,把小小的音乐厅挤得几乎是水泄不通。很多同学后来都激动地回忆说,这是最令人难忘的一次音乐会,因为我们和音乐家在一起。
而在朱亦兵的心里,观众与自己从来都是在一起的。“音乐不是最终的目的,音乐是手段,在那个时刻,音乐已经不重要,因为大家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再美的风景、再好的食物,如果没有人与你一道分享,那么没有任何意义,音乐也是如此。在朱亦兵看来,哪怕大家静静地坐在一起、坐小会儿,那就是艺术——凝聚人感情的东西。
GRACE:您为什么乐意去基层演出呢?
“音乐是一个只能口传、耳闻、眼见的艺术。这也是它的珍贵之处。你知道,在人类社会中,从来都不缺大的东西,也并不是越大就越好。我们不能忽略小的东西,我们要为每一个小东西而努力。哪怕一次小小的演出,只有几个人,这也是极其珍贵的。我们能在听众眼睛里看到信任,那是极大的荣誉。我们的艺术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和使命。音乐与爱乐者之间,是不能用距离去测量的,而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与音乐家的责任所共同担当的。
GRACE:但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就是含蓄,大家在交流的环节上都很害羞。
“你知道,不管是高科技还是艺术,我们必须要尽力去“表达”,而不能只靠勤奋和努力,这样才能登上思想上的更高一层楼。你做了什么你得让我知道,你得告诉我,不告诉我不算数。好的文化是一个有传播力的文化。你看我们过去也闭关过,现在我们的生活被西方文化包围着。这都说明,我们要开放,但是开放并不等于坐失传统。要敢于开放、敢于表达自己、认识自己、认可自己。这样才能有自我、才能保持住自我。我们要敢于面对世界,敞开胸怀去感悟自己的存在、世界的存在。”
结语:深夜,从国家大剧院走出来(朱亦兵刚参加完大剧院新歌剧《西施》的排练),回头看这个光鲜耀人的现代建筑,我们都感叹着艺术是一个巨大的、融进太多人心血的工程。朱亦兵说,很多人都在为此努力着,艺术上的知己是数不过来的,因为除了艺术,我们再没有别的机会去感受美感受真感受善了。就像这份初夏夜晚的宁静,待人细细体味丝丝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