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烈奔放的木卡姆和回王陵、哈密瓜一样,是哈密文化的象征。
白雪皑皑的天山,纯净的白杨河,无垠的大漠戈壁,至美的胡杨,动人的哈密十二木卡姆为哈密注入了迷人的色彩。
哈密十二木卡姆、青苗麦西来甫是著名而热烈的歌舞。我们在探古访幽之际,曾在哈密四堡和五堡领略、欣赏了这些舞蹈的风情。最著名的当数青苗麦西来甫了。
四堡、五堡一带的歌舞、乐器都具有古老伊州乐的痕迹。因此,当2004年中央电视台和文化部到哈密摄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哈密十二木卡姆时,请了当地歌舞团和一些老人搞了一套原汁原味的演出。青苗麦西来甫是哈密维吾尔族喜爱的歌舞形式,原本是在冬春盼丰收时跳的舞蹈,现在,随着文化的融合,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成为酒酣耳热之后,在婚典或宴后热闹的一种娱乐活动了。
传统的哈密维吾尔族习俗中对青苗麦西来甫是很讲究的,有一定的程序、仪式。在农村,由主办者拿一把麦种分别种在两只碗或葫芦里,待长出幼苗后,邀请亲朋邻居前来参加麦西来甫。活动开始前,用一根红绸条轻轻缚住青苗,用红纸剪一对公鸡、母鸡,面对面插在青苗中间,把去皮爆米花插在野刺上,围在青苗周围,象征白雪皑皑。他们把麦苗盘放在一个大盘中间,周围摆上葡萄干、杏干等九种干果,将整个盘子用薄绸头巾罩住。乐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组织两三组歌手乐师,备好乐器热瓦甫、艾捷克、手鼓、扬琴。准备工作就绪后,热烈的青苗麦西来甫就开始了。由艾捷克和热瓦甫演奏哈密木卡姆的一个曲子作为开场,然后,乐手们自弹自唱,一曲一曲唱下去。此时,善舞者进入场内起舞,并邀请舞伴,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场面逐步扩大,麦西来甫进入了高潮。同时,歌手放声歌唱,旋律更加热烈、奔放,舞动的人们更加狂热,节奏更快、更有力,舞者们大声喊着“嗨嗨”,一切烦恼、疲惫一扫而光。
借着高潮,东道主把青苗和装有其他物品的托盘交给一对男女歌手。这个时候,乐队停止演奏,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身上。男歌手对大家说:“各位来宾,你们好,托真主的福,上席的请往下席的看,席下的请往席上看,若要说话,请照我的说:寒冬出世的青苗,是春天的先声,善良人的聚会,迎来了它妩媚的倩影……快向前吧,接受它吧,我们把鲜花,插在你的鬓间。你要育好这青苗,看护它成长,把培育它的人,切莫遗忘。”
女歌手接着又唱道:“……青苗培育本不易,艰辛全在育苗人,举办青苗这节目,本非我意巧安排,要问此话真与假,无假全部是真话,青苗双手举过头,请君欢喜快收下……”接着,男歌手又唱道:“下席的想往上席坐,上席的眼馋盘中餐,三十只鹅来九只羊,准备好了等开张,如花似玉两淑女,即刻起舞在席间,弹拨尔、沙它尔、热瓦甫,都它尔、手鼓、艾捷克,乐声悠悠牵人心,同演一台麦西来甫,外加瓜子和干果,还有美酒来消遣,但请大家来开怀,万事皆休歌舞中,大家欢喜尽兴归,我的心事就没了。”
这时,麦西来甫接近尾声,全体男女老少都加入了狂欢的队伍。
麦西来甫结束后,大家前呼后拥,把青苗送到下次举办麦西来甫的人家。整整一个冬天,青苗被各家传递,轮流依次举办麦西来甫,直到枯萎时,再送回最早培育青苗的人家。一个冬天最重要的礼行就算搞完了。
由于四堡、五堡是哈密丝绸之路的出入口,在几千年的往来中,汉文化在此积淀很深,因此,在这里还有更令人惊异的演出方式:一个是用维汉两种语言一齐演唱,一种是完全用汉语意译的演唱。这里许多年纪大的维吾尔老人都会唱这样一首歌:“昔克牙甫——门关上,契拉克央朵——灯点上,克格孜沙浪——毡铺上,牙单朵翁——铺盖上。”一句维语一句汉语,很有意思。另外就是整首歌曲都用汉语的意译在唱,那首闻名遐迩的歌曲《哪里来的骆驼客》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唱的:“哪里来的骆驼客,吐鲁番来的骆驼客;骆驼跑前驮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花椒胡椒啥价钱?三两三钱三分半。有钱的老爷炕上坐,没钱的老爷地上坐。”
这种演唱方式在全疆绝无仅有,地域文化的厚重在哈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汉维两种文化的交融把哈密盆地的文化因子激活起来,成为区域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相关链接:
麦西来甫,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的意思,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麦西来甫在新疆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深受维吾尔族群众喜爱。活动在每年秋天的黄昏举行,在主持人的示意下,来宾首先享用丰盛的瓜果饭食,然后便开始歌舞与游戏活动。民间乐队奏起悠扬舒缓的乐曲,民间歌手引吭高歌,在座的人们便纷纷离座,慢旋轻拂跳起麦西来甫舞。舞蹈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维吾尔人民在旷野里群舞、狩猎、狂欢的场面,舞蹈由平稳转为激烈,忽而旋转,忽而滑冲,忽而微颤,舞姿富于变化。为了使麦西来甫活动丰富多彩,晚会过程中常常穿插一些小游戏,如敬茶舞、鞭带舞、对诗、判官司等,使整个麦西来甫活动自始至终充满欢声笑语和盎然的情趣。
热情奔放的哈密麦西来甫中,最具特色的是青苗麦西来甫。青苗麦西来甫是哈密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青苗麦西来甫的形式是:冬季进入农闲时,村里的热心人不甘寂寞,在葫芦中种上麦苗,等苗长到十几厘米后要装饰一番,插上小道具,还要撒上几粒爆米花;将这盘麦苗放入一个大托盘,用红纱巾轻轻蒙在上面,准备上九种干鲜果,宰上一只羔羊,邀来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来家做客欢聚。人们翩翩起舞,表达着丰收的喜悦,寻找着爱的浓情,跳了一曲又一曲。等大家一曲舞停时,热情的主人托起盛有青苗的大盘唱着歌并把它交给下次举办的人家。就这样,将青苗传下去,一直传到来年诺鲁孜节、春播开始。这种青苗麦西来甫至今仍在哈密流传着。
白雪皑皑的天山,纯净的白杨河,无垠的大漠戈壁,至美的胡杨,动人的哈密十二木卡姆为哈密注入了迷人的色彩。
哈密十二木卡姆、青苗麦西来甫是著名而热烈的歌舞。我们在探古访幽之际,曾在哈密四堡和五堡领略、欣赏了这些舞蹈的风情。最著名的当数青苗麦西来甫了。
四堡、五堡一带的歌舞、乐器都具有古老伊州乐的痕迹。因此,当2004年中央电视台和文化部到哈密摄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哈密十二木卡姆时,请了当地歌舞团和一些老人搞了一套原汁原味的演出。青苗麦西来甫是哈密维吾尔族喜爱的歌舞形式,原本是在冬春盼丰收时跳的舞蹈,现在,随着文化的融合,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成为酒酣耳热之后,在婚典或宴后热闹的一种娱乐活动了。
传统的哈密维吾尔族习俗中对青苗麦西来甫是很讲究的,有一定的程序、仪式。在农村,由主办者拿一把麦种分别种在两只碗或葫芦里,待长出幼苗后,邀请亲朋邻居前来参加麦西来甫。活动开始前,用一根红绸条轻轻缚住青苗,用红纸剪一对公鸡、母鸡,面对面插在青苗中间,把去皮爆米花插在野刺上,围在青苗周围,象征白雪皑皑。他们把麦苗盘放在一个大盘中间,周围摆上葡萄干、杏干等九种干果,将整个盘子用薄绸头巾罩住。乐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组织两三组歌手乐师,备好乐器热瓦甫、艾捷克、手鼓、扬琴。准备工作就绪后,热烈的青苗麦西来甫就开始了。由艾捷克和热瓦甫演奏哈密木卡姆的一个曲子作为开场,然后,乐手们自弹自唱,一曲一曲唱下去。此时,善舞者进入场内起舞,并邀请舞伴,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场面逐步扩大,麦西来甫进入了高潮。同时,歌手放声歌唱,旋律更加热烈、奔放,舞动的人们更加狂热,节奏更快、更有力,舞者们大声喊着“嗨嗨”,一切烦恼、疲惫一扫而光。
借着高潮,东道主把青苗和装有其他物品的托盘交给一对男女歌手。这个时候,乐队停止演奏,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身上。男歌手对大家说:“各位来宾,你们好,托真主的福,上席的请往下席的看,席下的请往席上看,若要说话,请照我的说:寒冬出世的青苗,是春天的先声,善良人的聚会,迎来了它妩媚的倩影……快向前吧,接受它吧,我们把鲜花,插在你的鬓间。你要育好这青苗,看护它成长,把培育它的人,切莫遗忘。”
女歌手接着又唱道:“……青苗培育本不易,艰辛全在育苗人,举办青苗这节目,本非我意巧安排,要问此话真与假,无假全部是真话,青苗双手举过头,请君欢喜快收下……”接着,男歌手又唱道:“下席的想往上席坐,上席的眼馋盘中餐,三十只鹅来九只羊,准备好了等开张,如花似玉两淑女,即刻起舞在席间,弹拨尔、沙它尔、热瓦甫,都它尔、手鼓、艾捷克,乐声悠悠牵人心,同演一台麦西来甫,外加瓜子和干果,还有美酒来消遣,但请大家来开怀,万事皆休歌舞中,大家欢喜尽兴归,我的心事就没了。”
这时,麦西来甫接近尾声,全体男女老少都加入了狂欢的队伍。
麦西来甫结束后,大家前呼后拥,把青苗送到下次举办麦西来甫的人家。整整一个冬天,青苗被各家传递,轮流依次举办麦西来甫,直到枯萎时,再送回最早培育青苗的人家。一个冬天最重要的礼行就算搞完了。
由于四堡、五堡是哈密丝绸之路的出入口,在几千年的往来中,汉文化在此积淀很深,因此,在这里还有更令人惊异的演出方式:一个是用维汉两种语言一齐演唱,一种是完全用汉语意译的演唱。这里许多年纪大的维吾尔老人都会唱这样一首歌:“昔克牙甫——门关上,契拉克央朵——灯点上,克格孜沙浪——毡铺上,牙单朵翁——铺盖上。”一句维语一句汉语,很有意思。另外就是整首歌曲都用汉语的意译在唱,那首闻名遐迩的歌曲《哪里来的骆驼客》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唱的:“哪里来的骆驼客,吐鲁番来的骆驼客;骆驼跑前驮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花椒胡椒啥价钱?三两三钱三分半。有钱的老爷炕上坐,没钱的老爷地上坐。”
这种演唱方式在全疆绝无仅有,地域文化的厚重在哈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汉维两种文化的交融把哈密盆地的文化因子激活起来,成为区域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相关链接:
麦西来甫,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的意思,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麦西来甫在新疆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深受维吾尔族群众喜爱。活动在每年秋天的黄昏举行,在主持人的示意下,来宾首先享用丰盛的瓜果饭食,然后便开始歌舞与游戏活动。民间乐队奏起悠扬舒缓的乐曲,民间歌手引吭高歌,在座的人们便纷纷离座,慢旋轻拂跳起麦西来甫舞。舞蹈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维吾尔人民在旷野里群舞、狩猎、狂欢的场面,舞蹈由平稳转为激烈,忽而旋转,忽而滑冲,忽而微颤,舞姿富于变化。为了使麦西来甫活动丰富多彩,晚会过程中常常穿插一些小游戏,如敬茶舞、鞭带舞、对诗、判官司等,使整个麦西来甫活动自始至终充满欢声笑语和盎然的情趣。
热情奔放的哈密麦西来甫中,最具特色的是青苗麦西来甫。青苗麦西来甫是哈密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青苗麦西来甫的形式是:冬季进入农闲时,村里的热心人不甘寂寞,在葫芦中种上麦苗,等苗长到十几厘米后要装饰一番,插上小道具,还要撒上几粒爆米花;将这盘麦苗放入一个大托盘,用红纱巾轻轻蒙在上面,准备上九种干鲜果,宰上一只羔羊,邀来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来家做客欢聚。人们翩翩起舞,表达着丰收的喜悦,寻找着爱的浓情,跳了一曲又一曲。等大家一曲舞停时,热情的主人托起盛有青苗的大盘唱着歌并把它交给下次举办的人家。就这样,将青苗传下去,一直传到来年诺鲁孜节、春播开始。这种青苗麦西来甫至今仍在哈密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