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六实验学校于2009年10月28日由第六中学和先锋小学整合后,立足“打造标准化学校样板,创建九年一贯制品牌”的办学要求,新一届领导班子广泛调研,深度挖掘,开辟了第六实验学校的新篇章。
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依据学情、校情确立了“培养良好习惯,铸就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源于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形式,它能为学校提供足够长的时间去持续探索和不断实践。源于学校学生大多是流动人口、打工子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单亲或双亲都不在身边等特殊家庭的学生较多,多数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就是这种极特殊的学情,使学校坚定了“好习惯决定好人生”“健全人格,魅力人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思想,实践着“培养良好习惯,铸就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定位
第六实验学校位于前进区先锋路和林海路中段,居于南岗办事处所辖的十多个社区的核心地带。中小学整合后,学校本着“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的办学方向,将学校建成“佳市南部地区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师生发展、人民满意的‘九年一贯制’标准化品牌学校”。
六年来,学校搭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和发展”的“一体双翼”(课堂教学为主体,艺体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双翼)教学平台,构建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三好”(好身体、好习惯、好品德)德育体系。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三好”素质、“双基”扎实、“一项”专长的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
学校办学优势
优势明显的硬件设施 第六实验学校占地3.2万平方米,有南北两栋教学楼。校舍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操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学校设施配置完善,拥有13个功能教室、18个标准化教室。学校拥有标准的300米三合土环形跑道运动场、一个标准化足球场、两个室外排球场、四个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还有20多组健身器械。学校拥有藏书约31000册,期刊报纸50余种。校内有植物园、学生“学农基地”各一个,还有4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2010年6月,学校首批接受了“省标准化学校建设”专家评估组验收,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四个一级指标,12项定性指标”的评价中均以高分通过验收,成为黑龙江省首批标准化先进学校。
朴实敬业的教师队伍 学校一线教师队伍相对年轻,35-45岁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5%以上。学校的教师敬业、朴实,面对部分家庭教育缺失、情感缺失的学生,学校奉行的是“积极的心态工作,欣赏的眼光看人,发展的角度评价自己”的工作信念,一直坚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执着乐观、视生如子、永不言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劳动模范”张晨辉老师就是朴实敬业的典范。张老师身患肾癌,做了右肾摘除手术,却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二十年如一日从事班主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真爱至上,至爱无上”的教育实践中,被誉为“把生命献给学生的人”。近期,张老师应邀赴北京参加了百名劳模开“微博”活动,用“微博”这一新的信息平台交流工作经验、弘扬劳模精神,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着正能量。在张晨辉老师精神的感召下,学校涌现出了李艳、邱晶红、潘静茹、姜忠梅等一大批师德高尚的教师。
形成体系的“三好”德育 面对以“留守学生”和“流动学生”为主的特殊教育群体,针对生源素质不高的现状,特别是学生身体素质、学业水平、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情况,学校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不断实践,认真总结,真实地感受到了“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实践的核心,并逐步形成德育管理机制,构建了“三好德育”(即:好身体、好习惯、好品德)体系,形成了德育特色。
六年来,学校把“好身体、好习惯、好品德”这些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素质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从遵规守纪、学习、礼仪、劳动、自我保护、卫生六个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好身体”——学校开展了“阳光大课间”活动,每天保证上、下午各半小时的活动时间,上午集中做操或者跑步,下午各班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小学生开展打沙包、踢毽子等一般性活动;中学则开展游戏化的跳大绳、打羽毛球等健身活动。“好习惯”——学校细化养成目标,坚持小一点、细一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课前书具准备、上课动脑动笔、作业工整规范、见人礼貌问好、劳动认真细致等方面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好品德”——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宣誓仪式、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换位思考教育,经常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清扫卫生、到孤儿院养老院进行慰问表演等等,把好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011年6月21日,黑龙江省副省长、政府妇儿工委主任孙永波等省市领导莅临学校视察工作。孙永波副省长对学校在流动学生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经过多年的德育实践,学校培养了一批德育骨干,还相继建立了“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做有道德的人”实践单位两个实践基地,逐步构建了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构了符合学情、校情的德育模式。
不断完善的“双有”教学 学校坚守“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教学原则,在初中实验“有序、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实验“有趣、有情”的教学模式,建构着不同年级段的“双有”课堂,实践着“先学后教、分层训练”的模式,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活动:立足于“说、讲、评、考、思、新”教研活动,紧紧抓住务实教研主线,使常态化教研引领着常态化教学。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开展全员参加的“实验杯”教学竞赛活动,聆听教育专家讲座,尝试一期期的教学反思交流,组织“班主任的那些事儿”工作论坛,形成了教师研究教学、交流反思、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 学校利用“双有”课堂这个主阵地,对学年学困生实行包保,时时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稳步发展,持续进步。
成效显著的艺体特色 学校是全市初中唯一一所艺体教研基地,是全市“体育工作示范校”。学校有美术和体育特长班,免费为学生进行辅导训练。其中,初中田径竞赛十余项记录由学校学生创立并保持,每年向上级学校输送一批优秀的艺体特长生。
学校在2009年、2010年蝉联全市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冠军;在2011年全市中小学生冬季速滑比赛团体中勇获冠军并包揽四个单项个人冠军;2012年春,在学校进行的全市艺体课赛课中,学校教师获一等奖,同时获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精细人文的学校管理 第一,学校实践“一体化”管理,保证了合校后的平稳过渡。学校构建了“三段一体”式的管理网络,按德育、教学、总务后勤、党务四条线形成“条”的管理,又把1-9年级按三个学段划分为三块,即1-3年级为低段,4-7年级为中段,8、9年级为高段,实现了管理的衔接和统一。第二,学校实践精细管理,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抓考核,重激励,使管理科学、有序;抓长效,重细节,使管理精细、严谨;抓计划,重预见,使管理规范、有效。学校制定了《第六实验学校考勤制度》《班主任考核办法》《教学绩效考核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周小结、月公示、学期末总结奖励等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三,学校实践人文管理,促进了和谐民主发展。学校有健全的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教师参政议政。学校还特别注重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落实教师待遇,为教工谋福利、做实事。如为班主任过生日,给他们带来了无限感动;为早到岗的教师买早餐饼、牛奶,更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这些点点滴滴的关爱营造了信任、关怀、理解、人人要求上进的健康工作氛围。
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在校舍扩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内涵建设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2010年招生政策的改变,以及与学校对接的小学生源数量锐减,确实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上的不合理、教育经费的不足也严重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虽然有着种种困难,但学校全体教职工一直在坚持着,努力着,并期待上级领导像关心留守学生一样实实在在地关注、关心、支持学校,为学校顺利达到办学目标、深入实践办学理念增加信心,增添动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六实验学校)
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依据学情、校情确立了“培养良好习惯,铸就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源于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形式,它能为学校提供足够长的时间去持续探索和不断实践。源于学校学生大多是流动人口、打工子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单亲或双亲都不在身边等特殊家庭的学生较多,多数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就是这种极特殊的学情,使学校坚定了“好习惯决定好人生”“健全人格,魅力人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思想,实践着“培养良好习惯,铸就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定位
第六实验学校位于前进区先锋路和林海路中段,居于南岗办事处所辖的十多个社区的核心地带。中小学整合后,学校本着“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的办学方向,将学校建成“佳市南部地区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师生发展、人民满意的‘九年一贯制’标准化品牌学校”。
六年来,学校搭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和发展”的“一体双翼”(课堂教学为主体,艺体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双翼)教学平台,构建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三好”(好身体、好习惯、好品德)德育体系。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三好”素质、“双基”扎实、“一项”专长的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
学校办学优势
优势明显的硬件设施 第六实验学校占地3.2万平方米,有南北两栋教学楼。校舍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操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学校设施配置完善,拥有13个功能教室、18个标准化教室。学校拥有标准的300米三合土环形跑道运动场、一个标准化足球场、两个室外排球场、四个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还有20多组健身器械。学校拥有藏书约31000册,期刊报纸50余种。校内有植物园、学生“学农基地”各一个,还有4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2010年6月,学校首批接受了“省标准化学校建设”专家评估组验收,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四个一级指标,12项定性指标”的评价中均以高分通过验收,成为黑龙江省首批标准化先进学校。
朴实敬业的教师队伍 学校一线教师队伍相对年轻,35-45岁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5%以上。学校的教师敬业、朴实,面对部分家庭教育缺失、情感缺失的学生,学校奉行的是“积极的心态工作,欣赏的眼光看人,发展的角度评价自己”的工作信念,一直坚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执着乐观、视生如子、永不言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劳动模范”张晨辉老师就是朴实敬业的典范。张老师身患肾癌,做了右肾摘除手术,却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二十年如一日从事班主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真爱至上,至爱无上”的教育实践中,被誉为“把生命献给学生的人”。近期,张老师应邀赴北京参加了百名劳模开“微博”活动,用“微博”这一新的信息平台交流工作经验、弘扬劳模精神,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着正能量。在张晨辉老师精神的感召下,学校涌现出了李艳、邱晶红、潘静茹、姜忠梅等一大批师德高尚的教师。
形成体系的“三好”德育 面对以“留守学生”和“流动学生”为主的特殊教育群体,针对生源素质不高的现状,特别是学生身体素质、学业水平、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情况,学校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不断实践,认真总结,真实地感受到了“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实践的核心,并逐步形成德育管理机制,构建了“三好德育”(即:好身体、好习惯、好品德)体系,形成了德育特色。
六年来,学校把“好身体、好习惯、好品德”这些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素质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从遵规守纪、学习、礼仪、劳动、自我保护、卫生六个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好身体”——学校开展了“阳光大课间”活动,每天保证上、下午各半小时的活动时间,上午集中做操或者跑步,下午各班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小学生开展打沙包、踢毽子等一般性活动;中学则开展游戏化的跳大绳、打羽毛球等健身活动。“好习惯”——学校细化养成目标,坚持小一点、细一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课前书具准备、上课动脑动笔、作业工整规范、见人礼貌问好、劳动认真细致等方面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好品德”——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宣誓仪式、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换位思考教育,经常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清扫卫生、到孤儿院养老院进行慰问表演等等,把好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011年6月21日,黑龙江省副省长、政府妇儿工委主任孙永波等省市领导莅临学校视察工作。孙永波副省长对学校在流动学生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经过多年的德育实践,学校培养了一批德育骨干,还相继建立了“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做有道德的人”实践单位两个实践基地,逐步构建了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构了符合学情、校情的德育模式。
不断完善的“双有”教学 学校坚守“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教学原则,在初中实验“有序、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实验“有趣、有情”的教学模式,建构着不同年级段的“双有”课堂,实践着“先学后教、分层训练”的模式,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活动:立足于“说、讲、评、考、思、新”教研活动,紧紧抓住务实教研主线,使常态化教研引领着常态化教学。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开展全员参加的“实验杯”教学竞赛活动,聆听教育专家讲座,尝试一期期的教学反思交流,组织“班主任的那些事儿”工作论坛,形成了教师研究教学、交流反思、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 学校利用“双有”课堂这个主阵地,对学年学困生实行包保,时时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稳步发展,持续进步。
成效显著的艺体特色 学校是全市初中唯一一所艺体教研基地,是全市“体育工作示范校”。学校有美术和体育特长班,免费为学生进行辅导训练。其中,初中田径竞赛十余项记录由学校学生创立并保持,每年向上级学校输送一批优秀的艺体特长生。
学校在2009年、2010年蝉联全市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冠军;在2011年全市中小学生冬季速滑比赛团体中勇获冠军并包揽四个单项个人冠军;2012年春,在学校进行的全市艺体课赛课中,学校教师获一等奖,同时获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精细人文的学校管理 第一,学校实践“一体化”管理,保证了合校后的平稳过渡。学校构建了“三段一体”式的管理网络,按德育、教学、总务后勤、党务四条线形成“条”的管理,又把1-9年级按三个学段划分为三块,即1-3年级为低段,4-7年级为中段,8、9年级为高段,实现了管理的衔接和统一。第二,学校实践精细管理,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抓考核,重激励,使管理科学、有序;抓长效,重细节,使管理精细、严谨;抓计划,重预见,使管理规范、有效。学校制定了《第六实验学校考勤制度》《班主任考核办法》《教学绩效考核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周小结、月公示、学期末总结奖励等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三,学校实践人文管理,促进了和谐民主发展。学校有健全的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教师参政议政。学校还特别注重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落实教师待遇,为教工谋福利、做实事。如为班主任过生日,给他们带来了无限感动;为早到岗的教师买早餐饼、牛奶,更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这些点点滴滴的关爱营造了信任、关怀、理解、人人要求上进的健康工作氛围。
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在校舍扩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内涵建设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2010年招生政策的改变,以及与学校对接的小学生源数量锐减,确实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上的不合理、教育经费的不足也严重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虽然有着种种困难,但学校全体教职工一直在坚持着,努力着,并期待上级领导像关心留守学生一样实实在在地关注、关心、支持学校,为学校顺利达到办学目标、深入实践办学理念增加信心,增添动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