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挖掘不足,在改进中提升教学水平

来源 :中学课程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r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和提升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是在不断的磨炼和反思中成长起来的,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是一项必需的工作,也是一项必备的品质。教师只有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才能发现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将以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防线”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进行四个方面的反思,提出教学改进意见,以探求更加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对于教师而言,不可能天生就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疑难,只有经过一步步的探索和磨炼,才能熟练地驾驭课堂,给学生最有效的教学。而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教学反思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在教学中加以规避,以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效果。本文将以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防线”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反思作者的教学,提出改进意见。
  一、教学导入要有助于对教材知识的讲解
  教学导入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教学导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引出课堂上的相关知识点。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人体的免疫防线”第二课时的时候,作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在上学期间肯定遇到过有人生水痘吧。当班级内有一位同学生水痘时,老师会如何处理呢?”学生回答:“让这位同学回家休息。”这样的引入虽然取自生活中的现象,但是跟教学内容的联系不太紧密,也没有揭示出水痘和免疫的关系。经过反思,作者认为,在该堂课的教学导入环节,可以让得过水痘的同学描述得水痘的过程:首先全身发热,然后全身很多地方出现水痘,会产生瘙痒,最后经过一周时间能够恢复健康。通过同学对切身体会的描述,让学生对整个生水痘的过程有大致印象,然后,作者再分析人体对水痘病毒免疫作用示意图,讲解抗体形成的过程和抗体起作用的过程。改进后的导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人体第三道免疫系统的组成
  然后讲解了其功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时在课堂上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的学生开始小声嘀咕:“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当时作者对学生的嘀咕未做任何反应,但在课后反思中,作者认识到抗原和抗体是学生并不了解的概念,但对于学生学习免疫系统的知识来讲,了解什么是抗原和抗体又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讲解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前,应该首先向学生阐述“抗原”和“抗体”的定义:抗原是促使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毒、细菌等异物),而抗体则是当抗原侵入人体以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先带领学生弄明白“抗原”和“抗体”的定义,然后再去讲述第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和功能,这样的讲解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四、教学总结要注重进行教学延伸
  在教学总结中既要对一堂课中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汇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人体的免疫防线”第二课时快结束时,作者对整堂课进行了总结。在总结中,作者带领学生回顾了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和功能,而且与人体第一道、第二道免疫防线进行了对比,找出了人体三道免疫防线在组成和功能上的区别。教学结束后,作者进行了反思,在课堂总结的过程中虽然对课堂知识点进行了梳理,但是在引导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方面还做得不够。生活中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的现象有很多,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实例,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例如,儿童打防疫针就是一种抗原注射,通过注入无毒或者低毒的灭活抗原,使人体自身产生抗体。再如,注射狂犬疫苗,因为人被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后,狂犬病毒已经进入人体,而人体却没有相应的抗体来预防,此时就需要借助异体产生的抗体。通过讲解生活中例子,可以实现教学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提倡精益求精,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都会存在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作为教师,要沉下心来,认真反思教学的过程,在反思中挖掘不足,在改进中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正和.浅谈教学反思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2]王子潇.浅议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3]郑典伟.强化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水平[J].科学大众,2009(6).
  [4]王洪利.课后反思须寻找教学“内伤”[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G-E-T”学研型课堂的实践,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但在全面推进课改向更生态、更高效迈进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如先进理念仍停留在“言说”层面,并没有促使教育行为的实质性转变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对于教育问题,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如是,即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
期刊
摘 要:优化政治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是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师探究的重点问题。借助分层导学不但可以轻松实现上述目标,同时还能全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切实把握知识。本文从目标分层、方法分层、练习分层三方面对分层导学对高中政治教学的促进予以阐述。  关键词:高中政治 分层导学 促进 方法  传统高中政治课堂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怎样去教,学生就怎样去学。而
期刊
摘 要:为了帮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提高实效并争取在最后的复习阶段突破瓶颈,教师可以概念理解、现象解析、实验探究、方程式书写四大板块为线索复习,着重对学生的概念理解技能、现象解析技能、实验探究技能、方程式书写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关键词:高考化学复习 概念理解技能 现象解析技能  实验探究技能 方程式书写技能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分子、原子等概念层次上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化学学科的考查更强调基础知识的深入挖掘。因此,教师在开展复习教学时,应当帮助学生全面梳理知识要点,不留盲点,不留白点。从主干知识的梳理与强化、教材内容的温故与延展、典型例题的操练与研究、热点问题的分析与结合、复习盲点的总结与归纳这五个方面去突出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与重难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与复习质量。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 有效性 知识
期刊
众所周知,历史学习与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教育具有重要联系。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和国际意识,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中,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体
期刊
摘 要:物理教材中逻辑关系的处理技巧在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取出来作为支撑学生物理学习的基础,而教学中如果忽略了这种逻辑关系,又不知道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话,那物理教学必然是一盘散沙一种应试教育。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反思 抓大放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变得面面俱到起来,知识点无论大小教师必详细讲授,至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反而不太关注了。笔者以为,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不
期刊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名言。因此让学生品味和体验作品所描写的社会情境和自然情境是语文教师必须切实重视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品味和体验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置身于教师创设的与教材内容一致的情境中,在情境的熏陶中,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唤醒和提升,使他们在“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作品。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可以很好地把学生带到作者的生活之中去,把“情境”演变
期刊
摘 要:在音乐课堂上,有些音乐教师只关注自身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出现了教师在上面演独角戏、学生在下面看戏的局面,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思、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关注 学习状态 反思 教学设计  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上,存在这样的现象:
期刊
摘 要:历史可以读“厚”,也可以读“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知识网。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通过提炼历史线索,以线带面,进而引导学生构建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网。但由于历史知识繁复,内容较多,死记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因而在日常教学中还需依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多维度 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  历史是枯燥的,也是乐趣横生的,关键在于探究方法和线索的选择。在历史学习中,可以以时
期刊
一、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后对另一类物质——碱的学习。酸和碱是常见的两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试剂。对于碱,在已有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类物质,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了解了生石灰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并且生成熟石灰;在
期刊